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重塑路径探索

2024-12-12 00:00:00丁艳灵
成才之路 2024年35期

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在深度融合,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推进。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的困顿凸显。面对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教师要主动审视自己,正确把握自身角色定位,直面现实挑战,积极探索重塑教师角色的路径,把握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机遇,向数字化教师转型,做人文渗透技术的融合者,做技术协同教学的建构者,做技术增能素养的学习者。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教师角色;转型;重塑;路径;融合者;建构者;学习者

中图分类号:G647;G4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35-0053-04

数字技术愈发驱动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发生变革,全方位重塑各个产业和行业,推动着包括教育在内的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快速演进[1]。在此背景下,全球高等教育必将迎来深刻变革,高等教育数字化建设必将迎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各国都把推动数字化作为发展教育的共同选择。美国在2017年发布《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提出从学习、教育、领导力、评估、基础设施5个方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新型的生态系统。欧盟在2020年发布《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以促进高水平数字化教学生态系统的发展。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的教育数字化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合,将极大地推动教育生态重构、教学方式变革和教育治理能力提升,必将促进高等教育守正创新,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可能。因此,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正确把握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发展所需。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及价值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指持续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变革教育教学系统的过程[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教育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多方面进行的创新[4],如数字化教材、在线教学、智能化评估、教育大数据、教育的云服务、网络安全等。从个体层面来看,发展教育数字化,可以为人们带来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多选择、更加便捷、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供给与服务[5],还可以促进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从学校层面来看,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加灵活、便捷、高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创新能力,满足师生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学校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同时,教育数字化还可以解决一些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数量过多、教师资源不足等。从社会层面来看,教育数字化可以构筑满足全民终身学习的新格局,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从国家层面来看,教育数字化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已经建立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资源中心,将智能互联黑板、多语言互译机、数字仿真实验平台等数字化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我国的数字化战略实施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二、高校教师角色重塑的现实困境

1.教育本质被遮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与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育是使人之所以为人的生长性活动,是指向人的。这种对人的指向正是教育的价值与灵魂,是万物皆变中的恒久不变。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一些人追求所谓的“效率”,认为智能机器的效率高于教师,智能机器的知识存量多于教师,教师的育人成本高于机器,所以无限放大技术的作用,将未来教育的希望寄托于数字技术,错将技术视作目的,而非手段和工具,这遮蔽了教育的本质和使命。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整齐划一、标准化的学生,教育的效果也不能简单地用“效率”二字来衡量。人类与智能机器具有显著差异,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智能机器不具备自我意识,不能完全主动地进行社会交往;人是有思想和情感的,是具有同理心的,而智能机器不具备最基本的心理属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生命情感的关注、对学生不令而行的率先垂范,对知识的创造性解读,对教育价值的判断和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都是没有意识觉悟和缺乏价值判断、生命情感的智能机器所无法替代的,这也是高校教师的独特价值和特殊意义所在。

2.教师主导性优势被削弱

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中,由于信息传播方式相对僵化、知识存在形态相对匮乏,作为标准教学者的教师,从未被质疑其“知识权威者”的角色,然而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赋能教育领域,使当下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及师生交互方式都发生了诸多变化。首先,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得以拓展,使资源共享成为教育场域的重要特征。查找信息、问题解答、课前预习、课后辅导等原本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学习活动都可以被智能机器取代。智能机器甚至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实现因材施教,这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主导性优势被削弱,话语空间被挤占。其次,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无论是知识的传播速度,还是知识的存储速度和体量,人类无疑是比不过数字技术的。人类知识的建构是从零开始的,不能像机器一样复制、粘贴或下载,而且人类生命的有限性和记忆的不可遗传性及记忆的遗忘性等都制约着个人知识的获取、建构、存储。因此,人工智能的知识生成速率和信息处理能力是教师无论如何努力学习都难以企及的。

