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 构建中职语文新形态

2024-12-12 00:00:00张杰晓
成才之路 2024年35期

摘要: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不够全面等问题。为此,中职语文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文章立足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以问题导学、项目化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跨学科教学、融入情感教育法、实施课程思政、课后生活化实践、设计个性化作业、科学评价等多元化方式,重构中职语文教学活动,形成中职语文新形态,以此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方式;多元化;问题导学;项目化;多媒体技术;情感教育法;课程思政;形态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35-0129-04

语文是中职学校的公共基础课,其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及科学文化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职语文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教师要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探索中职语文改革路径,以此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发展。

一、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

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部分教师习惯于“灌输”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受限。另外,部分教师注重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并单向输出教学内容,忽略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导致整体教学氛围古板、沉闷,这既不利于教学质量提升,也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发展。

2.教学内容不够全面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完全围绕语文教材展开教学活动,缺少课后延伸,如参观美术馆、表演舞台剧等,或很少将其他学科知识作为教学资源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得教学内容不够全面、丰富,阻碍了学生的多元化能力发展。

二、中职语文多元化教学策略

1.以问题导学法,激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部分中职学生未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且缺乏自主学习、探究意识。而问题导学法有助于学生在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语文知识,发展综合素养。为此,教师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以问题导学法激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提升师生互动频率,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1]。以《廉颇相如列传》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各组学生在略读、精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消化一些浅表化的问题,然后以问题导学法为依托,提出既有深度又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课文中涉及‘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它们之间存在什么联系”“课文为什么描写廉颇性格上的缺点?这不会影响廉颇的形象吗”。在问题指引下,学生积极开展深度阅读,合作探究,从而找到问题答案。首先,三个故事是按顺序介绍的。蔺相如把和氏璧带回赵国,然后秦赵两国渑池会盟,之后蔺相如被封为国相,而廉颇不服,处处与之对抗,蔺相如则极力避免冲突,在蔺相如的感化下,廉颇负荆请罪。其次,课文描写廉颇鲁莽善妒、心胸狭窄的性格,是与蔺相如的心胸宽广形成鲜明对比,为矛盾冲突埋下伏笔,而在蔺相如的感化下,廉颇勇于改过,与蔺相如重修于好,所以廉颇形象并没有受到影响。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评价、反馈,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其更为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项目化教学设计,改变学生浅层学习的困境

项目化教学是以独立的项目为依托,让学生在收集资料、调查、实践等过程中合作完成某个学习任务,以此发展学生的多元化能力[2]。由此可见,项目化教学注重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则承担引导、辅助学生学习等工作,这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具有指向性强、周期短等特点,有助于实现“理论+实践”的学习目标。在实践中,中职语文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完善项目化教学设计,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在改变自身浅层学习困境的同时提升学习实效性。以《雷雨(节选)》教学为例,学生对戏剧主题的教学内容有极大兴趣。为此,教师可在阅读课的基础上设计项目化教学任务,带领学生走进“戏剧人生”,让其以小组为单位,在分析人物描写特点、环境描写特点的基础上排演舞台剧,以此感知戏剧的独特魅力,提升审美鉴赏能力。项目化教学目标具体如下: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激发学生的戏剧表演兴趣;使学生了解戏剧特点,明确《雷雨》主要内容;在阅读后进行舞台剧创作并表演,以培养学生的表演力、创造力与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基于项目化教学目标,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设计项目化教学任务(时长为5天):利用课前时间观看话剧《雷雨》,说出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及原因;通读《雷雨》剧本,梳理故事脉络,画出人物关系图;小组合作精读《雷雨》剧本,反复体会台词,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戏剧矛盾冲突;小组合作排演《雷雨》某一段落,评选“最佳表演团队”。在项目化教学任务下,各组学生合理分配5天的学习任务,具体如下。第一天:项目负责人制订项目计划,分配阅读任务,如小A、小B负责画出人物关系图,其他学生收集《雷雨》相关资料。第二天:组内讨论,复述故事脉络,厘清人物关系,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人物个性化语言、戏剧矛盾冲突等。第三天:设计舞台剧剧本,准备道具、背景音乐等,组内评估剧本语言逻辑、结构等,并请教师对剧本提出可行性建议,进一步优化剧本。第四天:排练舞台剧,并在反复练习中优化剧本结构,完善表演环节。第五天:表演舞台剧,参加评选。待表演结束后,师生可共同评价,评选出“最佳表演团队”。

