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探究

2024-12-12 00:00:00姬玉雄
成才之路 2024年35期

摘要:基于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积极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多学科眼光看待历史知识,利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历史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此,教师要积极落实学科融合教学策略,采取跨学科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文章在分析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内涵、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探究跨学科教学策略,以此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方法借鉴。

关键词: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唯物史观;改革;发展;能力;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35-0097-04

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是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以及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为此,教师要基于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思路,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综合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找到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共性,引导学生以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整合分散的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核心素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重点探究跨学科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策略,以供参考。

一、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的内涵

学科融合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历史属于人文类学科,该学科的教学内容较为广泛,涉及的知识较为综合,有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基础。另外,历史学科与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有交叉知识,教师可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内容,让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深度掌握历史知识,并逐步提升自身综合素养。跨学科融合需要教师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并围绕这一核心找到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而不是简单地将多个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起“乱炖”,同时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完善的跨学科教学体系,引导学生以其他学科的方法论看待历史学习内容[1]。具体而言,在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将历史学科作为学科融合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并整合其他学科的关联内容融入历史课堂教学中,以此补充课堂教学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带入其他学科知识。只有实现充分的学科融合,才能帮助学生在思维上打破知识之间的内部壁垒,达到理想学习效果。

二、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新课改的最终目标[2]。历史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积极融入其他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生成全新的学习体验,实现全面发展[3]。此外,全面发展还体现在综合素养提升上。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将历史与语文学科结合,引导学生研究文学作品,以加深对历史人物、事件背景的理解,并提高自身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将历史与艺术学科结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对当时社会风貌以及文化产生的影响,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认知[4]。此外,跨学科教学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多学科交叉学习中获得学习成就感,久而久之,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可见,跨学科教学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多维度的知识学习中不断成长、进步。

2.促进学生历史综合学习能力提升的需要

中考是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基于新课改要求,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如增加跨学科的考查内容,且试题呈现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为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中考考查内容渗透跨学科内容,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此适应中考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变化[5]。例如,历史与地理学科在人口与城市发展、领土与主权、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等方面有很强的关联性。为此,教师可根据历史教学内容讲解相应地理知识,为学生搭建连接历史与地理学科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增加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实现综合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可见,跨学科教学适应中考对学生历史综合学习能力考查的变化,以此为学生的学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需要

在教学中,教师是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作为教学活动的引领者,教师要考虑自身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为此要在新时期背景下,不断创新自身教学方式,让学生收获更多知识、技能。打开历史教材可以发现,历史教学内容涉及经济、政治、人文、科学等多层面知识,还包括当下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即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在扎实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并将其有效整合融入历史教学中,开展跨学科教学。另外,在跨学科教学背景下,教师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能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设计出既包含多学科知识又能点燃学生兴趣的教学活动。这种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还有助于推进历史学科教学改革。

4.促进历史学科教学改革的需要

随着新课改的落实,各学科教学逐步从以往的单一性向全面性转变,同时注重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以此作为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基础理论指导[6]。历史学科因具有人文性、探究性等特点,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有密切联系,而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也包含相应历史知识,这种学科知识上的交叉,为跨学科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侧重于根据考点讲解知识,不注重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而在以跨学科教学为标志的历史教学改革中,教师可将历史学科与地理、政治、语文、科学等学科进行有效整合,让学生借助其他学科知识充分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背景、过程及影响,深度掌握历史知识。例如,通过与地理学科融合,学生可理解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对某些历史事件或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政治学科结合,可理解政治背景、政权更替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在学科融合背景下,学生不仅能掌握历史知识,还能有效发展自身的知识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学习效率。为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总结历史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交叉点,有意识地将其循序渐进地融入历史教学之中,以此促进历史学科教学改革[7]。

三、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策略

1.新课导入注重融合知识的趣味性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始,尽管在课堂所占时间较少,却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在跨学科教学中,良好的课堂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本节课所学新知识形成初步了解,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以此为后续的跨学科学习奠定良好基础[8]。但在传统的历史新课导入中,部分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科之间的内部联系,导致学生无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这不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为此,在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新课导入阶段的教学作用,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相应教学情境,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使其将注意力放在新知识学习上,如尝试在课前导入中结合语文知识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从语文角度了解本节课新知[9]。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时,教师可在课堂导入阶段引导学生对比杜甫创作的诗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忆昔二首》,让学生思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分别描述了怎样的景象?同在唐玄宗统治时期,杜甫在诗歌中描述的内容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学生在思考后认识到,在唐玄宗统治初期,经济繁荣,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后期,因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百姓流离失所并饱受战乱之苦[10]。这样,基于已有的语文知识,学生可了解到安史之乱对当时经济、文化的影响,并对本节课新知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牢牢记住“安史之乱”为唐朝由盛转衰的主要标志。这种以古诗词为载体的历史新课导入方式,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解读史料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此,教师在新课导入阶段要积极融合其他学科知识,让学生以最佳状态参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是,跨学科融合内容切忌脱离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跨学科知识对学生历史学习效率提升的积极作用。

