摘要:饭圈文化在以消费为主导的“偶像养成”和“情感经济”中形成,高校学生作为“饭圈文化”的主要受众群体,易被疯狂逐利的商业推手所利用。消费者的身份为青少年赋权,资本为迎合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和娱乐心理,导致大学生沉溺于自我享受和情感宣泄,引发极端失控行为的潜在风险。学校教育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饭圈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引领中国青年思想进步的政治学校”,因此,分析“饭圈现象”的主体动因以及带来的乱象与冲突,深入探索饭圈文化环境下共青团育人策略势在必行。
关键词:饭圈文化;青年大学生;共青团育人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95后”“00后”等青年大学生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主要群体,进入社交媒体时代后,学生可通过微博、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直接与明星本人“对话”,粉丝与粉丝间也可通过QQ群、微博超话、微信群等新型媒体进行通信,其联络壁垒被拆除,使较为独立的单向沟通逐渐转为双向沟通,于是自发形成“饭圈”团体。如今,大学生深受纷繁杂乱的饭圈文化影响,如何管理好95后乃至00后是让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犯愁的问题。大学生思维活跃,讨厌打卡、讨厌任务、讨厌循规蹈矩、讨厌做“重复且琐碎”的工作,但在他们的另一个世界里,年轻人们成百上千次不厌其烦地打榜、控评、冲数据等,做着大量琐碎重复的工作,但自掏腰包,乐此不疲,这背后是饭圈强大的运营组织能力。因此本文试图分析饭圈的组织结构和运营管理方式,为高校共青团管理、教育和引导好青年大学生提供一些思路。
一、青年“饭圈现象”的主体动因
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曾提出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即个人潜意识的部分,代表本能和欲望,采取的行为遵循快乐原则;然而,冲动的本我会对社会造成极大威胁,自然不被现实社会接受和允许,于是代表个体道德和道德意识的“超我”便会压制、规范个人行为。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个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受“超我”约束,努力扮演着被社会和他人所接受、所希望的形象,而在“后台”,却有许多不能被他人理解和社会接受的“本我”出现。于是,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隐匿身份”的平台和交友沟通的渠道,成为人们展现“本我”的“后台”。对大学生而言,“理想自我与社会期待之间的矛盾”是其人格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忙于学业、被家长和学校严格管制的中小学阶段不可避免地抑制了大学生“本我”的冲动,于是在进入大学脱离家长全方位的“监控”后,这种矛盾促使青年倾向于向外界寻求情感寄托与依赖,渴望通过有“安全感”的互联网获得关注和认可,“自我”逐渐得到释放,作为“情感社群”的饭圈正迎合了青年追求情感支持的特征,满足了大学生希望彰显个性、追求爱与自由的需要与寄托,也让千千万万寻求“情绪价值”的青年大学生走到了一起,逐步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常,出生在1995—2009年的一代人被称为“Z时代”,Z时代成长在中国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时期,大部分学生留守在家,父母外出务工,由祖辈照顾,缺乏父母的关爱,于是他们将游戏、音乐、小说视为寄存自己的“乌托邦”。然而,游戏小说中的世界是虚拟的,他们还需要一个真实存在的东西去寄托情感。因此拥有高颜值、被娱乐资本和经纪公司重重包装下的偶像明星,完美契合了粉丝对理想型的憧憬与投射和对人生的美好设想,线上的虚拟关系和线下的粉丝活动增进了饭圈内部的情感联结,弥补了青年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的遗憾与不足,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归属感,由此饭圈成为青年群体释放真我、建立情感认同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依托[1]。
二、饭圈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一)信息茧房导致饭圈青年封闭化和极端化