3.借助多媒体技术,让中职语文课堂焕发活力生机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可以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方式,为学生创设具象化的学习情境,以此改善传统教学“看不见”“摸不着”的问题[3]。而将多媒体技术融入中职语文教学中,可让中职语文课堂焕发活力生机,实现高质量发展。以《短歌行》教学为例,基于本课的诗歌体裁,从创作背景中感受作者情怀是教学重难点之一。但中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量良莠不齐,如有的学生仅了解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的一些故事,这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对此,教师可在课前引导学生了解本诗涉及的历史背景知识,以此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影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横槊赋诗”片段,营造具象化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体会曹操的人物形象。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本诗,使其感知作者传递的人生苦短、求贤不能、功业未就等情感,感悟曹操对扫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的渴望,从而与诗歌产生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技术完成本诗的思维导图制作,以此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然后布置观看相关影视剧或阅读《三国演义》的课后作业,让学生以短视频的方式再现喜欢的故事内容。这一方面可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知累,提升其综合素养。

4.跨学科学习实践,助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

中职语文蕴含多学科知识,但部分教师习惯于单科教学模式,这使得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发展受限。跨学科学习注重突破学科壁垒,整合多学科知识,这可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本学科知识,发展核心素养[4]。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跨学科融合思想设计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助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以《画里阴晴》教学为例,在课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课文提及的绘画作品、文艺评论等,将美术学科的构图、色彩、光线等知识迁移至本课教学中,使学生感知课文描绘的场景,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课中教学奠定认知基础。在课中,教师可出示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引导学生从美术学科出发分析、鉴赏作品,发表自己的意见,以此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实地参观美术馆,使其将课文与实际美术作品相融合,以此体会课文传递的情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另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以本课内容为主题绘画或写作,并将作品上传至班级学习平台,以此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再如,在《将进酒》教学中,教师可将音乐学科知识融入其中,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将进酒》,引导学生在优美旋律中体会李白豪迈洒脱的情怀,或播放电影《长安三万里》中与“将进酒”有关的片段,以强烈的画面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或带领学生共同吟唱《将进酒》,鼓励其以饱满的感情读出诗的气势,进一步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又如,在《沁园春·长沙》教学中,基于部分学生对近代历史了解较少、很难体会诗词传递的情感的学情,教师可播放电视剧《问苍茫》片段,同时从历史学科角度介绍长沙这一革命运动重要战场。这样,学生就可在观看、聆听中,感受到作者的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并通过对文中相关语句的分析,深化理解。

5.融入情感教育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教育法应用于中职语文教学中,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5]。以《荷塘月色》教学为例,教师可选择一些轻柔的音乐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知荷塘月色的静谧、美好,然后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课前制作的微课,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如荷叶、荷花、月光等,感知课文表达的情感,实现深度阅读。然后,教师可以讲故事的方式,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成都荷塘月色风景区的旅行经历,以此深度感知荷塘月色之美,丰富情感体验。再如,《荷花淀》讲述的是抗日战争背景下人们的家国情怀,是情感教育的典型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为使情感教育发挥持续性效应,教师可以写作、演讲、班会等方式,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对文本中人物的理解,在提升学生写作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6.课程思政实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其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及远大理想。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技能的同时,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走近大国工匠》教学为例,教师可为学生播放《大国工匠》纪录片片段,使学生对大国工匠精神有初步感知,然后设计相应问题,如“认真观看纪录片,说一说纪录片中人物的先进事迹”“你身边有没有具备大国工匠精神的人?尝试分享他们的事例”,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大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继续发问,如“如果没有这些优秀人物付出,我们的生活将会什么样”“结合本专业特点想一想,应从哪些方面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讨论后,学生得到如下结论,即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国家的发展、进步。未来,应将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大国工匠精神落实到工作中。

