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导学——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2024-12-12 00:00:00张瑞玲
成才之路 2024年35期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涉及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知识应用能力发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新思维、综合素养。文章在分析问题情境内涵、创设有效问题情境重要性的基础上,重点探究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创设的原则及具体策略,以此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问题情境;生活;重难点;教学设备;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35-0101-04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既是教学方式的革新,又是教育观念的升华,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议话题。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问题情境的内涵

问题情境(Problem Situation)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情境下,面临特定问题或挑战的一种状态。问题情境并不限于问题本身,还包括其产生的背景及参与其中的各种因素,学生通过剖析问题情境,可了解问题的实质、成因及解决之道。“问题情境”这一概念起源于教育心理学家关于学习与认知过程的研究。20世纪初期,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首先提出“问题解决”这一概念,其认为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与技巧去探索、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目的的过程,而“问题情境”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1]。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促使学生坚持不懈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信息技术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创设相应问题情境,可让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并体会到知识学习的价值与意义,这种内在的学习动力比外在奖励更持久,更有效[2]。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这是因为,学生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情境挑战时,要分析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最后解决问题,并反思与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会逐步提升。另外,在问题情境下,学生要自主开展学习与探究,这既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促进学生合作与交流

在问题情境中,教师会设计一些较复杂的需要学生各施所长、分工合作完成的任务,这种协作学习模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促进学生的互动与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3]。另外,学生在讨论与解决问题时,要发表意见,倾听他人建议,并与他人有效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还可提高交际能力,发展团队合作能力。

4.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系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另外,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并运用知识,这既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增强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1.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指信息技术课堂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另外,真实的问题情境还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与重要性,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并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真正落实真实原则。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问题情境要有挑战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师要创设富有挑战性或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

3.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是指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一定层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信息技术课堂,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不同内容的问题情境,设计从简单的图片裁剪到复杂合成的多种任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4]。另外,层次性原则还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教学方案,如在问题情境中设置多个任务模块,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

4.合作性原则

合作原则是指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沟通,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例如,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师可设计一些需合作完成的作业,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整个网站的开发。这种教学情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责任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各组的任务与责任,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进行有效的合作和交流,从而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四、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问题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但相应调查显示,在实际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问题情境脱离现实生活

信息技术本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学科,其知识和技能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如果未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即情境与学生生活相脱节,会导致学生难以产生共鸣和兴趣。例如,在教学“图像处理软件”相关知识时,部分教师不是从生活中常见的照片修饰、海报设计出发开展教学,而是让学生处理一些抽象图片,这就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价值。

2.问题情境缺少与重难点知识的联系

重难点知识是教学的核心内容,主要教学活动都围绕其展开,以帮助学生突破关键知识,掌握信息技术的核心要素和内涵。在实践中,有的教师认识到问题情境在突破重难点知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积极应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但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问题过于随意且分散。这样,学生就难以深刻理解信息技术知识的本质和作用,并影响到后续的学习和应用。

3.情境与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不符

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与知识储备都不同,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或过于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的挑战动力,或过于复杂,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例如,对于刚接触信息技术知识的高一学生,部分教师创设的是涉及复杂算法和高级编程技巧的问题情境。这不仅会使学生感到困惑和沮丧,还会限制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发展。

4.问题情境创设途径过于单一

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过于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例如,有的教师局限于教材中的案例和传统教学思路,仅通过文字描述、口头讲解来创设问题情境。单一的情境创设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且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另外,教学设备不足也会影响问题情境的创设效果。信息技术课程要依托现代化教学设备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但在实践中,部分学校存在教学设备老化、更新不及时或教师对先进教学设备使用不熟练等情况,这就无法有效呈现一些需要实际操作和演示的问题情境,不仅会影响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和吸引力,还会导致学生难以直观感受和理解各种媒体元素的整合效果。

五、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1.结合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问题情境创设指的是,在设计问题时,把现实生活中的情境、问题或任务导入课堂,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与情境的相关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5]。为此,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前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兴趣爱好,设计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问题,如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且能运用已有知识与技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陌生且无从下手,能主动运用已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网络安全知识时,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一个学生在使用公用无线网络时突然发现其社交网站账号遭黑,个人资料遭窃,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探讨使用公共无线网络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如中间人攻击、钓鱼网站等,探讨如何保护自身信息的安全。这样,学生就能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应的保护对策。教师还可借助学生每天接触的社交平台创设问题情境,如一个学生在网上收到一家所谓银行发送的电子邮件,其要求学生点击一个链接,并输入自己的银行卡信息。据此情境,学生可识别出电子邮件存在的钓鱼特征,如邮件地址不规范、语气急迫或不合理的请求等,进而探讨如何识别并处理钓鱼邮件,逐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结合教学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

