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构建路径探析

2024-12-12 00:00:00汪小凤
成才之路 2024年35期

摘要:语文课堂引入“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机制,符合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符合学生学科能力培养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情、学情,从“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确立、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标准改进等角度探究“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机制的构建路径,以此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构建高效语文课堂,促进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教学活动;教学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35-010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研究共同体”专项课题“主题任务单元教学视野下‘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ygzx23-112)研究成果

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机制中,“教”是指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包括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活动组织、课堂问题设计、课堂互动内容选择、课前课后训练任务布设等。“学”是指学生的学习,学生是学习主体,其在课堂中的一系列学习表现都属于“学”的范畴,包括学习状态、参与情况、学法积累等。“评”是指课堂教学评价,即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各种表现作出的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课堂参与情况和素养提升效果等因素[1]。“教—学—评”一致性中的“教、学、评”三者具有关联性、融合性、兼顾性。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置“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目标,设计“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方案,组织“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活动,升级“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标准等策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一、设置“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有重要导向作用。为此,教师要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教学资源并整合,为“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储备内容。其中,学情分析尤为重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力基础、接受特点、学习悟性等方面的差异,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以此有效提升教学设计品质,确保课堂教学顺利推进。

1.整合“教—学—评”课堂资源

“教—学—评”一致性追求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教师评价的融合和兼顾,这就要求教师前期做好教学资源的调查和整合,为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提供信息素材支持[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负责课程目标筛选、教学内容整合、学习活动组织、过程评价设计,而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设计和组织教学,实现教与学质量的同步提升。在整合“教—学—评”课堂资源时,教师要深度解析教材内容,并搜集、整合相关素材,确保课堂教学有丰富的资源支持。例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重点阅读喜欢的段落,且总结出喜欢的理由,然后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设计一些阅读任务,让学生探究。这样,学生由自由朗读到互动鉴赏,课堂研究性学习气氛逐渐形成。在阅读展评环节,教师可鼓励学生现场诵读喜欢的片段,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主动回馈,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片段,并从语言、结构、立意等角度详细解读自己喜欢的理由。然后,教师可对学生的诵读、鉴赏情况进行专业点评,肯定学生的学习表现。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简单介绍课文内容,设计诵读任务,提出具体要求,这是典型的“教”。学生积极行动,开展情感诵读,介绍自己喜欢的理由,阅读学习自然升级,进入语言鉴赏环节,这是典型的“学”。教师专业点评,组织学生互动交流,这是典型的“评”。“教—学—评”一致性得到有效落实。

2.优化“教—学—评”课堂环境

“教—学—评”一致性是学科教学目标。为此,教师要有优化处理意识,反复筛选教学内容,多重确认教学目标,适时优化教学程序,科学设计教学活动,不断升级教学评价,以此为学生创造适合的学习环境,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整体教学品质。“教—学—评”是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而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主体展开,课堂教学环境优化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环节。例如,《草船借箭》围绕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的故事展开,重点突出诸葛亮过人的智慧。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段,介绍诸葛亮、周瑜等主要人物,并要求学生展开自主阅读,梳理“草船借箭”基本情节,解析诸葛亮和周瑜等人物性格特点。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展开深度阅读和讨论,逐渐理清文本主要内容,对核心人物形成清晰认知。在阅读讨论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自己喜欢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互动评价。学生对《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有较深印象,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相关信息,可成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原则。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有现实意义。“教—学—评”是完整的统一体,教师是教学设计者、执行者,要有统筹设计的意识,针对课堂实际组织相应活动,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二、精选“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方案

在设计“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方案时,教师要有融合、拓展、创新的意识,精选课堂教学内容,规划清晰教学路线,利用多种辅学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成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确保“教—学—评”一致性目标的顺利落实和推进[3]。课堂教学常有固定模式,为此,教师在安排教学时,要围绕“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做好优化处理,为学生提供更贴心、更高效的教学服务。