7.课后生活化实践,在身体力行中发展综合素养

在传统中职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以“灌输式”的单方面输出知识为主,忽略学生的参与,对课后生活化实践活动也缺乏重视,流于形式,而这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并阻碍其综合素养发展[6]。随着“五育并举”“双减”政策的提出,学生获得更多自主支配的课余时间。为此,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设计课后生活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发展综合素养。以《求职与应聘》教学为例,本课与未来就业息息相关,学生非常感兴趣,也乐于讨论。对此,在教学后,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来到招聘现场,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首先,可引导学生观察各企业招聘简章,帮助学生明确用人单位需求,对标自身情况,并将其作为后续努力方向。然后,可引导学生观察应聘者的穿着、谈吐等,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分析应聘者在表达方式、衣着搭配等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反思,以扬长避短。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参与“实战”,让学生在模拟求职应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再如,在《景泰蓝的制作》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景泰蓝研学之旅,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景泰蓝制作工坊,参观景泰蓝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使其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景泰蓝工艺品造型的精巧,然后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模式,制作一件景泰蓝工艺品。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感受到景泰蓝手工制作的繁复与精细,并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文字的形式将本次研学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落实到笔端,形成一篇游记,以此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大国工匠精神的内涵。

8.个性化作业设计,巩固中职语文教学效果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对于课后作业,部分教师以书面类型的作业为主,即让学生机械地记忆知识点,这种方式虽然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却体现不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特点,使学生成为接受语文知识的“容器”[7]。为此,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学情设计个性化作业,以巩固中职语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以《荷塘月色》教学为例,教师可依据学生的专业设计个性化作业,如对美术专业的学生,让其以绘画的方式呈现课文中的景色,在巩固语文知识的同时,实现美术学科素养发展;对导游专业的学生,让其根据课文描述的场景写一篇导游词,这既可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从侧面体现出课文之美。而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师可鼓励其以Flash动画的形式再现脑海中的荷塘月色,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再如,在《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学生的语文学习差异设计分层作业(A、B、C类作业,对应学习水平高、一般与低),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A类作业:让学生依据故事情节,展开分析、讨论,形成口头化的作文,并阅读《左传》,体会其中的政治思想,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厘清人物关系,体会人物形象。B类作业: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表述课文,以理解课文大致意思。C类作业:在完整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摘抄重点内容,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层作业既可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还可形成良好学习氛围,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9.开展教学评价,促进学生自我完善

教学评价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最后一环,传统做法多以测验的形式呈现,其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这样的教学评价不利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8]。为此,教师应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开展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以《乡土中国》教学为例,首先,教师要丰富评价主体,让学生、家长等多元化评价主体参与教学评价。这既可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平,还能调动学生的评价积极性。在评价方式上,教师可采取过程评价与总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体现教学评价的灵活性,同时依据本课教学内容设计评价内容,形成“《乡土中国》核心素养评价量表”“《乡土中国》综合表现评价量表”以及“《乡土中国》总结性评价量表”,以此转变“唯分数论”的评价观。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科学文化素养,使其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基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职语文教师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以多元化教学方式构建中职语文教学新形态,在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效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志礼.基于中职生作业设计的素质教育路径探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6(02):99-101.

[2]朱俐.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朗读[J].当代职业教育,2015(10): 43-45.

[3]曾秀彬.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果方法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5(10):40-42.

[4]俞登奎.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5(08):47-50.

[5]孙春娟.浅谈中职语文拓展教学的有效路径[J].职业教育研究, 2015(05):68-70.

[6]陈志雄.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地图构建与应用——以集美工业学校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0,10(01):36-43.

[7]庄晨曦.绘本运用于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7,7(05):91-96.

[8]杨萍.论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途径——以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7,7(02):47-50+61.

Using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to Construct a New Form of Voc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Zhang Jiexiao

(Fujian Province Huian Vocational College, Quanzhou 362100, 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there are problems in voc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such as a single teaching method and insufficient comprehensive teaching content. Therefore, the reform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vocational schools is urgently needed.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voc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using problem guidance, project-based teaching,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integration of emotional education methods,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post class life practice, design of personalized homework, 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other diversified methods to reconstruct voc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ctivities, form a new form of voc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voc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hinese core competence.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diversification; problem guided learning; project oriented;multimediatechnology;emotionaleducation law;curriculum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