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岗位能力模型是对某一岗位所需能力要素的系统化描述和整合,涵盖着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其他个性特征等,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明确的能力提升方向。通过对岗位能力模型进行深入剖析,结合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际需求,构建了一个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该模式强调对大学生进行能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帮助大学生提升与岗位相匹配的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关键词:岗位能力模型;个性化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课程建设;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35-0061-04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往往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岗位能力模型是对某一岗位所需能力要素的系统化描述和整合,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明确的能力提升方向。通过构建基于岗位能力模型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能力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进而制订有针对性的提升计划,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探索一种基于岗位能力模型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尤为重要。
1.岗位能力模型的内涵
岗位能力模型是对某一岗位所需能力要素的系统化描述和整合,它涵盖着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其他个性特征等[1]。岗位能力模型不仅包括岗位的核心职责和技能要求,还涉及工作绩效所需的态度、价值观和潜在特质。通过构建岗位能力模型,企业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每个岗位的具体要求,从而为员工招聘、培训、评估和晋升提供明确的参考标准。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岗位能力模型构建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准确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和能力提升方向,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具竞争力。大学生岗位能力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组成部分。一是岗位知识:指完成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涵盖理论概念、操作流程、技术规范等内容,能确保员工具备完成岗位工作的基本认知。二是岗位技能:指实际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主要是通过培训和实践获得的。员工只有掌握这些技能,才能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三是通用能力:指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等,这些能力对所有岗位来说都至关重要,有助于员工在工作中与他人协作、解决问题和持续成长。四是个性特征:包括员工的价值观、态度、动机和工作风格等,能影响员工的行为和决策方式,对岗位的适配性和工作绩效具有重要影响。五是绩效标准:设定员工在岗位上应达到的工作表现水平,标准通常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相一致,用于衡量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成果。岗位能力模型的构建过程,通常包括岗位分析、能力素质识别、模型构建和验证等步骤。构建时,需要通过对岗位相关人员进行访谈、问卷调查和观察等方式,收集和分析数据,确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和素质。然后,将这些能力和素质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模型,用于指导员工的招聘、培训、绩效管理和职业发展等。岗位能力模型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员工与岗位的匹配度,促进员工的个人发展,提升组织的整体绩效。
2.岗位能力模型的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岗位能力模型构建的首要原则是系统性原则,在构建模型时,需全面、深入地考虑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要素,确保模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系统性原则的指导下,岗位能力模型应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能力要素之间需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岗位所需的能力体系。具体来说,需要从多个维度出发,综合考量岗位的核心职责、技能要求、工作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能力需求。第一,要明确岗位的核心职责,即该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和目标。第二,要深入分析岗位所需的具体技能要求,包括专业技能、沟通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第三,要考虑工作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能力要素[2]。
(2)针对性原则。在构建岗位能力模型时,由于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职责和要求存在差异,因此应根据具体岗位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要深入了解岗位的特性和工作环境,明确该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技术岗位更注重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而管理岗位则更强调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以便更好地预测未来岗位能力的发展趋势。
(3)可操作性原则。为使岗位能力模型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可操作性原则至关重要。第一,要对能力要素进行清晰的定义和描述,确保员工能够准确理解每个要素的含义和要求。第二,要明确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和工具,以便对员工的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评估方法包括面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以全面评估员工的能力水平。遵循可操作性原则,岗位能力模型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便于员工进行自我评估和能力提升。
(4)动态性原则。岗位能力模型的构建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岗位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3]。岗位能力模型的应用需定期审视和更新岗位能力模型指标,对现有能力要素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对新能力要素进行识别和纳入。
1.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与岗位能力模型对接
(1)课程定位与内容优化: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在当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相对起步较晚,面临诸多挑战。为更好地满足学生就业需求,高校应加快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步伐,将岗位能力模型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首先,课程定位应明确,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明确职业定位,提升就业竞争力。课程内容需紧密结合行业需求,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个性化设计。例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重点介绍软件开发、数据分析等岗位的能力要求;对于商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注重市场营销、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培养。其次,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岗位需求,可以引入丰富的行业案例和企业实践内容。通过分享成功人士的就业经验,剖析行业典型案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和要求。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和吸引力。针对课程理论性过强的问题,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将岗位能力模型中的技能要求与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高校可以组织模拟面试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面试场景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技巧,了解面试流程,准备好应对各种面试问题,增强自信心。另外,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规划大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劣势,制订更加合理的职业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
2.注重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设计
(1)职业发展方案设计。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以岗位能力模型为核心,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强调个体差异和职业发展的多样性。首先,通过岗位能力模型,结合心理测试、技能测试、面试等了解学生的能力结构、兴趣爱好、性格特质,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业成绩、实践经验、自我评价等信息,形成对学生能力的综合评价。然后,进行岗位匹配分析,即分析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发展前景、工作环境等要素,结合学生的个人意愿和职业规划,筛选出适合学生的岗位类型,再基于学生能力评估和岗位匹配分析的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案。方案包括职业定位建议、能力提升计划、实践机会推荐等内容[4]。
(2)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提升。首先,分析大学生在特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等要素,并与其实际状况进行对比,确定个体的能力缺口。然后,根据缺口分析结果,为每位大学生制订具体的能力提升计划。例如,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如果在软件开发方面缺乏编程能力,那么培训计划可以包括参加编程培训班,去软件开发公司实习等。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需设定明确的能力提升目标,并制订可操作的计划,包括学习任务、时间安排等,以确保计划的实施和达成。结合个性化能力提升计划,要提供相应的培训资源,包括学校内部的课程、外部培训机构的课程等。
(3)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基于岗位能力模型确定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方案时,先通过个人素质评估、兴趣爱好调查等手段,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职业志向及价值观等,再为其制订符合个人发展需求的职业规划。同时,要根据学生的短期和长期职业目标,制定详细的职业规划路线图。短期目标可以是就业实习、技能提升等,长期目标可以是职业晋升、创业等。职业规划路线图应该具体、可操作,并充分考虑个体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潜力。具体而言,可以为学生提供求职技巧培训,包括简历撰写技巧、面试技巧等,提供职业咨询服务,为学生解答关于职业发展、行业趋势、职业规划等疑问,帮助学生提升求职竞争力。