1.创设“教—学—评”课堂情境

在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客观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提升教学设计的针对性、适合性。“教—学—评”一致性追求课堂环节的紧密性、衔接性,要求教师精选情境创设方式,以问题链设计、多媒体应用、故事讲述、情感诵读展示、插图观察引导等触动学生的感官。这样,学生自然会主动回馈,教学启动效果显著,良好课堂学习气氛逐渐形成。例如,《猴王出世》讲述孙悟空的出世经过。在教学中,教师可在梳理性介绍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游记》小说的精彩图片,播放相关动画视频,以此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使教与学处于和谐状态。然后,可设计故事复述任务,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突出孙悟空的人物形象特点,以理清基本故事情节。在展示环节,学生积极发言,运用生动灵活的语言讲述故事,课堂展示气氛逐渐活跃。对于学生的讲述情况,教师要认真梳理并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重点纠偏学生在讲述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回馈频繁高效。介绍《西游记》小说的主要内容,利用多媒体辅学设计,属于教师“教”的范畴,学生讲述故事情节,这是“学”的展示,教师对学生讲述情况进行点评,则突出“评”的重要性,“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得以有效落实。

2.理清“教—学—评”课堂路线

“教—学—评”是课堂的三个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做好具体规划,适时讲解课文内容,提出学习问题,布置讨论任务,组织交流活动,升级课堂评价,以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设计者、组织者、服务者的作用,针对具体学情设计教学环节,围绕学生主体展开教学规划,创造更多课堂教学成长点,有效启动学生的学科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4]。例如,《军神》主要介绍刘伯承将军的事迹。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先介绍刘伯承将军的传奇故事,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内容,找出其中的细节描写,以体会刘伯承将军身上体现的优秀品质,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其选择适合的细节描写开展鉴赏学习。学生根据教师设计进入深度阅读状态,找出细节描写片段,主动开展语言鉴赏活动。教师要随时参与各学习小组的活动,认真观察学生的阅读鉴赏表现,及时予以指导,并点评学生的鉴赏情况。课堂学习进展顺利,学生的阅读感知体验更为丰富。教师介绍、学生阅读鉴赏、教师点评、学生内化,课堂教学路线清晰明了,教师设计和引导到位,学生思考深刻,其课堂学习效率大幅度提升,学科核心能力得到有效历练。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从“教—学—评”角度出发设计和组织教学,成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教93e29b928f1f3e177a416a0e65f2b6ec09a7231f1e39aedf56ed421147ae4cd9学互动频繁,学生的阅读思考渐入佳境,其学习效率和品质大幅度提升,良好学习习惯逐渐形成。“教—学—评”一致性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准确理解这个模式的内涵,科学设计教学程序和活动,布设适合的学习任务,运用科学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科教学高效率运转,自然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三、组织“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活动

“教—学—评”一致性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观点,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从“教—学—评”的兼容性、融合性角度展开思考和规划,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确保课堂教学活动高效运行,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技能。“教—学—评”活动形式众多,教师要做好筛选和创新设计,创造更多学习参与机会,以激活学生的学科思维,提升活动组织的效率和品质。

1.优化“教—学—评”课堂活动

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针对具体学情设计和组织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体验和感悟的机会。阅读问题讨论、话题辩论、读写展评等,都属于“教—学—评”课堂活动,教师要优化选择,适时讲授解读相关内容,组织学生深入交流和讨论,对学生学习的表现展开专业评价,积极落实学生主体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5]。例如,《自相矛盾》是一篇小文言文,教师可先逐字逐句地讲解,梳理课文情节,鼓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探索其寓意,以调动学生的思考主动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陌生,文言知识掌握得不到位,教师重点解读关键词语,可让学生逐渐形成文言语感。为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教师可设计课本剧创编演绎活动方案,要求学生将文言文改编成现代文,并做好角色分配,设计个性化台词。学生接受任务后,自行组织团队,分工创编,积极展示角色魅力,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在课堂演绎环节,教师要深入课堂,积极点评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技术指导,课堂教学进入高效互动状态。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先期讲解,可突出“教”的主导性,学生主动参与课本剧改编和演绎活动,可突出“学”的主体性,教师适时点评,可突出“评”的激励性。

2.强化“教—学—评”课堂体验

学生对学科学习活动有不同期待,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跟进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针对性开展活动评价,确保“教—学—评”课堂活动组织效果,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思结合、先学后教、质疑阅读、延伸阅读等,都能对学生形成感官触动。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评”一致性活动方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互动讨论,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品质,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例如,在教学《刷子李》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提示”中的内容,然后进入课文阅读环节,归结刷子李这个核心人物的特点,说明刷子李高超技艺表现在哪些方面。在学生的自主阅读环节,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阅读表现,及时给予方法指导,以确保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在展示评价环节,学生主动发言,介绍刷子李的高超技艺,阐述自己的阅读体会,教师对学生阅读表现给予相应评价,“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得以有效贯彻。教师设计先学任务,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这是比较简练的设计,可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学生的自主阅读环节,教师跟进观察和指导,可突出其课堂主导地位。在课堂展示交流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专业点评,可突出“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和要求,体现精讲多练的教学理念,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获得预想效果。

