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教”改革指的是对教师、教材以及教学方法进行的改革,以此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抒情散文教学是职业院校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审美能力,使其具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文章以《故都的秋》为例,在深入分析“三教”改革背景及“三教”改革背景下抒情散文教学设计价值的基础上,以对比的方式,从情境创设、群文阅读优化、读写迁移等角度,探究职业院校抒情散文教学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抒情散文;教学设计;情境;群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35-0073-04
在职业院校,语文是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抒情散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篇幅,其作为一类独特的文体,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现代抒情散文虽然文辞优美,却没有贯穿始终的突出情节,这样学生就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进而导致其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效率下降。如何基于“三教”改革背景提高抒情散文教学效率,成为教师重点探究的课题。《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作家、诗人郁达夫创作的抒情散文。在郁达夫笔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很高很高的天色、驯鸽的飞声、牵牛花的蓝朵、槐树的落蕊、秋蝉、秋雨,无不满溢秋天的清、静和凉意。本文以《故都的秋》为例,结合教学实践,深入分析“三教”改革背景下的抒情散文教学设计优化策略,以此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教”改革是指职业教育的教师、教材与教法改革。其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三者形成了一个闭环整体,以解决教学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三教”改革的落脚点是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此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职业教育改革注入活力[1]。
1.抒情散文内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散文”一词的解释是:指除小说、戏剧、诗歌外的文学作品,包括随笔、杂文、报告文学等。具体来说,是指自然的、生活的图景,渗透作家的思想、倾注作家的情感后,即在情与思的作用下,就不再是原先个别的生活图像的复现,而形成有情有境,能激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一种典型的生活时空。其中,抒情散文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更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情感,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在抒情散文中,作者也会记叙和描绘具体事物,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常以象征和比拟等手法,将思想情感寓于形象之中,以此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学生通过学习抒情散文,可了解更多生活细节以及人生哲理,进而为正确“三观”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2]。
2.“三教”改革背景下抒情散文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
(1)以抒情散文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写作能力。语文学科教学不仅包括识字、阅读以及写作等内容,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使学生理解生活,形成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抒情散文是作者情感与思维的体现,也是其对生活和自然观察后所产生的感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抒情散文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文学素养。但学生个体存在较大差异,教师要因材施教,在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制订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使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特点,以此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其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故都的秋》是现代文学中写景散文的佳作,是语文教材中的重点课文。郁达夫本人不仅擅长散文写作,还是文学品鉴大师,其曾这样评价散文,即“当今作者越来越流露出自我的风格,这是散文的一个特色”。郁达夫的这一散文写作思路为中职抒情散文教学提供的启示是:教师要通过抒情散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以抒情散文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情”“思”能力。抒情散文所传达的情感更为丰富且细腻。在“三教”改革背景下,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抒情散文,可使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情”与“思”能力的同步提升。例如,在《故都的秋》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品味“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等词句,使其了解南方与北方之秋的差异,进一步领悟作者郁达夫在此处表达的真实情感。在通读全文后,教师还可鼓励学生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深入研读文章内容,探寻文章内涵。首先,可从整体入手,即先把握全文的大意、主旨,再抓住重点段落反复品读,通过读前文猜后文的方法来了解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及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其次,可以词入题,即由一个或几个词语为切入点,并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以此体会作者在文中传递的情感。最后,可带着问题去阅读,即运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思考,并尝试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可见,在抒情散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抒情散文,深入挖掘作品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其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打开一扇理解生命、感受生活的大门[3]。
抒情散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积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在抒情散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将更多精力放在字词讲解、课文阅读及理解等方面,忽视文中情感内容的剖析,忽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注重引导学生积累情感体验。这样,学生经过系统学习以后,只能记住字词,会分析散文的框架及句子、段落,未能深入领会作者表达的真实情感,其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职业素养发展因此受限[4]。例如,在《故都的秋》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发掘文中的美,使其更好地领悟其中的深层含义,如在写景部分,作者从颜色、声音等方面,以大量生动形象的词句展现故都秋天特有的美景。但部分教师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另外,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深层次理解作品内涵。但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往往“一笔带过”,也未拓展同一历史背景下其他作家的优秀文学作品。因缺乏横向比较,学生即使可了解《故都之秋》的悲凉所在,也无法体会作者深埋心中的国破家亡的隐痛,即没有真正读懂这篇抒情散文。究其原因,是教师对“三教”改革缺乏正确认识,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应针对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过往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并积极创新教学内容,逐步提高抒情散文的教学效果。
1.结合专业特色,创设真实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课程标准,引导学生根据真实情境开展相应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使其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形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积极情感。抒情散文具有“形散意不散”的特点,如果缺乏真实情境的支撑,学生不仅会因课文内容过于抽象而丧失学习兴趣,还无法深入理解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情感。为此,语文教师可结合各专业特色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在挖掘学生学习潜能的同时,为学生后续的学习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故都的秋》教学中,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以“南京文旅”发布的相关抖音文案为基础,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一步丰富文案,这样可使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而设计出更优秀的文案[5]。另外,职业院校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形成职业性、社会性行为。这就要求教师以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设计相应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围绕具体任务展开探索,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以《故都的秋》教学为例,教师可设置以下小组学习任务。第一,以小组为单位,以南京为范围,选择自己喜欢的经典场景进行拍摄。第二,确保拍摄内容与课文内容有某种联系。第三,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选择最合适的作品进行展示,并上台介绍作品构思。三个学习任务互相关联,不仅有助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其丰富专业知识积累,提升专业技能[6]。可见,在抒情散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教学情境,可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激发出更浓厚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充满诗意与灵性的散文世界。