如今,人们生活在一个互联网高度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轻易获取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新型困境——信息茧房。换言之,人们每天所接触的信息是基于用户的兴趣偏好和历史行为决定的,通过社交媒体、搜索引擎、个性化推荐系统等算法向用户推送信息,这种个性化信息筛选方式迎合了用户的需求,但导致用户的信息视野变得越来越窄。重度依赖网络促使人们失去多元化的信息和观点,加重个人主义、信息壁垒和思维定式,于是“难道就我一个人觉得……”“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等网络言论被频繁使用,思维认知愈发狭隘化。而在饭圈文化兴起的过程中,信息茧房无疑是最大的推手。饭圈是一种基于特定偶像崇拜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众多粉丝因喜爱同一个明星而聚集在同一社交媒体群组中,这些饭圈青年每日开展的活动、交流的信息大多围绕同一主题或人物展开,很少谈及除此之外的领域,信息接收单一化。久而久之,饭圈形成封闭的圈子,使人陷入群体构建的信息茧房,影响其信息判断准则,致使“排外”心理的产生,饭圈青年越来越难以接触到“圈外”的声音和观点,越来越难以理解、包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评价,甚至对持有不同看法的人进行谩骂攻击、网络暴力,产生过激行为和言论,最终成为茧房中不轻易与外界接触的困境中的“囚徒”[2]。
(二)偏执偶像崇拜导致个体情绪化和集体失范
自饭圈文化问世以来引发了许多社会热点事件,更引起社会各界对饭圈的批判,这主要有两种原因:
(1)部分粉丝面对偶像犯罪行为盲目辩白。即便是偶像作出违反公序良俗甚至吸毒、强奸、偷税、代孕等违法犯罪行为也可以被原谅,将偶像明星立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表明其已然丧失是非观念和对错意识,产生了极端、偏执的崇拜心理,而这种个体情绪化的反应又借助群体互动产生群体心态,最后导致疯狂性、攻击性和不可预测的集体失范行为,演变成粉丝群之间或粉丝和路人间的“互撕”“人肉”,蔓延至人身攻击和网络暴力,形成暴戾的群体心态。
(2)私生饭群体为满足个人私欲,对明星采取搜集个人信息、偷窥日常生活、恶意传播谣言等骚扰行为,危及明星、他人甚至公共安全,导致圈内形成极端、敏感的普遍心态。然而,青年群体正处于理性行为缺失时期,其行为决策极易受他人的煽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这种不理性行为在饭圈中放大,构成饭圈乱象,不仅导致青年道德边界模糊,而且破坏了网络环境和社会和谐[3]。
(三)泛娱乐化风气导致青年群体沉醉娱乐文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娱乐资本的大量流入,娱乐公司和媒体平台采用多元方式传播娱乐内容,我国网络环境呈现“泛娱乐化”趋势,而泛娱乐化推崇“娱乐吞噬一切”“一切皆可娱乐”的价值理念。就饭圈而言,在网络媒介的推波助澜和娱乐资本的利益驱使下,我国娱乐文化产业从单一的偶像经纪向音乐、综艺、电视剧、电影等多产业链布局的产业生态发展,这种现象无疑加剧了青年群体追星环境的泛娱乐化风气。大学生每日沉浸在娱乐化社交平台中,偶像颜值与身材、穿搭与造型、作品与舞台、私生活与绯闻等大量娱乐内容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各类博人眼球的娱乐八卦满足大学生的感官欲望。娱乐传播者在追逐商业利益的过程中失去原则,丧失底线,以大量恶搞、戏谑、吐槽、调侃话题和段子博人眼球,致使大学生在热衷恶搞、玩耍的氛围中无法自拔,滋生“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生活态度。这种泛娱乐化风气消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痴迷在追星行为中,沉溺在肤浅、空洞的娱乐文化中迷失了自我,消磨了志向,弱化了责任担当[4]。
三、“饭圈文化”影响下共青团育人策略与实施途径
(一)汲取饭圈运营模式精髓,增强高校学生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
多数时候,社会大众对饭圈的印象趋于片面,未关注到其组织特色和群体行为背后的积极意义,例如,饭圈有较好的粉丝黏性,凝聚力、行动力和服从意识较强,这一现象产生背后的原因,除了粉丝“为爱发电”,还与其优秀的社群运营模式密切相关。而高校中各类团组织和社团的架构与饭圈有诸多共通之处,它们均需管理成百上千的学生,均将培养团结精神和归属感置于核心地位,因此分析饭圈的组织结构和运营模式,可为高校共青团管理学生提供一些思路。
1.自上而下管理,内部层级鲜明
饭圈内每一个粉丝后援会的背后皆是由领导“粉头”到核心管理层会长、副会长、Q群管理员到普通粉丝组成,各司其职,以老带新,层层传递信息,确保在最短时间内能够最高效地传达信息和发起号召,做数据、打榜、转赞评等工作枯燥,但管理员们时常在群内活跃气氛,通过发放福利调动粉丝积极性,提高运营的时效性。反观高校内学生会、社团组织虽同样层级分明,但在组织内部管理上却缺乏热情,部分学生出于功利心和好奇心加入组织,却无法长期坚持。高校共青团可借鉴饭圈的管理模式,组织优秀学生干部演讲或交流会、贯彻以老带新,同时设立奖励与激励机制,对优秀学生干部或优秀参与者进行公开表彰和奖励,激发更多学生的积极性。
2.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内部职能划分明确组织严密
饭圈组织外围广泛、联系紧密,除了负责凝聚粉丝的“线上”粉丝群,同时还有安排明星日常活动的管理组和负责技能的工作组,工作组内部又分为宣传组、美工组、数据组、技术组、视频组、财务组等,如视频组负责日常安利视频和应援视频的制作,技术组负责海报设计和美工制图等,各部门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相互联动。如此一来,便可实现线上信息交流组织和线下集合应援的有机联动局面,不仅做好了应援工作,提高了饭圈青年的个人技能水平,同时增强了每一位粉丝的参与感和价值感,这给予了学校在管理机制方面的启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带领学生增长见闻学识,加强对学生个人技能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增强团队凝聚力,让学生感受到个人对组织的需要以及组织对个人的促进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在校内各类团组织中的获得感、成就感和价值感。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挖掘饭圈正能量