四、升级“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标准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注重改进教学设计,升级执行标准,以提升教学效率和品质,并指导学生积累、改进学法,使其与教师的教形成良性互动。课堂评价机制也要同步优化,教师教学评价以及学生自主评价、互动互评,多种评价方式的融合、升级,能促进课堂教学品质的提升。“教—学—评”一致性本身带有模式意味,而教师升级教学设计和课程教案执行标准,可为学科教学注入新动力。

1.确立“教—学—评”课堂方向

“教—学—评”一致性是一种教学程序,更是一种教学观念,教师要吃透“教—学—评”一致性模式内涵,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索学习的契机,为学科教学带来更多成长动力[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要适当、适时,学生的学习要充分、深入,教师的评价要专业、科学,这样才能形成“教—学—评”一致性,才能逐步提升学科教学整体品质。例如,在教学《跳水》时,教师可先介绍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阅读思考问题:船长拿枪对准自己的儿子,看似不人道,其实体现了父爱的博大。你如何看待父亲这样的行为?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积极与同学互动交流,并达成阅读共识。在展评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见解给予更多正面评价,然后设计读写任务:结合自身生活经历,介绍家庭教育真实案例,展示自己家庭的教育观点。学生再度进入深度阅读和思考讨论状态,教师要适时与学生互动交流,提出一些建议,为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提供相应启示。

2.升级“教—学—评”课堂标准

“教—学—评”一致性本身带有融合性特点,教师要根据其特点开展教学创新探索,以课堂评价标准的自然升级,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创造契机,为学科教学注入更强的内驱动力[7]。课堂标准没有统一规定,教师要做好教情和学情分析,科学评价教学互动效果,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评”一致性注重融合和兼顾,教师应积极创新课堂评价标准,以发挥其杠杆作用,为打造经典语文课堂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威尼斯的相关图片,突出威尼斯水城的特点,要求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找出描写小艇的词语,赏析精彩的描写片段,然后点评学生的阅读表现,最后设计延伸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课外借助网络搜集关于威尼斯这座城市的相关信息,选择适合的文本延伸阅读。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精选威尼斯图片信息,介绍威尼斯的情况,设定具体的阅读任务,这是典型的“教”。学生根据学习任务深入阅读和搜集素材,这是典型的“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开展专业点评,这是典型的“评”。“教—学—评”相辅相成形成完整的一体,可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学科教学渐入佳境[8]。教师精讲课文、学生延伸阅读、教师专业点评,可突出“教—学—评”一致性原则,教学组织紧凑、调度有序,可使学生主动回馈,积累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五、结语

语文学科引入“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机制,可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内驱动力,为学生顺利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创造良好条件。为此,教师要做好教学调研,根据教情和学情科学设计教学目标,整合课程教学资源,精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互动,升级教学标准,有效提升“教—学—评”一致性的执行效率和品质,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牛红梅.大单元视域下的语文作文教学策略与模式初探[J].成才之路,2023(25):67-68.

[2]曹海.“教—学—评”一致性视野下的小学语文习作课堂评价[J].教学与管理,2024(26):39-41+45.

[3]李晓兰.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有效性研究[J].教师博览,2024(09):44-46.

[4]王嘉欣.“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 2024(31):37-39.

[5]李爱珍.表现性任务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评一致性”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23(24):49-50.

[6]赵侠.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的思考与实施[J].山东教育,2023(25):54.

[7]连忠友.统编教材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建设,2021(04):37-40.

[8]脱彩红.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主题任务群”阅读教学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09):145-147.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the Consistency Classroom of "Teaching—Learning—Evaluation"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Subject

Wang Xiaofeng

(Fujian Province Nanping City Wuyi Guilin Yifu Primary School, Nanping 354301, China)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a consistent teaching mechanism of "teaching—learning—evalu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s meet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subject abilities. In teaching practice, teachers should deeply analyz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ituation,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the"teaching learning evaluation" consistency teaching 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ing—learning—evaluation" consistency teaching goal design, teaching plan establishment, teaching activity organization, and teaching standard improvement, in order to create a good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 an efficient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subject.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learning—evaluation;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plan; teaching activities;teachingstand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