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社”精神有机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

2024-12-12 00:00:00彭云英
成才之路 2024年35期

摘要:“心社”是学生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衡阳传播相结合的产物,其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湘南地区的具体呈现,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英勇牺牲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价值。文章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斗争精神及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四个方面梳理将“心社”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从红色课堂“主渠道”、红色实践“大平台”、红色校园“特色品牌”、红色网络“主阵地”四个层面探讨将“心社”精神有机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关键词:“心社”精神;思政课;融入;高职院校;路径;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35-0033-04

基金项目:2023年湖南省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项目“衡阳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以‘心社’人物故事为例”(编号:2023C012)

衡阳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厚红色文化的古城,也是革命烈火点燃较早的地区之一,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1]。因此,高校应充分挖掘本土红色资源,运用红色文化启智润心、铸魂育人。“心社”精神是衡阳地域红色文化的重要表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心社”精神融入思政课,可以让学生从“心社”精神中感悟革命前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伟大精神,充分发挥“心社”精神在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心社”精神的相关概述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烈火在全国燃起,一批爱国青年积极组织和领导衡阳学生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在“五四”运动和马列主义影响下,衡阳先后出现了两个革命团体——“新城端风团”和“心社”,为衡阳当时沉闷的政治气氛带来了一缕曙光[2]。早在“五四”运动以前,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的师生思想就比较活跃,他们积极宣传新思想,提倡新文化运动,经常在校门外的湘江沙滩上聚集交流、商讨国家大事,被称为“沙子会”。蕴含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意[3]。1921年2月,恽代英带着宣传新思想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来到湖南省立三师任教,在其指导下,“心社”于同年3月15日由沙子会成员发起成立,成为衡阳党组织建立之前的进步团体,被湖南《大公报》誉为“衡阳学生界之曙光”。“心社”的主要成员均为湖南省立三师的进步师生,成立初期为18人,后来发展到30多人。他们纷纷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为中国的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后来成为湘南学联的核心力量,也是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的骨干力量,成为湘南地区第一批青年团员、共产党员,在湘南建党早期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心社”尊崇唯物主义史观,他们的首要标准是“舍己为人,立社为公”,倡导“劳动光荣”“劳工神圣”,并广泛宣传“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的真理。心社成员把改造自己、改造世界统一起来,严于律己,身体力行[4]。这一宗旨蕴含着舍己为公的高尚情操、改造社会的崇高理想和为民牺牲的无畏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湘南地区的具体呈现。

“心社”成立以后Q9pKW+MIZCIqRtHmm9IvUw==从事的活动有:传播马列主义,推lnl0T4EqDEV7STlBK+bFdQ==进新文化运动;开展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如维护国货、抵制日货;兴办工人夜校,教工人识字,培养了大批工人骨干,如在东山庙、浮桥公所和常宁水口山创办工人夜校并向工人讲授新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新思想;播撒革命火种,创建早期党团组织,所培养的大批骨干成为湘南24县党组织的创始人和县委领导人。“心社”成员为湘南地区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乃至全国的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心社”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心社”精神是“五四”运动的产物,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深入挖掘“心社”人物故事,对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心社”精神是一种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和教育教学资源,将其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1.“心社”精神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用“革命理想高于天”来突出理想信念的地位,把理想信念比作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历史和现实都已充分证明,一个政党、一个民族要有凝聚力就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就会缺失动力和迷失方向。推进“心社”精神进课堂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其精神魅力,帮助学生坚守崇高理想、厚植家国情怀。这样一群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的先进分子胸怀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伟大理想,为探求救国救民之道把一切献给了革命。如宁远县第一位共产党员、全国学生运动领袖——唐鉴在通往刑场的路上高呼“共产党万岁”并留下“继续奋斗”的临别赠言,饱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在教学中,教师将唐鉴、黄静源、蒋先云、贺恕等革命前辈为追求共产主义理想而坚贞不屈、无畏牺牲的动人故事,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二章第二节“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这部分内容,能够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

2.“心社”精神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厚植大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心社”英烈们为救国救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展示出来的赤忱的家国情怀,可以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如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黄埔三杰”之一——蒋先云曾言:“官可以不做,而命不可以不革!”“头可断,而共产党籍不可牺牲!”蒋先云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彰显出一位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为新时代大学生树立了爱党爱国的好榜样。讲好“心社”故事,可以使学生将榜样精神转化为一种内驱力并厚植爱党爱国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强化学生的使命和担当。

3.“心社”精神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斗争精神

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平津战役纪念馆时,强调对中国革命战争史要学而时习之,珍惜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发扬革命传统,增强斗争精神,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党的伟大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心社”成员开展了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在领导工人运动的过程中,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用各种方式启发工人,并在后来的武装起义中英勇斗争。将他们在一系列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的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让学生深刻感悟“心社”精神的伟大,自觉增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作好斗争准备,培养斗争精神,敢于同人生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作斗争,要在实践中锻炼本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力量。

4.“心社”精神融入思政课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6](简称“三性一力”)。那么,如何才能增强呢?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以价值引领来增强“三性一力”。“心社”精神根植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为民牺牲的光辉历史,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教师将“心社”人物故事作为教学素材,用“心社”精神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使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力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从中汲取奋斗力量,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三、“心社”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高职思政课教学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要求,这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遵循。将“心社”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教学路径也要遵循这些原则。如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就是要求思政课教师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注重理论讲授的同时也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因此,将“心社”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主要包括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同时,还要重视发挥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和互联网新媒体的作用。