2.立足跨学科问题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形式,问题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质量上限。为此,教师会把较多时间与精力放在问题设计上。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某一问题,或创设相关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进行思考、探究。在历史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其他学科知识设计问题,让学生从多学科角度思考历史问题,以此拓展学习思路,进一步提高历史学习效率[11]。其中,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同为人文学科,二者在教学内容上有交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辅助作用,设计跨学科问题以突破教学重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百家争鸣”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孔子和其他流派的思想。在教学儒家学派的思想内容时,教师可引入语文课本中《论语》的内容,如“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并设计问题,如“请大家结合《论语》中的内容思考孔子的核心思想”。在语文知识的辅助下,学生可认识到,孔子的核心思想为“仁”,并借助语文知识掌握“仁”的基本概念。基于作者喜欢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以特别字眼阐述整篇文章内在含义的特点,教师可在历史教学中设计与字词辨认有关的问题,帮助学生扫清历史知识学习障碍,更好地理解历史学习内容。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初中语文的重要内容,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传千古。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北宋的政治”一课时,教师可引入《岳阳楼记》一文来讲解“庆历新政”部分知识,并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文中“庙堂”与“江湖”的实际含义,以此在语文知识的帮助下突破历史学习难点,不断提升历史学习效率[12]。

3.以课堂总结升华教学主题

课堂总结一般安排在一节课的结尾阶段。借助课堂总结,学生可系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将其内化吸收,纳入知识体系中。在历史跨学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跨学科知识学习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塑造健全的品格。而这要以学生完全吸收知识为前提。为此,教师可通过课堂总结环节,升华本节课教学主题,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情感内涵。以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教学为例,为让学生深刻理解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乡愁》一文,引导学生借助“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等诗句,感受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艰巨历史责任与使命。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可引入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事实以及党和国家为祖国统一所作的努力,升华本课主题。

4.借助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形成唯物史观,才能真正理解历史知识,正确看待历史和现实问题。在历史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文字史料以及“会说话”的出土文物,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涉及社会结构的演变,即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初中政治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面知识向学生阐述当时的社会制度,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结构的进步离不开生产力的进步,反过来说,生产力革命也一定会导致生产关系甚至意识形态的转变。这样,借助初中政治知识,学生不仅可深度理解本单元的历史知识,还可在学科融合中形成唯物史观。再如,在世界史的工业革命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介绍蒸汽机、内燃机相关文物,帮助学生建立唯物史观,如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珍妮机、老式汽车与轮船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工业革命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可结合政治学科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生产力进步对人们的思想、生活观念以及政治制度带来的影响,开展跨学科教学。这样,学生不仅可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还可形成唯物史观。在唯物史观培养中,教师也可融入地理学科知识。例如,在学习中国史时,学生发现,历史上中国的政治中心往往设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处于江浙沪一带的南方地区,但其中的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为此,教师可站在地理角度开展跨学科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南北方在地形、地貌、气候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等的影响,从而对历史知识形成正确认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历史综合学习能力的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以及历史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历史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新课导入中融合知识的趣味性,并立足跨学科问题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以课堂总结升华教学主题,借助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需要注意的是,跨学科教学不是简单地罗列多学科知识,而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效整合相关学科知识,以此确保历史跨学科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一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然现状与应然追求[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21):4-7.

[2]胡振莉.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的立意与实施探赜[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20):60-62.

[3]兰巧蓉.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历史单元教学探究——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4,25(06):41-44.

[4]高海洪.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4(15):64-66.

[5]郑小素.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实施初中历史教学[J].名师在线,2023(24):70-72.

[6]庄爱平.运用智学网数据助推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精准教学——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08):42-44.

[7]陈士军.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成才之路,2021(19): 132-133.

[8]祁燕.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探[J].成才之路, 2020(10):93-94.

[9]袁震云.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政史地,2021(01):26-27.

[10]范胜明.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探究——以“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4(12):73-75.

[11]高啸.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探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4(02):45-47.

[12]谢翠维,叶剑锋,张名扬.基于“百家争鸣”课例探究初中历史家国情怀的培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14):88-90.

Exploration of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

Ji Yuxiong

(Guizhou Province Weining County Zhejue No.2 Middle School, Weining 5531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innovate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guide students to view historical knowledge from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use different disciplinary knowledge to solve historical problems, and thus improve students’ historical learning ability and core literacy in history. To this end,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implement subject integration teaching strategies, adopt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methods to cultivate students’ knowledge transfer abilities, and develop students’ historical learning abilitie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and necess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this article explores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strategies to provide methodological references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historical materialism; reform; development; ability; 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