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发展型资助工作培养“00后”受助大学生感恩意识探究

2024-12-12 00:00:00翟玉杨
成才之路 2024年35期

摘要:“感恩教育”是发展型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个体的品德修养,还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文章在分析资助工作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00后”受助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从明确感恩主体、落实“一生一案”和家访制度、创新感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正向利益观和感恩意识等角度,探究培养“00后”受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有效策略,以此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生工作;感恩教育;发展型资助;自我认知;家访制度;正向利益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35-012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立项课题“资助育人体系下‘00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0224)研究成果

随着资助工作的深入推进,其育人价值也逐步提升。这其中,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型资助模式格外受到重视。“感恩教育”是发展型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有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个体的品德修养,还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本文在分析资助工作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当代“00后”受助大学生的特点,从教育引导的角度探究培养“00后”受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有效策略,助力高校育人工作高效开展。

一、感恩教育概述

目前,大学生资助政策遵循公平性、效益性和激励性并重的原则,助学的目的也从以前的资助学生完成学业转变为资助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即从“扶贫”转变为“扶智”,同时重视以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教育[1]。感恩教育具有教育对象地位的平等性、教育过程的情感性和教育方式的渗透性等特征,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发展型资助工作将更加多元化,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成长,在为学生提供保障经费和物质资助的基础上,从学业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方面进一步丰富保障形式,形成“助育结合”的新格局。这种“助育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当下的现实需求,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帮助受助学生完成学业提升、素质提升,形成独立自主、坚韧不拔、知恩感恩等优秀品质,实现从“受助”到“自助”的改变[2]。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学生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感恩教育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策略方面要不断优化,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不断丰富、深化。传统感恩教育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将对父母、教师及社会的感激之情转化为积极的回馈行为。而当代感恩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其是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和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生活的特点,融合当代生活模式,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表达感恩,并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为。这样,感恩教育就不再局限在道德层面,而是融合多学科知识,采取“课程+实践”的校内校外多种模式,全方位地促进学生个体成长。可见,新时代的感恩教育更加趋向于对学生开展情感教育和社会责任感培养。

二、当前“00后”受助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推进,感恩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果,“00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有所提升。但“00后”受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重资助,轻培智

目前,部分高校的资助工作重点放在为学生提供坚实的经济援助上,力争做到全覆盖,即以国家助学金、各级奖学金以及助学贷款等解决学生入学的燃眉之急,或通过开设“绿色通道”,确保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这种资助方式过于关注物质层面的帮助,而忽视对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支持以及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从长远角度考虑,这种资助方式缺乏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属于“授人以鱼”,未提供“授人以渔”的途径,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问题。部分学生持续停留在“受助”阶段,被动地接受资助,虽然能形成朴素的感恩意识,却因自身的局限性,不具备将感恩之心转化为“助人”行为的能力,缺乏主动“报恩”的动力和能力,这是知行脱节的表现。此外,受制于自我认知,部分受助的“00后”大学生的信息来源相较于同龄学生而言比较单一,其能力提升的方式方法也有待改善,并缺乏主动提升的自觉性,这就可能产生毕业即失业、“返贫”的情况。此类现象反映出的是感恩教育重资助、轻培智,未根据学生个体特点开展工作。

2.正确家庭教育和正向引导的缺乏

“00后”受助大学生群体的成长环境相对复杂,部分家庭存在忽视子女情感需求,轻视道德教育、感恩教育或家庭教育方式过于单一等情况,即在道德层面和心理层面对子女的关怀教育不够。学习成绩往往是“00后”受助大学生家庭普遍关注的问题。受这种教育方式影响,部分“00后”受助大学生也更加关注自我,甚至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其难以理解和体会他人的付出与努力,或对他人、社会缺乏应有的尊重和感恩。

3.社会上的感恩氛围有时不够浓厚

在资助力度大、申领资助设限逐渐减少的今天,“知恩不报”的情况有时依然存在,这与享乐主义的影响相关。享乐主义是一种追求感官的快感、及时行乐、庸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导致人意志消沉、信念动摇[3]。受社会上的享乐主义影响,部分“00后”受助大学生对物质生活的丰富有特别执着的追求,忽视精神层面的成长。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会陷入空虚迷茫的状态中,其内心的平静和幸福感被打破,生活学业被打乱,感恩意识也越来越淡薄。