1.筑牢红色课堂“主渠道”,让“心社”精神入脑入心

课堂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心社”精神作为衡阳本土的红色文化,记录了“五四”时期湘南学生运动的发展历史,记载了湘南大地的革命足迹,承载了早期共产党人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追求真理、不屈不挠、英勇牺牲的精神。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思政课教师要深挖“心社”人物故事,深剖“心社”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使“心社”精神与思政课有机结合。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心社”人物事迹、历史故事,能够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的理解和认同。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导论部分,教师可以结合“心社”的发展历程、“心社”成员开展的革命活动等内容,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在衡阳的传播及衡阳的革命活动,从而更加理解“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传入中国的”等理论问题。又如,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第一章时,教师可以介绍毛泽东同志与衡阳的故事,如毛主席曾先后多次来衡阳宣传马列主义,亲自发展了“心社”骨干成员蒋先云、黄静源、唐朝英、蒋啸青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创建了衡阳第一个党小组——中共湖南省立三师小组,衡阳第一个团支部——社会主义青年团湖南省立第三师范支部[7]。教师要用“心社”人物激励学生,用“心社”故事感染学生,用“心社”精神涵养学生。其次,在教学方式上,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讲好讲活“心社”人物故事,采用情景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针对师范专业的学生,可以举办“心社”故事演讲、烈士书信诵读等活动;针对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用歌曲、舞蹈、话剧小品、情景剧、漫画手绘、微视频拍摄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心社”人物故事及其精神品质,以弘扬“心社”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2.搭建红色实YCgW+p3AJJ81gnzKIQbps5rWRRsX8qKwLtmPlytLKUI=践“大平台”,让“心社”精神落地生根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首先,学校可以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究衡阳红色文化,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入思政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学研体验转变为内化践行。为更好地探究“心社”精神,教师可以让学生前往湘南第一党支部——中共湖南省立三师支部历史陈列馆参观,现场听取讲解员的讲解,了解“心社”成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艰辛奋斗的革命历史。其次,学校可以开展校地合作,在纪念场馆、革命旧址等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还可以打造“移动思政课堂”,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和理解“心社”革命前辈对革命信仰的坚定追求、为国为民的情怀和担当、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从而增强学生对“心社”精神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行动力。以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学校已与衡阳党史馆、湘南学联纪念馆、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等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作用,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最后,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调研,让学生通过收集家乡“心社”人物故事、参观人物故居等方式了解家乡革命前辈的感人故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从“心社”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3.打造红色校园“特色品牌”,让“心社”精神启智润心

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创新模式,运用学生喜爱的方式传播“心社”精神,把“心社”精神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如推出“心社故事会”“心社剧场”。在贺恕诞辰124周年之际,学校精心推出“心社故事会”系列故事之《贺恕——革命信念如天,钢铁意志如“树”》,让师生在故事聆听中传承红色基因、增强使命担当。为了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学校创新“艺术+思政”教育模式,精心打造原创歌舞剧——《有种信念叫贺恕》,将贺恕与张琼这对革命伉俪的感人故事再现于舞台。学生通过听故事、欣赏歌舞剧等形式能够充分感受革命前辈忠于信仰、为民牺牲的高尚品格,进而深化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学校还建设“心社”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展播“心社”人物图片及事迹,实现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校园文化活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另外,还打造一支青年大学生志愿宣讲“心社”精神的团队,面向校内外宣讲“心社”精神,做“心社”精神的传承者。

4.构筑红色网络“新阵地”,让“心社”精神得以传承弘扬

处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首先,教师要运用VR、AR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丰富“心社”精神的传播载体,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例如,可以借助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平台,推出传播“心社”精神的网络艺术作品,拓展弘扬“心社”精神的时空,让“心社”精神得以传承弘扬。可以结合实践教学的主题,对学生研究“心社”精神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其次,教师要建设“心社”网络资源库,引导学生把线上学习作为线下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如湖南省“网红金课”之“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将“心社”精神融入课堂教学,有时会因课程内容而受到一定限制,因此为拓宽传播的空间和渠道,教师可以通过资源库建设来实现。例如,可以收集整理与“心社”精神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借助学习通、智慧树等网络教学平台,按照“心社”人物篇、“心社”精神研究成果篇、“心社”精神微课等进行资源分类建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使“心社”精神的传播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衡阳这片红色热土上,“心社”革命前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衡阳党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心社”精神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培育高尚道德品质的宝贵红色资源,有助于高职院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社”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助力高职院校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建功新时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EB/OL].(2021-09-30)[2024-04-10].https://www.1237 1.cn/2021/09/30/ARTI1632987860297917.shtml.

[2]贺兴武,邓松涛.星火起湘南:湘南学联成员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中国共产党衡阳历史:1921—1949[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1.

[4730f619a3747b712c080722b8b40e8ff89c70b899aed6dc1fe86774d21207b98]谭明楚.心社:牺牲个人乐利谋求社会改造[J].湘潮,2022(08):48-49.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7]肖润波.衡阳地方党史概述[J].湖南党史通讯,1987(04):21-23.

Research on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Spirit of"Xinshe" into the Teaching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eng Yunying

(Hengyang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Hengyang 421000, China)

Abstract: The "Xinshe" is the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tudent movement and the spread of Marxism in Hengyang. Its spirit is the concrete presentation of the great spirit of party building in southern Hunan, which contains the lofty ideals and heroic sacrifice spirit of the CPC people, and has a very important educational value.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value of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Xinsh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four aspects: college students’ ideal beliefs, patriotism, struggle spirit, and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t explores the path of organically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Xinshe" into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four levels: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red classroom, the "big platform" of the red practice, the "special brand" of the red campus, and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the red network.

Key words: "Xinshe" spir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teg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oute;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