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的,本文探究了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机制。研究认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通过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的系统协同培育机制,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培育模式,依托新媒体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创新多元化实践活动,可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成为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践行高校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理念。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校园环境;实践活动;新媒体平台
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已深刻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念,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媒体具有传播迅速、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特点,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提供了新契机与平台。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创新教育模式与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机制,以期为高校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理论概述
(一)新时代大学生及群体特征
新时代大学生是指在21世纪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群体,群体特征非常明显,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首先,新时代大学生普遍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与科技素质,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互联网时代,习惯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及知识,表现出较强的自主学习与信息处理能力;其次,大学生群体展现出较强的个性与独立性,崇尚自我表达和个性发展,对自身价值、社会价值的实现有较高的期望;再次,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开放,受多元文化、全球化影响,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更加开放与包容,具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最后,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新时代大学生在信息获取和传播上更加便捷,可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参与社会热点讨论,表达个人观点,展现出较高的社会关注度与责任感。但在多元信息环境下,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存在弱化现象,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容易出现认知偏差与行为失范。因此,深入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内涵相关概念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履行社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与行为倾向。不仅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的责任感,还融入了新时代特征与要求。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后果以及对他人,社会应承担义务的意识,是道德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具体包括对家庭、学校、社区、国家、全球社会的责任。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公共事务参与及对社会规范和公共利益的维护。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包括在网络空间中的责任意识,如网络文明维护、虚假信息辨识与抵制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全面理解其内涵,通过教育、实践、引导等多种途径,使大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践行社会责任,为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二、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价值诉求
新媒体发展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价值诉求。一方面,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丰富了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通过新媒体平台,大学生可迅速了解社会热点和公共事务,增强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责任意识;另一方面,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强、传播范围广、受众覆盖面大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表达和参与空间,使大学生能更积极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传播正能量,提升社会责任感。此外,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更容易形成虚拟社群,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大学生能与志同道合者交流互动,共同探讨社会责任相关议题,提升对社会责任的认同感,归属感。新媒体技术发展也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了更多创新手段,例如,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实际体验和责任感认知[1]。因此,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全面发展,也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的创新策略
(一)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的系统协同培育机制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的系统协同培育机制是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策略。
首先,家庭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起点。家长应以身作则,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培养子女的责任意识与社会关怀。家长要积极引导子女关注社会问题,鼓励大学生参与社区活动与公益事业,为大学生提供资源支持,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其次,学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阵地,应在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活动中融入社会责任教育。例如,学校需开设相关课程,系统讲授社会责任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论认知;学校可通过新媒体平台,搭建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促进责任感教育的广泛传播与深度交流。
再次,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供实践机会与资源保障;企业与非政府组织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和社会服务平台,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媒体机构应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宣传优秀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事迹,树立榜样,引导更多大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责任活动。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全面提升。
(二)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
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旨在从多维度、多层次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首先,全员参与是关键。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动员全体教职员工参与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形成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的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融入社会责任教育,结合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辅导员需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关注其思想动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其次,全过程培养是核心。社会责任感培育应贯穿大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到日常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毕业实践,都应融入社会责任教育。学校可设计系统的培养方案,将社会责任感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确保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能受到系统的责任感培养。同时,应通过新媒体平台,实时分享社会责任教育的优秀案例和实践经验,增强教育效果。
最后,全方位覆盖是保障。社会责任感教育应覆盖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课程体系、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服务保障。课程方面,学校要设置社会责任课程,在各专业课程中融入社会责任内容[2];校园文化方面,学校可通过活动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责任感文化氛围;实践活动方面,学校要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如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公益项目,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体验;服务保障方面,学校需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如实践经费、指导教师、实习基地等,保障学生社会责任实践的顺利开展。通过全员参与、全过程培养、全方位覆盖,可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成为有担当、有责任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依托新媒体平台,营造良好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成长的校园环境
依托新媒体平台,营造良好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成长的校园环境,需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首先,学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多元化的信息传播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园论坛、线上学习平台等,及时发布社会责任相关的资讯、案例、活动信息,增强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关注。学校宣传部门可积极策划,推送优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典型事迹,通过榜样力量引导学生。
其次,学校可组织线上讨论、主题辩论、直播讲座等互动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与社会责任感突出的校友分享经验和观点,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参与热情。例如,教师应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教学辅导,通过在线课程、微课、视频讲座等形式,将社会责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参与度[3]。
再次,辅导员要通过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成长需求,提供有针对性地指导支持。学生社团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利用新媒体平台策划各种社会责任主题活动,如线上公益活动、社会实践分享会、责任感挑战赛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还可提升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学校可与社会媒体和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新媒体社会责任教育平台,通过媒体宣传报道,扩大社会责任教育影响力与覆盖面,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总之,依托新媒体平台,学校、教师、学生组织和社团应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创新多元化实践活动,丰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体验深度
创新多元化实践活动,丰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体验深度,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组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首先,学校可设计多层次、多领域的实践活动,涵盖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公益创业等多种形式。具体做法包括设立专门的社会责任实践课程,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和设计项目,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例如,学校可组织学生前往贫困地区开展支教活动,或参与环保项目,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
其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通过校内外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社会一线,了解社会需求,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行动能力。
再次,学生组织与社团应发挥重要作用,策划实施丰富多彩的社会责任活动,如社区服务、公益宣传、主题讨论等。学生会、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应定期举办相关活动,吸引广大学生参与,营造良好的责任感教育氛围。学生组织应与社会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外部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争取更多资源和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机会[5]。
最后,社会各界应积极支持,参与大学生社会责任实践活动。政府部门、企业、非营利组织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习与公益项目机会,在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给予支持。例如,企业可设立社会责任奖学金,奖励在社会责任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大学生不仅能丰富社会责任感的体验深度,还能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结语
本文通过探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理论内涵,分析新媒体视域下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价值诉求,提出一系列创新性培育机制和策略,旨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的系统协同培育机制,可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培育机制,可确保社会责任感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与生活过程;依托新媒体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认知和实践能力;创新多元化实践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验,可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担当。新媒体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提供了新路径,各方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努力,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为社会培养更多有担当、有作为的高层次人才。
本文系1.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路径探析》(项目编号:GJQTYB202336);2.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JQTZX20234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冰阳.网络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J].秦智,2024,(02):148-150.
[2]陈绍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J].公关世界,2022,(20):93-94.
[3]王慧娟.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21.
[4]陈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21.
[5]韩超.新时代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3):123-124+127.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