4.学生个人认知的偏差有时未被及时扭转

部分“00后”受助大学生在自我认知上存在偏差,缺乏对他人付出和努力的认可,这与其价值取向偏差和情感“异化”有关。“00后”受助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尊心,比起表达感恩,其更愿意倾听施助者的理念和想法,并能做到“内化于心”,但在“外化于行”方面有所欠缺。部分“00后”受助大学生感受到来自家人、学校和社会的关爱后,存在“表达羞耻”的情况,寄希望于他人通过观察来了解其内心想法,体会其感恩意识,但很少落实到行动上。部分“00后”受助大学生在社会性情感方面一味注重自身的生理与心理需求,这种倾向反映在情感领域就是对情感价值的漠视[4]。例如,个别“00后”受助大学生对“受助”有依赖性,当资助停止的时候,可能会产生怨恨情绪。如果其缺乏及时、有效的正向引导,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异化”,即对家人和朋友的付出、对国家和社会的资助不再珍惜,甚至觉得受助是理所当然的,负面情绪过重。另外,个别“00后”受助大学生在知恩、感恩却无法报恩的情况下,心理压力逐渐增大,甚至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从发展型资助的角度考虑,社会、学校在给予学生物质资助的同时,还应及时提供心理层面的支持与保障,使其形成感恩意识,实现健康成长。

三、结合发展型资助工作培养“00后”受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策略

1.明确感恩主体,强化自我认知教育

感恩教育不仅限于知识的传递,还是带有人文关怀的情感教育和人性教育,其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其形成感恩情怀,并实施报恩、施恩的行为[5]。关于感恩对象,传统感恩教育通常强调对个体,如父母、师长、亲戚、友人等表示感谢并回报。对非主体性的存在,如美丽的河流山川、新鲜的空气、芬芳的花朵等自然物,人们也应存有感恩之心,这样才能自然而然地做到开源节流,对解放人类双手、给人们带来方便的“人造物”,也应存有感恩意识[6]。例如,如果能意识到高铁、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为人们出行带来的便利,并心存感激,就能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时做到爱护公共财产,文明出行,方便他人。明确感恩对象的主体,有助于引导受助学生更加具体和真诚地表达感激之情。因此,在开展感恩教育时,高校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受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使其明确感恩主体,强化自我认知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可组织专题讲座、小组讨论、团体辅导等集体活动,引导学生反思和认知自己的成长过程、成长经历,理解施助人对自身成长付出的努力,感激身边的人和事,或邀请受助学生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和受助感受,分享未来发展计划及回馈社会的计划,以此纠正部分学生存在的自我认知偏差,或鼓励学生写“感恩信”“感恩日记”,记录自己的受助过程,表达感恩之情,从自身角度矫正情感上的“异化”[7]。

2.落实“一生一案”和家访制度

在感恩教育中,高校要充分挖掘家庭教育与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通之处,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视角出发,细化家校合作,实现校内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形成支撑力量、协同效应,共同引导受助学生向好、向上[8]。相较于线下沟通,“00后”大学生群体更喜欢使用线上沟通的方式来表达诉求,而如果缺乏实地走访或面对面的信息了解,就无法实现帮扶和教育的精准化。为此,高校在开展学生工作时应积极落实“一生一案”制度和家访制度,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成长环境,包括家庭构成、经济状况、发展状态和现实困难等,以精准化的资助育人策略和方法,落实“扶贫先扶志,扶贫到扶智”的发展型资助工作[9]。例如,新生入学之后,高校就要及时开展学生困难等级评估工作,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开展家访,或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了解“00后”受助大学生的家庭情况,形成“一生一案”,然后根据学生特点开展感恩教育。对于学生家长,高校要进行相应的规劝和引导,并加强与其沟通合作,以合力关注学生的感恩意识发展和正向价值观养成。例如,高校可鼓励家长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掌握的感恩故事分享给孩子,或设计一些与感恩有关的活动,如亲子共读感恩故事、共同参与志愿服务等,或邀请家长到校参加受助学生奖学金的发放仪式等,以此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理解,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基于“00后”受助大学生对符合个人发展的资源和活动的需求,高校可为其安排相应的学业导师,以提升学生个人在技能、就业、创新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或针对性地提供助力其发展的资源和平台。