教育工作者和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起重要作用,高校要积极利用课堂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以新思路和新方法开展榜样教育,引导学生对偶像的崇拜不局限于外在形象,更在于其优秀品质和精神世界。例如,通过观看舞台排练纪实,展现偶像们为呈现更加卓越的作品而日夜不懈、刻苦训练的坚韧品质,化偶像为榜样。同时,积极宣传与当代偶像相关的正面事件,弘扬其优秀特质和闪光点,鼓励学生从偶像身上汲取正能量,以激励自身的成长进步;通过饭圈青年捐献爱心小学、助力灾后重建和慈善事业等正面案例,引导学生学习饭圈青年关心国家、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通过宣传优秀中华儿女事迹加强学生对历史伟人的崇拜和学习,激发大学生民族自信,加强价值观教育。
其次,挖掘饭圈文化的积极方面,寻找与思政课程的契合点,提高育人实效。当前多数思政课程过于循规蹈矩,流于乏味,学生无法在课堂中找到存在感与参与感。教师可运用“饭圈女孩”和“帝吧”网友以及广大海外留学生发起抵制港独运动等饭圈正能量事例积极渲染爱国情怀;也可结合一批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类综艺,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例如,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的《典籍里的中国》,该节目邀请明星演绎故事,采用“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让传统文化从“象牙塔”“故纸堆”中走出来;邀请张桂梅、曹文轩、郑渊洁等名人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激励人心的《朗读者》。引导大学生从“流量至上”毫无内涵的娱乐综艺中走出来,从只对明星感兴趣到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三)借鉴饭圈文化传播技巧,创新改进网上宣传
在饭圈中,创意宣传手法多样且效果显著,以下是一些高校可借鉴学习的方面:
策划流行文化、热门话题等与学生兴趣爱好紧密相关的活动。活动开展过程中可利用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进行跨平台宣传。还可借鉴饭圈中经常使用的“自制表情包”和“精美活动周边”来吸引学生关注;借鉴饭圈中的创新宣传手段和活动策划方式提高活动曝光度和知名度,如利用手幅、易拉宝、海报、展板、校园广播等多种渠道对校内开展的各类活动进行宣传,另外,饭圈中经常发起的“话题挑战”如“#舞蹈挑战#”“#某某明星生日祝福#”的形式也可应用到校园活动中,发起“#校园民族歌曲大赛挑战#”“#宿舍文化节创意比拼#”等话题吸引学生参与,打造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校园活动,同时设置投票环节,增强学生参与感;采用饭圈中常用的短视频、直播等宣传手段,直观展示活动的精彩瞬间;借鉴饭圈制作创意视频的传播技巧,制作校园歌曲、微电影、MV等吸引学生们的关注。
以榜样教育为抓手,充分发挥其正面引领作用,围绕各院优秀学生、典型楷模开展事迹宣传,组织优秀学长学姐与学弟学妹对话活动,分享成功经验,讲述励志故事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以此来加强优秀学生与其他学生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从纯粹关注他人的外在形象,转而追求内在精神和优秀品质。
结语
大学生存在追星行为、参与饭圈活动已是当代社会的客观现象,对高校而言,面对饭圈如此庞大的群体,要祛除偏见,放下刻板印象,提高包容度,接纳和理解饭圈文化的发展,认识到粉丝文化对文艺生产传播、文化市场、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去追逐富有内涵、积极且富有正能量的“星”,鼓舞大学生通过对标偶像,鼓励学生变成更好的自己,推动饭圈青年成为建设社会的新力量。
本文系2022年度校级项目《“饭圈文化”下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路径探究》(项目编号:2022tw0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林卓虹,孙冲亚.“饭圈文化”的生成逻辑、价值困境及其治理[J].青年学报, 2022,(05):87-93.
[2]宋蓓娜.失范与重构:网络空间的社会乱象及其治理之策——以“饭圈文化”为例[J].河北学刊,2023,43(03): 220-224.
[3]毛奕峰,王岩.“饭圈”乱象及其意识形态批判[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41 (05):52-59.
[4]孙群,王永益.极端“饭圈文化”视域下青年价值观培育的“难为”与“可为”[J].思想教育研究,2022,(07):107-113.
(作者单位:湖北理工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