3.教师数字素养不高

对于教师而言,数智时代要求他们具备更高的数字素养和更广博的知识,同时具备跨学科的能力,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6]。然而,当前存在部分高校教师数字意识滞后、数字素养较低,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课程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其一,意识滞后。相较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自动评分系统、智能互联黑板等数字技术更新迭代,使得数字技术加持的课程的教学优势更为明显。然而,部分教师的数字意识滞后,数字素养欠缺,数字教学能力不足,甚至有的教师排斥数字化教学,认为数字化教学需要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7],且对教学帮助不大。其二,课程体系不健全。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重要生命线[8]。然而,部分高校还未建立完善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课程体系,这主要是因为学校的数字化建设更关注外显的数字基础设施,忽略对数字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隐性的“软基础”的创造性应用。这直接导致教师得不到科学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另外,部分高校虽然有关于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课程,但内容比较单一,缺乏系统性、创新性,难以满足教师的需求。

三、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重塑路径

1.做人文渗透技术的融合者

数字技术渗透到教育领域,能够促进教育时空的生态重构和教育形态的多维发展,但改变不了教育的本质和真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除了教书还担负着育人职责,既教书又育人,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浸润是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的显著差异之一,人工智能在情感智能上的发展远远达不到其在认知和计算智能方面的成就[9]。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要警惕“唯技术化”的教师角色,要回归教育的本质,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重视人性发展过程中的需求,成为学生心灵、情感的关怀者和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做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塑造者和心理健康的守护者。

(1)做道德价值观的塑造者。智能机器在高阶认知层级上远不如人类智能,既不能进行创新创造和价值判断,亦不具备道德意识和伦理责任,因此教师必须承担起提升学生道德认知和伦理修养的责任,引导学生不断追寻真善美[10]。同时,教师不仅应成为学生品德的塑造者,还应向智能机器注入道德价值。数字技术在影响和改变人类社会活动的同时,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和伦理问题,如隐私问题、安全问题。教师在参与设计智能产品时,应将人民的健康、安全、福祉置于首位,为智能机器嵌入符合人类伦理观、道德观的自主系统,自觉维护公平与正义,创造人与智能机器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

(2)做心理健康的守护者。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成长不只是心理健康教师、思政教师或辅导员的职责,还是其他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与同学或教师之间的心理互动、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所体会到的人文精神与价值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力量。

教育的使命在于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感受生活的美好、感知生命的意义。作为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11],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做技术协同教学的建构者

高校的数字化建设,要将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到教育教学及教师的发展中,避免表面化、焊接式、叠加式的数字赋能,不能看起来比较先进,却增加师生的负担和压力,而应引导教师做技术协同教学的建构者。

(1)精准识别学生需求。教师要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跟踪教学过程,采集并记录教学、考评、管理等各环节以及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海量数据,获得对学生学习表现更为客观、完整的分析报告。要通过大数据平台输出的分析报告,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知识水平,进而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2)资源共建共享。高校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需要跳出自己的院系、学校,与其他高校共同建设,发挥所长,形成合力,打破封闭的教学环境,打破固化思维,通过共建共享、联合建设的方式,使高校教育教学连成一个整体。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取长补短,又可以提升水平,实现开放融合,促进教育公平,还可以增强参与教师的责任感,打造精品化的数字资源库。同时,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虚拟教研,通过与各种风格的教师的交流,不断精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3)跨维联合教研。各高校应联合参与教研,基于问题或项目联合攻关、协同作战,同时联合企业一线,了解最前沿的课题,集思广益。跨维联合教研下的产出的效果,才是最好的,能干成一所学校或几个教师想干,但是干不成的事情。高校还应积极探索校际同课的建设。校际同课非常具有挑战性,对教师的成长非常有利,教师可以通过参与校际同课,向更优秀的教师学习,做到取长补短、查漏补缺。校际同课还可以让不同学校、不同院系的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从而获得最好的课堂效果。数字技术能够极大拓展教师之间观摩学习的范围,使教研实现不同风格、不同水平、不同区域的融合,能够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和教师发展。

