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势律动教学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2024-12-12 00:00:00张婷
成才之路 2024年35期

摘要:声势律动教学法应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有助于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文章以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中的相关案例为主要素材,从导入环节、节奏训练、听觉练习、作品鉴赏以及音乐创编等方面,探究声势律动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此优化音乐教学形式,提高音乐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音乐;声势律动教学法;导入环节;节奏训练;听觉练习;作品鉴赏;音乐创编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35-0121-04

声势律动教学法融合了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以及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的观点,其是借助肢体动作,将音乐与舞蹈结合起来,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力和音乐表现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即让学生将身体作为天然的乐器,然后结合声音的律动,运用肢体动作表现出相应情感。声势律动教学法应用于音乐教学中,无论对学生发展来说,还是对学科发展来说,都具有积极价值。为此,教师要准确理解教学内容,全面了解学情,引导学生在导入、节奏训练、听觉练习、作品鉴赏以及音乐创编等教学环节,根据声音的特点,通过摆动四肢、变换表情等,创造性地表现出声音的特点,并积累丰富的音乐实践体验以及审美感知体验。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在分析声势律动教学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应用价值的基础上,探究具体应用策略,以此为初中音乐教学提供方法借鉴。

一、声势律动教学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有助于提高音乐教学效率

声势律动教学法应用于初中音乐教学中,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初中音乐教学中,部分教师按照“听赏音乐”“范唱”“学唱”的顺序,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理解和内化知识的速度较慢,也很难将习得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快速应用在实践中。而在应用声势律动教学法时,教师会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感,鼓励学生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编创不同形式的舞蹈动作,即开展身体律动[1]。当学生的体验感逐渐丰富后,其音乐学习效率也会逐渐提高。在此基础上,音乐整体教学效率不断提升。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对于初中生而言,声势律动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音乐方法。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以声势律动作为主要教学方法,会要求学生运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节奏,并在律动过程中体会音乐的情感色彩。这样,当学生听到音乐后,会自主地随着音乐的节奏或旋律摆动自己的肢体,并运用特定的动作表现出音乐的节拍。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增强自身的节奏感,还会提升音乐感知和音乐审美等素养,对音乐的感悟也更加深刻[2]。

3.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声势律动教学法的带动下,学生在聆听音乐时,可根据音乐作品的节奏以及自身的身体条件,即兴地展现一些肢体动作。这种即兴的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自发性,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其积极开展音乐创作活动。具体而言,在听赏音乐作品和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会利用身体动作,将个体对音乐作品中音调的高低、音色的变化等表现出来。基于此,学生不仅会增强音乐理解力和感知力,还会提升音乐创造力。

4.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声势律动教学法应用于初中音乐教学中,不仅会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培育学生的音乐素养,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体会到音乐实践的乐趣。相比于常规的音乐课堂,以声势律动作为主要教学方法的音乐课堂,互动性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高、主观能动性更强,其会借助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展现歌词的内容,以此丰富音乐体验感[3]。当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感后,其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

二、声势律动教学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基于声势律动教学法的应用价值,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时机,将声势律动教学法运用于各教学环节,使不同教学环节实现有效衔接,以此落实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任务。

1.在导入环节应用声势律动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和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其会对外界新鲜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若教师能根据初中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为其提供新颖的学习资源以及全新的学习体验,学生即可表现出强烈的音乐学习兴趣,也会积极参与后续的音乐学习和实践活动[4]。导入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积极地展示自我,主动学习音乐知识、品鉴音乐作品。以人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渴望春天》教学为例。《渴望春天》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作曲、奥弗贝克作词的一首童声合唱乐曲,其共包含三段歌词,旋律悠扬婉转,且跳跃轻巧,富有动感,表达了创作者向往与热爱春天的情感。从整体来看,乐曲的结构与问答形式极为相似,使得整首乐曲充满生机和活力,给人一种满面春风之感。在音乐课堂导入环节,为让学生体会到乐曲的整体风格和韵律特征,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渴望春天》的音频素材,并给学生留出3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其自主感悟、赏析乐曲。这样,学生就会沉浸在音乐情境中,感受其旋律特点。当学生对乐曲的旋律和节奏有一定了解后,教师可鼓励其根据音乐的旋律即兴摆动身体,通过四肢、面部表情或头部等其他部位的运动,表现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并观察其他同学的律动方法,学习他人的律动技巧,以达到经验互通的目的。待学生形成自主体验后,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通过即兴律动,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渴望春天》是一首怎样的音乐”等。在问题启示下,学生可结合听赏音乐和即兴律动的经验,展开深度思考,并带着疑问进入后续的课堂教学环节。在导入环节,教师还要把握时机,适时引出本课主题,如“为了解答疑惑,接下来,我们就一同走进莫扎特的《渴望春天》,于音乐鉴赏的过程中感受扑面而来的春意”。借助以上导入语,学生能顺利从课堂导入阶段过渡到课中学习阶段,并将心中的疑惑带到音乐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可见,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为促进不同教学环节的有序衔接,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声势律动任务,让学生尝试律动,并在律动的过程中丰富情感体验,如此方可体现出导入环节的价值[5]。

