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团队精神,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及身体素质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基于目前劳动教育存在的学生缺乏兴趣、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内容不完善、评价机制不科学等问题,教师可以运用劳动氛围营造、教学情境创设、教育内容完善、实践教育指导、借助网络技术等策略,实现以劳促德育、以劳强智美、以劳增体质、以劳润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五育并举;劳动教育;氛围;情境;实践;网络技术;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35-0141-04
五育并举,指的是以德智体美劳为核心的全面发展教育,其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平衡发展,旨在帮助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劳动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发展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综合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为此,教师要重视劳动教育,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劳动的机会,使其在实践中成长、发展、成才。
1.以劳促德育,培养学生劳动品质
第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在五育并举背景下,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学生能够体验到劳动人民的辛苦和付出,从而明白劳动是一种光荣而有意义的行为,并形成勤奋、坚持等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第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在劳动过程中,学生要保证学习和生活秩序,按时完成任务,这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第四,有助于学生学会照顾和关心他人,以此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能力。第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交能力,以此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学校要重视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劳动机会和实践平台,以劳促德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勤奋、合作、创新等优秀品质,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2.以劳强智美,提升学生领悟能力
在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下,劳动教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提升学生领悟能力的重要意义。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还有助于学生通过劳动学会思考、学会领悟,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领悟能力。第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在劳动过程中,学生要观察和分析问题,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例如,在校园环境整治的劳动实践中,学生要观察校园中存在的环境卫生问题,如杂草丛生、垃圾堆积等,然后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在劳动中,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和决策,或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经验合理分配任务、资源,确保团队工作顺利进行。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的判断能力会不断提升,其可学会如何在复杂情况下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第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劳动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和挑战,为此,学生要应用创新思路,积极寻找新的解决办法。例如,在手工制作的劳动实践中,学生要发挥创造力、想象力设计出独特的作品。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应重视学生劳动教育,并为学生提供更多劳动实践机会,让学生储备更多技能。
3.以劳增体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在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下,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第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目前,部分学生存在久坐不动、缺乏运动的情况。这种生活方式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不高,甚至出现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而劳动教育的开展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即通过各种劳动实践锻炼学生的肌肉和骨骼,增强其力量和耐力,促进其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其逐步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勇气和毅力。劳动可让学生感受到汗水和疲劳的真实感觉,并在劳动过程中形成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增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第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借助劳动教育,学生会有丰富的户外活动机会,以此远离电脑、手机,呼吸新鲜空气,接触大自然,在增强自身体质的同时,调节情绪,提高心理素质。在户外劳动中,学生还可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力量,形成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劳动教育机会,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发展[1]。
4.以劳润情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即学生仅有理论知识储备远远不够,还要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和技巧,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在五育并举背景下,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实践能力,还可助力学生的情感发展。以劳润情,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学生劳动教育的又一重要意义。第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懂得在集体中相互协作、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在劳动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想法,与同学以合作、分工的方式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自身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有助于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为其未来的职场、社会交往打下坚实基础。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学生合作完成一项劳动任务,会深刻体会到个人与集体发展的密切相关,明白只有每个人都努力,才能实现集体目标,并以集体荣誉作为个人继续努力、奋斗的动力。这样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可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更加关注他人,更加注重集体利益,从而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取得更大进步[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但目前,学生劳动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劳动缺乏参与兴趣
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这也导致学生对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产生误解。部分学生倾向于追求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对实践操作和劳动则缺乏参与兴趣。而学生对劳动教育缺乏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影响其实践能力提升和合作精神发展。另外,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在劳动教育中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不注重给学生提供互动合作以及表达、实践的机会。因主体地位体现不明显,部分学生对劳动教育也缺乏参与积极性。
2.教学理念陈旧且缺乏网络技术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但部分教师在劳动教育中仍然偏重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3.劳动教学内容不完善
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以创新性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但目前,学生劳动教育内容存在过于简单和机械的问题,缺乏与现实生活和就业需求的结合。这样,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只是简单地模仿和重复,缺乏对劳动技能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缺乏对劳动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4.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可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使其对劳动形成认同感、自豪感。但在学生劳动教育评价中,部分教师以笔试分数为主要评价指标。这种评价方式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并缺乏积极参与动力。