(4)智慧评价赋能。智慧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分析教学行为、课堂语言、教学投入状态,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形成师生画像,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方案,助推教师成长。教师应借助数字技术探索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现从知识点考核到能力考核的转变,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考试试卷、课程论文等考核材料的检查和监控,确保课程考核的科学性,以学生能力素质提升为导向制定评价标准,力求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高等教育数字化建设,既要避免简单用数字技术思维面对学生,把机器语言搬入日常生活进行表达,又要注意数字伦理和人文情怀,避免过度数字评价。

(5)构建一体分层自选的教学服务与支持模式。教师的教学需求具有个性化特征,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师,其教学发展需求不同。高校需构建一体分层自选的教学服务与支持模式,为新进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数字化教师提供多元化、精品化、可持续的精准发展路径。一体是指构建个人与团队一体化培训模式,形成教、研、培一体化培训路径,制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一体化培训内容;分层是指成立新进教师教学训练营、青年教师教学成长联盟、骨干教师教学精进联盟、数字化种子教师联盟,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多元化的精准服务;自选是指为广大教师提供名师论坛、教学沙龙、专家报告,研讨交流,优质课堂展示、优质课堂PK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高校只有着力构筑一体分层自选的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和培养过程,培育数字化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

3.做技术增能素养的学习者

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高校应立足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相关措施,塑造良好教育生态。

(1)提升价值认知和主体意识。打破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首要任务,要让教师认识到数字技术是教育方式、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的革新和重塑,而不仅仅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工具。首先,要在主观意识上帮助教师完成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身份的转变。教师应当主动提升数字素养,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基础之上,主动进行数字技术的创造性应用,成为数字技术应用的领导者和创造者[12],而不应只是技术的执行者和观望者。其次,要增强教师对数字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意识到自身数字素养的提升,不仅有利于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人才,更关乎教师队伍的建设,关乎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目标的实现。此外,还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让教师可以更加主动地将数字技术创造性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身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场地等因素自由选择教学模式,拥有课堂变革的自主权,从而更好地建造数字化教学空间,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13]。

(2)完善数字素养培育课程体系。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需要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数字素养培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数字化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具备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具备开展数字化教育研究和创新的能力,掌握数字化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能够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身的教学质量。首先,课程建设应以教师为主体,从教师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出发,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课程建设应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使教师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课程建设应以创新为动力,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实践和探索,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后,课程建设应以合作为基础,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构建学习共同体,使教师共同提高数字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郭源远,周辉,陆永隽.数字化转型赋能高校就业工作质量提升的实践探索[J].成才与就业,2023(S1):133-137.

[2]吴砥,桂徐君,周驰,等.教师数字素养:内涵、标准与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08):108-114+128.

[3]贾汇亮.中小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3(Z1):53-54.

[4]李涛.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5(03):66-73.

[5]黄培.数字化赋能视域下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J].办公自动化,2023,28(18):28-31.

[6]张渺.数智时代来了,高校如何应对[N].中国青年报,2023-11-27(05).

[7][8][12][13]周刘波,张梦瑶,张成豪.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3(10):98-105.

[9]王俊鹤,李志义.“异质期望”视角下数智时代大学教师教学角色的困顿与纾解[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42(03):63-68.

[10][11]陈鹏.共教、共学、共创: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角色的嬗变与坚守[J].高教探索,2020(06):112-119.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Reshaping the Rol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Education

Ding Yanling

(Tian Jiab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443002,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is deeply integr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s accelerating. In this context, the dilemma of the rol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s highlighted. Faced with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digital technology, university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examine themselves, correctly grasp their role positioning, face real challenges, actively explore ways to reshape the role of teachers,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transform into digital teachers, integrate humanities and technology, construct technology collaborative teaching, and become learners of technology enhanced literacy.

Key words: digitalization of education; teacher role; transformation; reshaping; route; fusion practitioners; constructor; lea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