2.在节奏训练中应用声势律动

节奏是重要的音乐要素,也是初中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一个具有较强节奏感的学生,往往能在音乐鉴赏和音乐演唱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音乐素养。所以,教师应高度重视节奏训练,并在节奏训练中应用声势律动,提升音乐节奏训练的整体效果[6]。教师可从“声势”和“律动”两个环节入手优化节奏训练的内容与形式。(1)因声而起。在节奏训练的第一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辨识声音,让其初步了解音乐作品的节奏,以此为后续的体态律动奠定基础。在这一环节,教师可直观展示音乐作品的节奏类型,与学生一同听赏音乐,并让学生通过口头叙述或朗诵等方式初步了解音乐的节奏,为后续的身体律动做好准备。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青春舞曲》教学为例。《青春舞曲》是著名音乐家王洛宾在新疆地区采集民间音乐时,被维吾尔族音乐深深吸引后创作的。歌曲吸收了维吾尔族传统音乐中的典型音调和舞蹈节奏,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在节奏训练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类型和节奏特点,如在黑板或电子白板上画出歌曲的节奏,要求学生按照接龙的方式读出音乐的节奏类型。具体方法是,当教师点到一个学号时,对应学生要快速读出音乐的节奏类型,若正确辨认节奏,即可换成下一个学生。经过反复练习,学生即可掌握辨识音乐节奏的方法,也能在接龙游戏中把握歌曲的节奏特征。在辨识节奏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朗读歌词,让其在朗读过程中明确歌曲的节奏规律,直观感受歌曲蕴含的情感。《青春舞曲》的歌词与中国古典诗歌具有较强的相似性,有平仄变化。在指导学生朗读歌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古诗词知识寻找歌词的平仄变化规律,并明确整首歌曲的节奏规律以及情感内涵。通过接龙游戏和朗读歌词两种方法,学生可初步感知歌曲的节奏,明确歌曲中节奏的变化规律,这就可达到“因声而起”的效果,既可为后续的体态律动奠定基础,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力和品鉴力。(2)以动先行。声势律动教学法,其关键在于律动。在节奏训练中,教师可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指导学生通过拍手、拍肩、跺脚以及打响指等多种形式展开声势律动,并在调动身体过程中创造性地展现音乐作品的节奏变化。以《青春舞曲》教学为例,当学生完成辨识节奏和朗读歌词的任务后,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体态律动,让其根据歌曲的节奏变化,选择相应的体态律动方式,即将身体的律动与音乐实践结合起来。例如,歌曲的前两句歌词“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节奏快,相互对仗。为表现出这两句歌词中的青春气息,教师可要求学生向身体的右侧倾斜四十五度,将双手举至胸前,随着乐曲的节奏,以“×××××××××××”的节奏拍手,并自然地耸动肩膀,以展现出歌曲的节奏变化,增强体态律动的美感。仿照此种方式,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自主编创动作,即根据节奏的变化以及歌词内容,灵活地组合“拍手”“耸肩”“跺脚”以及“踢脚”等动作,直观地再现整首歌曲的节奏变化。从因声而起和以动先行两个角度设计的接龙游戏、歌词诵读等趣味化活动,可活跃音乐课堂氛围。当课堂氛围愈渐活跃后,教师及时引出体态律动类的节奏训练任务,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直观地感知音乐节奏,掌握声势律动的方法。随着活动的顺利推进,学生的节奏感逐渐增强,其音乐感知力也有所提升。

3.在听觉练习中应用声势律动

音乐是一种以歌词、旋律和节奏等为基础要素的艺术形式。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学生要调动多种感官,这其中,听觉尤为重要。由此可见,除了节奏训练之外,教师要组织专门的听觉练习活动,将听觉训练作为音乐实践的重要形式。在教学实践中,为降低训练难度,教师可在听觉练习中应用声势律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以直观的肢体动作理解抽象的音乐知识,以此丰富学生的听觉感官体验,提升其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7]。以基础的乐理知识教学为例,对于初中生而言,乐理知识是其在音乐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快速地理解和内化乐理知识,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例如,辨别音符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音乐技能。在听觉练习中,为让学生准确地听辨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常见的音符,教师可引入声势律动教学法,并提前制定声势律动的规则,然后利用班级的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音乐,要求学生听辨音乐中包含的音符,并按照相应规则开展声势律动练习活动。运用身体动作表现抽象的音乐符号,既可提升学生的听觉练习效果,又可帮助学生储备更丰富的乐理知识。在听觉练习中,除了身体律动之外,教师还可尝试引导学生将身体律动与实物道具组合起来,如竹筷、瓷碗等,这可增强听觉练习的趣味性,使学生获得全新的感受与体验,体会到音乐学习的乐趣。仍以上文所述的音符辨识活动为例,为提升练习的趣味性,教师可将实物道具引入练习活动中,如表现全音符的体态律动方式,可由原来的“全音符——双手从身体侧面匀速举到头顶并拍手一次”创新为“全音符——双手快速地举到肩部以上,并拿起竹筷敲击瓷碗一次”。诸如此类,当学生牢记这套动作再听到音乐时,听觉感官就会快速作出反应,在大脑中形成直观印象,并明确音符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听觉练习中,教师巧妙地运用声势律动教学法,可让学生将听觉感官与视觉感官、触觉感官等结合起来,创新性地理解、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从实际成果来看,声势律动教学法的应用,可极大提升听觉练习效果。