1.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的核心在于将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因此,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至关重要。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深化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实用的就业指导。第一,高校可以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机会,共同建立实习、实训、联合培养等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实践机会。第二,高校可以邀请企业参与职业规划讲座、招聘宣讲会等活动,让学生直接与企业代表面对面交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及企业用人标准。第三,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职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第四,高校可以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通过定期举办校企合作座谈会、交流研讨会等活动,对人才培养、就业指导等工作进行深入探讨与合作。同时,还可以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5]。
2.强化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师资建设
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的成功实施,依赖于一支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富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个性化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确保学生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指导服务。第一,定期组织培训是提升教师职业指导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或经验丰富的职业规划师来校开设讲座、工作坊等,向教师介绍最新的职业指导理念、方法和技巧。高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相关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拓宽教师的视野,增强他们的专业素养。第二,高校可以定期组织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探讨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教师可以不断完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第三,邀请企业专家授课是提升教师市场敏感度的重要方式。通过与企业专家的深入交流,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用人标准,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实用的指导服务。第四,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奖励基金、提供晋升机会等方式,对在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以此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加入个性化就业指导队伍。
3.提升学生对个性化就业指导的认知和参与度
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的运行效果,不仅与模式的完善程度有关,更与学生的参与度及其对模式的认知度有关。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和认同个性化就业指导的价值,他们才会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因此,提升学生对个性化就业指导的认知和参与度,尤为关键。第一,高校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如校园广播、校园报纸、微信公众号等,定期发布与个性化就业指导相关的内容,包括成功案例分析、就业指导技巧分享、市场趋势解读等,以此引导学生关注并了解个性化就业指导的重要性。第二,高校可以组织专题讲座和座谈会,邀请就业指导专家、企业HR等人士来校分享他们的见解和经验。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实用性和必要性。第三,为使宣传教育更具吸引力,高校可以采用具有互动性和创新性的方式。例如,可以开展线上问答活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疑问或看法,并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解答或回应。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话题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心得。第四,在提升学生对个性化就业指导认知和参与度的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或工作坊,教授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制定职业目标、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机会等技能。
4.构建更加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在提升个性化就业指导效果的过程中,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尤为重要。第一,高校应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这一体系应涵盖职业规划咨询、就业信息发布、招聘活动组织、就业指导课程等多个方面。职业规划咨询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倾向,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建议;就业信息发布能及时、准确地传递各类招聘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招聘活动组织能让学生与企业代表面对面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就业指导课程则能系统地传授就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6]。第二,高校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活动。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开展就业实战演练,帮助他们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就业能力。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还可以开展行业分析和职业趋势预测,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职业市场和岗位需求。第三,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便捷、高效的就业指导服务平台。例如,可以建立就业指导网站或开发就业指导APP,为学生提供在线职业规划咨询、就业信息查询、招聘活动报名等服务。这些平台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获得就业指导服务。第四,高校应加强与外部机构的合作交流,引入更多的优质资源,共同构建更加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例如,可以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就业指导活动,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推荐学生就业[7]。
综上所述,基于岗位能力模型的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不仅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岗位能力需求,制订针对性的提升计划,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高校应积极推进该模式的实施,不断优化和完善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该模式在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中的应用情况,以及与其他就业指导方法的结合使用策略,以期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高岳涵,刘思成.少数民族大学生返乡就业的个性化指导[J].民族学刊,2023,14(08):140-147+169.
[2]刘惠娟.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思考[J].就业与保障,2023(11):148-150.
[3]邢艳芳.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2):55-57.
[4]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个性化升级就业指导精细化延伸就业帮扶[J].中国共青团,2022(06):27.
[5]朱思泊.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1(20):151-153.
[6]何兴道,冷文丽,罗来松.就业指导课“一生一方案”促学生个性化发展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1(06):40-47.
[7]蒙榴.论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06):157-159.
Exploration of Personalized Employment Guidance Model for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Job Capability Model
Hou Dinglin
(Henan University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Economy, Zhengzhou 450044, China)
Abstract: The job competency model is a systematic descrip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required competency elements for a certain position, covering the knowledge, skills, abilities, and other personality traits required to complete specific job tasks. It can provide clear direction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job competency model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a personalized employment guidance model centered on job competency has been constructed. This model emphasizes the ability assess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based on the assessment results, develops personalized guidance plans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that match their positions, thereby enhancing their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and career development potential.
Key words: job capability model; personalized employment guidance; 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curriculum development;teacher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