2.优化群文阅读,培养高阶思维
群文阅读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群文阅读中,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展开阅读、分析,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群文”并非单篇文章的简单叠加,而是教师运用结构化原理整合的多篇文章,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群文阅读的作用。在开展群文阅读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比较阅读为基础,对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篇目进行分析、对比,从而选出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例如,教师可选用郁达夫的其他文学作品与《故都的秋》进行对比教学,如《江南的冬景》《钓台的春昼》等。以《钓台的春昼》为例,其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背景下创作的作品。在初读此文时,如果学生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就只能感受到作者游览山水的随意,无法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的关心与热爱之情。而文字深处的情感往往蕴含巨大的能量,这种情感在此文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文章以及不同作者在同一时期创作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创作背景与写作内容、情感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散文蕴含的情、思的理解。郁达夫的另一篇文章《江南的冬景》则是在《故都的秋》之后完成写作的。这一时期,作者离开上海前往杭州,生活舒心,工作顺利,于是将自己的情、思落实到笔端,创作出这篇文章。散文通过北方冬景、闽粤地区冬景的对比,突出江南冬景中的诗情画意,并多次引用古诗为景致描写添加韵味,同时采用对比、点染等表现技巧凸显文章的艺术表现力,表达作者对江南冬景的钟爱之情。基于散文内容的深邃性,教师如果不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就无法使学生真正领悟文章传递的思想情感。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从而准确掌握作者的心路历程。例如,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江南的冬景》《故都的秋》的写作背景,可对《故都的秋》形成更深刻理解,进一步掌握作者“以悲写美”的写作手法。这种抒情散文的教学方法也适用于苏轼、陆游等诗词大家创作的作品,即通过全面了解作者的人生轨迹来分析诗词创作的真正意图[7]。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在比较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之后,从城市、季节等角度出发,收集其他作家创作的抒情散文作品,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以城市角度为例,林海音的《秋的气味》、杨朔的《香山红叶》、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与《故都的秋》一样,都是描写北京景物的。教师可收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群文阅读,使其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在共同点之中寻找差异。当学生对以上文章形成全面了解后,教师还可“切换”城市,如选择以西安、济南、南京和上海等城市作为写作背景的散文开展群文阅读,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8]。
3.注重读写迁移,优化写作教学
叶圣陶曾经讲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是无法分开的,两者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助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在“三教”改革背景下的抒情散文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学习作者运用于文中的优美辞藻,还要深入品味作品的语言艺术,善于发现美、体验美和欣赏美,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实现读写结合的迁移,即将所学阅读知识运用到写作实践之中[9]。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时,学生已经学习过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差异,以及文章的内容、结构等存在的异同,即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了解记叙类散文与写景类散文之间的差异,并学会景物描写以及人物、事件描写的方法,从而写出更优秀的文章。郁达夫的审美旨趣迥别于其他作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与老舍的《北平之秋》进行比较,让学生深度体会文本体现出的不同审美旨趣,或引导学生横向比较语文教材中其他描写秋天的文本,如杜甫的《登高》《秋兴八首》等,以此体现审美旨趣的多元性与个性化色彩。审美心境的不同,审美旨趣的独特,可让作者眼中的内容、景致呈现出不一样的色彩,不一样的构图,不一样的趣味。另外,抒情散文不仅包含丰富的情感,其“外在”的文字以及句式的运用也别有韵味。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抒情散文中的遣词造句方式,如分析《故都的秋》中“草木凋得慢”等短句的特点,并模仿作者特有的遣词造句方式仿写句子。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发问,以此引导学生实现读写迁移。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环节应设置得少而精,重点完成一个任务,所以问题就可围绕这一中心任务而设置,即让学生在一节课彻底解决2个~3个问题。在问题引领下,学生可以个性化阅读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抒情散文涉及的写作方法,并应用于写作中,实现读写能力的同步提升。为进一步检验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相应写作任务,如鼓励学生模仿《故都的秋》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描写家乡秋景的散文,即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通过《故都的秋》这一经典抒情散文的教学设计实践可见,“三教”改革对于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继续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努力构建开放、互动、高效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还能在心灵深处种下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种子,以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思伯.写景抒情散文的深度阅读研究——以教学《故都的秋》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4(08):72-74.
[2]赵月.《写景抒情散文写作指导课》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 2024(14):66-68.
[3]倪蕴佳.巧设项目情境走进言语深处——《故都的秋》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19):28-30+2.
[4]郜培芳,任强.抒情散文有效教学之“三读”——以高中语文教材《故都的秋》教学为例[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7,32(04):95-99.
[5]谢城成.现当代写景抒情散文导入设计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22.
[6]余树财.文化审美视角下写景抒情散文单元教学探讨[J].教育科学论坛,2024(01):23-26.
[7]胡节.基于“三教”改革背景下的抒情散文专题的教学设计——以《故都的秋》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2(26):133-135.
[8]蔡世良.如何运用“任务驱动法”开展阅读教学——以《故都的秋》的教学为例[J].语数外学习,2023(06):24-25.
[9]李铮铮,黄惋莉.心物交融:写景抒情散文中的艺术真实——《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节选)》《荷塘月色》联读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09):14-17.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Lyrical Pro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hree Teachings" Reform
Chen Zhu
(Nanjing Jinling Technical Vocational College, Nanjing 210014, China)
Abstract: : The "Three Education" reform refers to the reform of teachers, textbooks,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hool education. Lyrical pros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subject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imed at cultivating students’ emotional expression ability and aesthetic ability, and enabling them to have the awareness and ability to pursue a better life. The article takes "Autumn in the Old Capital" as an example, and based on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Three Teachings" reform and the value of teaching design for lyrical pro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hree Teachings" reform, explores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lyrical pro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ituational creation, group reading optimization, and reading and writing transfer in a comparative manner,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teacher;textbook;teachingmethods;lyricalprose;instructionaldesign; context;group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