4.在作品鉴赏中应用声势律动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教师可在作品鉴赏活动中应用声势律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巧妙地化解音乐鉴赏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即使其在了解音乐作品创作背景以及歌词主要内容后,运用体态律动的方式表现出音乐作品的旋律、情感,以此丰富学生的音乐鉴赏体验和审美感知经验[8]。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欣赏曲目《西班牙斗牛舞曲》教学为例,为让学生感受到乐曲欢快酣畅的节奏、优美动听的旋律,并还原其鲜明生动的形象,教师可将声势律动教学法引入乐曲鉴赏活动中。斗牛是西班牙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以热烈、奔放等特点闻名全世界,由此诞生的斗牛舞曲也极具民族特色。在作品鉴赏活动中,教师可先播放斗牛视频,让学生欣赏斗牛活动,感受斗牛活动中包含的民风民俗。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畅谈对斗牛这项活动的真实感受,然后及时引出声势律动的任务,如“斗牛是一项奔放和热烈的活动,那么斗牛舞曲有怎样的特点呢?请欣赏《西班牙斗牛舞曲》,并为其编排一套动作,展现出舞曲的特点”。在任务驱动下,学生会与其他同学合作编创舞蹈动作,以表现出《西班牙斗牛舞曲》的热烈与奔放。

5.在音乐创编中应用声势律动

基于创意实践和艺术表现等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可在音乐教学中组织音乐编创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基础乐理知识,以乐器演奏、声势律动等方法,编创出符合要求的音乐作品。这样,不仅可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性和活跃度,还可提升学生的创意实践和艺术表现等素养。例如,为迎接国庆节,教师可组织“让我们歌唱祖国”主题音乐编创活动,让学生结合以往学习的乐器演奏、音符辨识等方面的知识,编创契合主题的歌曲,并以声势律动的形式表现音乐主题。具体而言,在国庆节来临之际,教师可提前发布音乐创编任务:“为庆祝国庆节,请同学们结合自身所学的乐理知识、乐器演奏技巧,编创一首赞美祖国的歌曲,并为其编排一套舞蹈,以表现歌曲的主题,展现你们的爱国之情。”在完成上述任务时,学生会在音乐编创过程中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借助声势律动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和观赏性,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创意实践和艺术表现能力,逐步提升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声势律动教学法应用于初中音乐教学中具有积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在课前导入、节奏训练、听觉练习、作品鉴赏、音乐创编等多环节应用声势律动教学法,以此创新初中音乐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音乐鉴赏方法。在实践中,当学生掌握更丰富的音乐表现和创意实践技巧后,就会更深刻地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逐步提高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天学.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2024(04):90-92.

[2]陈洁.声势律动让初中音乐课堂焕发生机[J].黑河教育,2022(08): 65-66.

[3]东娜娜.初中音乐教学与学生情感发展的关系研究[J].青海教育, 2024(05):41.

[4]华筱懿.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视听结合”策略[J].江西教育,2024(19):74-75.

[5]张敏.以减负增效推动高质量初中音乐课堂落地[J].江苏教育, 2024(15):95-96.

[6]祝倩钰.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J].天津教育, 2024(10):50-52.

[7]张鹏.流行音乐在中学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天津教育,2024(01): 60-61.

[8]徐睿.柯达伊教学法在初中音乐课堂多声部教学的策略初探[J].广东教育,2023(12):34-35.

Exploration of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Dynamic Teaching Method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Music Teaching

Zhang Ting

(Guizhou Province Bijie City Qianxi Changyan Middle School, Bijie 551500, Chin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dynamic teaching method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music teaching can help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ctivate their innovative thinking, improve their music literacy, and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music classroom teaching. The article takes relevant cases from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junior middle school music textbook as the main material, and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the momentum and rhythm teaching method in music teaching from the aspects of introduction, rhythm training, auditory practice, work appreciation, and music creation,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form of music teaching,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music teaching, and enhance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in music subjects.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music; dynamic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momentum and rhythm; import process; rhythm training;auditorypractice;appreciation ofworks; musiccre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