3.创新感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第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高校可在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的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传授感恩意识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感恩”的由来、感恩的意义、历史上的感恩故事、现实中的良性案例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0]。第二,搭建感恩教育网络。高校可以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四级联动单位为基础,及时跟进、反馈“00后”受助大学生的情况,关注其成长和变化,并做好记录,进一步完善资助档案。第三,通过案例分享和情境创设提升“00后”受助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教育不应停留在理论层面,可通过实操来加深学生的感悟和体会。高校可邀请具有影响力的社会人士或优秀毕业生校友来校分享其人生经验,或邀请受助学生身边的志愿者分享其奋斗历程和感恩故事,让受助学生认识到,困难群体走出贫困,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栋梁背后,是国家的好政策以及政府、学校和无数人的支持、帮助。第四,组织“00后”受助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鉴于部分“00后”受助大学生存在信息渠道来源单一、思维固化的情况,高校可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帮助他人、回馈社会的快乐和价值。第五,感恩之心的培养离不开同理心和责任感的培养。谈心谈话是培养学生同理心和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以理解、感受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同时,教师要强调个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与他人的付出、支持密不可分。

4.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正向利益观和感恩意识

在利用好官方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如学校官网和社交媒体等传播正向利益观,高校还要积极拓宽教育渠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00后”受助大学生的感恩意识。“00后”被称为“网络的原住民”,网络对于“00后”来说不仅是一种设备,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其不仅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思想,还通过网络社交、表达自我。而伴随网络发展和各大平台的兴起,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其对“00后”受助大学生的冲击不可避免,部分学生甚至进入“信息茧房”,接受重复固定的信息推送。“信息茧房”主要是指公众在只关注和接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的情况下,久而久之将自己桎梏在像蚕茧一样的小空间中的现象[11]。“00后”大学生注重社交距离,甚至过分依赖社交软件,很少自己创造面对面交流情感的机会,情感互动减少自然会导致情感表达减少,这种情况在“00后”受助大学生身上尤为明显。在生活压力之下,部分“00后”受助大学生产生逃避现实的想法,出现负面情绪或极端心理。为此,高校可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变学生依赖单一信息来源的习惯,使其学会鉴别什么是优秀网络作品,同时加大对官媒的宣传力度,制作发布短而精的视频或感恩主题的微电影、短视频等,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向学生传递感恩的理念。另外,高校可适当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组织线上感恩活动,如“感恩日记分享”“情感树洞”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或创建有影响力的网络平台,如感恩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号等,营造心存感激、回馈社会的氛围,并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形成受助之后再助人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综上所述,“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培养“00后”受助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是资助育人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让学生怀有感恩之心走进社会,可使其从思想上脱贫。为此,高校要正确认识当前资助工作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学生资助工作的深刻内涵,以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合力为发展型资助工作赋能。

参考文献:

[1]邢中先,张平.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高校资助育人:历史演进与现实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19(10):177-182.

[2]邹国辉.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23.

[3]张远航,郭驰.“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的逻辑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20(07):107-111.

[4]左红梅.知识整体论视角下大学生情感观念现状及教育引导[J].江苏高教,2022(10):107-111.

[5]蒋芬芬.“一体两翼六驱动”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探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03):14-18.

[6]莫秀蓉,张文莲.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价值、困境与对策探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2):158-161.

[7]张太权.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08):83-84+87.

[8]王雅楠.新时代受助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江苏三所高校为调研对象[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2(05):162-166.

[9]佘砚.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感恩心理品质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4):36-38.

[10]黄书民,黄煜梵.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探索[J].商洛学院学报,2019,33(06):62-67+94.

[11]邱程程,彭向斌,胡城铭,等.信息茧房效应下用户情感极化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4(07):94-109.

Explo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Gratitude Awareness among "Post-2000" College Students who Receive Aid through Development Oriented Funding Work

Zhai Yuyang

(Nanjing Special Education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8, China)

Abstract: "Gratitud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developmental funding work, which not only helps to cultivate students’ sound personality and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enhance their individual moral cultivation, but also promotes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funding work,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problems in cultivating gratitude awareness among "post-00s" college students, and explores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gratitude awareness among "post-00s"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larifying the gratitude subject, implementing the "lifelong case" and home visit system, innovating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gratitude education, and using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a positive view of interests and gratitude awareness. This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education work of universities.

Key words: student work; gratitude education; development oriented funding; self-awareness; home visit system; positive interest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