结合教学重难点的问题情境创设,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核心内容以及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薄弱点,有目的地创设富有挑战性、启迪性的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分析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全面把握课程内容,以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设计出既符合教学目标,又有挑战性的情境问题[6]。例如,在教学Excel的函数和公式时,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某班组织一次模拟创业活动,要求每组设计一份简单的财务报表,记录并分析该“公司”每月的收支状况。这样的情境既贴近生活,又能使学生体会到Excel的实用价值。教师还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怎样用电子表格记录每一笔交易”,引入基本的SUM函数,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函数求和的方法,并通过实际输入与操作感受到函数的作用。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怎样才能算出每次交易的平均数”等问题,介绍AVERAGE函数等知识,并提供一些资料,让学生利用AVERAGE函数求出平均交易量,同时考虑此结果对实际金融分析的意义。而“每个组的月利润是怎样计算出来的”更复杂,包含多个公式,可帮助学生掌握函数的基本用法,形成综合运用多种函数及公式来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运用实用教学设备创设问题情境

运用实用性教学器材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实用性教学设备主要有电脑、投影仪、智能白板、虚拟现实设备等,其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互动体验,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电脑及网络资源创设复杂且富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学生直观了解问题的背景与要求,或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文本、图片、视频等结合起来,使情境更加真实生动[7]。例如,在教学Word文档的排版时,教师可利用智能投影装置将未排好字的Word文件投影到大屏幕上。文档可是真实案例,如学校的活动通知、班级的周报或学生会的活动计划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体会到文字处理的重要性。然后,教师可提问,如“怎样才能使公告显得更专业化”“此处的标题应采用何种字体与字号”“段落的间距应如何调整”等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编排的技巧。另外,教师还可利用投影装置的交互式功能,让学生上台操作并实时展示自己的作品。这种方式可让学生及时看到和反馈信息,从而形成一种交互式的学习氛围。

4.以跨学科整合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跨学科整合的核心是选择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并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扎实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分析与解决信息技术问题,以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8]。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确保问题的真实性与复杂性,既要有一定挑战性,有助于学生通过解题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又不能太复杂,避免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在以跨学科整合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可通过小组协作、专题学习等方式开展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作为导师与支持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与引导,使其在跨学科背景下不断深化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Photoshop的图像处理功能时,教师可以中外古代史为背景创设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如果你是一名历史学家,需要在一本历史书中增加一幅插图,来描述一段特定的历史事件,你会选择什么内容的图片?如何处理?在这一问题情境下,学生要查阅有关史料,确定历史事件及其背景、涉及的主要人物,然后从网上、图书馆或教师提供的历史材料中找出与这一事件有关的照片、图画和文献,再运用Photoshop的图形处理功能,如裁剪、亮度、对比度、颜色调节、图层处理等处理图片。其中,有的学生选取一幅山水画作为背景,利用Photoshop的抠图、合成等技术,将历史人物与场景要素叠加于背景之上,构建完整的历史场景。在教学中,教师还可设置若干具体的小任务或问题情境,如“如何利用Photoshop的图层功能将不同材料组合起来”“如何调整图片颜色,使之统一”“如何使用蒙版处理图片细节”等,帮助学生逐步掌握Photoshop的各种功能,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有效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此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遵循真实性、启发性、层次性、合作性原则,结合实际生活、教学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实用教学设备创设问题情境,以跨学科整合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深化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多实用技术,实现信息技术素养的逐步提升。未来,教师应继续探索与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模式,在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网络安全教育的实践探究[J].名师在线,2024(18):70-72.

[2]石正叶.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项目化学习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贵州教育,2024(02):35-37.

[3]李春梅.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7(18):48.

[4]樊宇峨.问题情境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7(14):96-97.

[5]马宏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情境应用策略[J].天津教育,2019(29):60-61.

[6]李秋霞.试析创设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问题情境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19(10):116.

[7]鲁先法.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2,40(03):51-53+109.

[8]刘小红.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甘肃教育, 2018(24):73.

Guided by Questions——Creating Effective Problem Scenarios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s

Zhang Ruiling

(Gansu Province Minqin County No.1 Middle School, 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penetrated into every corner of social life, involving people’s lives, work, and learn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nowledge application ability. Creating effective problem scenarios not only help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thirst for knowledge,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nowledge, but also helps cultivate their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comprehensive literacy.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of problem situations and the importance of creating effective problem situation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problems,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strategies of creating problem situations in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problem situation; lif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teaching equipment; interdisciplin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