为解决上述问题,学校、教师应增强对学生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改进评价激励机制,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积极推广和应用网络技术,逐步提高学生劳动教育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1.营造良好劳动氛围,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第一,学校可定期举办劳动竞赛或劳动技能比赛。通过这些比赛,学生可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树立劳动自豪感和成就感。第二,学校可开设一些与劳动相关的课程或组建兴趣小组,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和掌握不同类型的劳动技能,如开设木工、园艺、烹饪等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发展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或组织一些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或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专家来校分享劳动经验,举办讲座,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的劳动特点。通过与劳动者的交流、互动,学生可更加深入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积极参与劳动实践。第三,学校可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和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如在学校网站、校报宣传学生参与劳动的故事和经验,以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班级可组织劳动成果展览,展示学生的手工制作、烹饪作品等,让学生在劳动成果展示中对劳动的价值和重要性形成正确认识,或设立劳动奖励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这些奖励可是物质奖励,如劳动积分兑换物品,也可是精神奖励,如劳动荣誉证书等。奖励制度的设立可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可和肯定,从而激发出更浓厚的参与兴趣和热情。以上策略可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劳动氛围,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和热情,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4]。
2.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第一,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在学生劳动教育中,教师可通过创设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实践劳动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可组织学生到学校的种植园开展农耕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种植、施肥、浇水等劳动,以此体验农民的辛勤劳作,增强劳动意识,形成良好劳动习惯。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工厂、企业、农村等,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的劳动过程和涉及的劳动技能,以激发其劳动参与兴趣和创新思维。这样,学生可更加深入地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对劳动形成尊重和热爱之情。第二,以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也是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可通过定期评价学生的劳动表现和成果,给予学生相应的肯定和鼓励,或设立“优秀劳动者”“技能达人”等荣誉称号,给予学生奖励和表彰,或将学生的劳动成果与评优相结合,以学分奖励或加分模式,使学生明确劳动与学习的关系,并更加积极地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可见,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其实现全面发展[5]。
3.完善劳动教育内容,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第一,劳动课程多样化。在设计劳动教育内容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学生在劳动中找到乐趣,并积极投入其中。为此,可开设多样化的劳动课程,包括农耕、手工制作、绘画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第二,设计集体性劳动项目。劳动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清洁、校园环境整治等集体性的劳动项目,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协作、相互支持,以此形成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第三,以劳动任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在劳动教育中,教师可以任务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责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如给学生安排相应劳动任务,让学生制订计划并自主安排时间,或定期组织学生展示劳动成果,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对集体和社会的意义,使其进一步树立责任意识。第四,教师要成为学生劳动教育的引导者和榜样,关心学生的劳动情况,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并帮助学生解决劳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另外,教师还应与学生一起劳动,以亲身示范和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找到正确的劳动方法[6]。
4.尊重学生课堂地位,加强实践教育指导
在五育并举背景下,学生劳动教育应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参与和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教师和同学积极互动。这样,学生可自主参与劳动实践,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第一,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学生劳动教育不应只是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为此,学校应与社区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第二,以创新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劳动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想法,并将想法应用于实践中,为此,可组织科技创新竞赛、社会实践项目等创新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
5.借助网络技术手段,融入新型教育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交流的重要平台,而将劳动教育与网络相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一,学校可通过创建虚拟实验室、虚拟工作坊等在线平台,引导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如模拟实验、模拟企业运作等。这些虚拟实践活动不仅可帮助学生理解劳动方面的理论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其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学校可借助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互联网,学生可获取丰富的劳动方面的学习资料,包括文献、视频、案例等,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研究劳动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关系。第三,学校可借助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与社会互动的机会,如建立在线社区或组织线上讨论,让学生与其他同学、教师或专业人士进行交流、互动。这样,学生可在分享经验、倾听观点的过程中,借鉴他人的方法拓宽自己的视野,发展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8]。
以劳促德育、以劳强智美、以劳增体质、以劳润情感,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营造劳动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并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同时完善劳动教育内容,注重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加强实践教育指导,融入网络技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使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栗桂明,李志.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建构的价值意蕴、现实问题与核心内容[J].劳动教育评论,2023(01):108-123.
[2]李冰清.“五育并举”背景下初中年级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4):108-110.
[3]王保进,刘阳.系统思维视角下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路径探析[J].台州学院学报,2023,45(05):79-85.
[4]赵永生.基于共同体建设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J].河北教育,2024,62(05):26-27.
[5]付进华.也谈“五育并举”视角下的劳动教育[J].福建教育,2021(21):58.
[6]张乃元,张灵.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生成逻辑及实践遵循[J].中小学德育,2023(11):45-48.
[7]胡莎莉,邱艳萍,蔡玲玲.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应然”“实在”与“何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37(02):20-25.
[8]李珂,陈婷婷.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问题与展望[J].人民教育,2024(07):41-45.
Exploration of the Strategies of Student Labor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ive Education Simultaneously
Liu Xiaoqing
(Datan Town Teaching and Counseling Station, Minqin County, Gansu Province, 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five education simultaneously,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labor quality, team spirit, enhancing their comprehension abil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Based on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students’ lack of interest, outdated teaching concepts, incomplete teaching content, and unscientific evaluation mechanisms in labor education, teachers can use strategies such as creating a labor atmosphere, creating teaching scenarios, improving educational content, providing practical education guidance, and leveraging network technology to promote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labor, enhance intelligence and beauty through labor, improve physical fitness through labor, and nourish emotions through labor, in order to promo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Key words: fiveeducation simultaneously; labor education; atmosphere;context; practice; network technology;id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