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作用愈发凸显。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其校园文化建设不仅直接关系青年学子的思想道德素养发展,还会影响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现阶段,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并不乐观,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文章首先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及意义,然后探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以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35-0025-04
基金项目: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研究”(项目号:2024JZ0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其不仅为个人行为提供了指导准则,也为高校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指明了方向。高校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基于此,本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展开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国家的发展方向和社会进步的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还能塑造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高校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抵制西方一些不良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1]。此外,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高校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导向,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注入灵魂,使校园成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2]。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还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同一性。
1.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实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准则,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和谐相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充满正能量、和谐的环境中成长,更容易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社交能力等的提升。
2.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增强高校国际竞争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增强高校国际竞争力。在全球教育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拥有独特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系的高校更能吸引世界各地的学生和学者。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符号,能够帮助高校在全球范围内树立独特的文化品牌形象。高校通过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这不仅有助于提升高校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地位,还能为推动全球文化多样性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3]。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文化软实力成为衡量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这一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3.助力社会进步与发展,履行高校的社会责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社会整体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校不仅是知识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更是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才的关键阵地。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能够培养出更具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将成为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援助、科技推广等,让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大众[4]。这样,高校便能更好地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实现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4.促进校园内外的价值共识和行为一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促进校内师生与校外社会成员之间的价值共识和行为一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学生毕业之后便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辐射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同时,高校与校外机构开展合作时通过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强化良好的社会风气,维护公序良俗。
1.精神文化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存在精神文化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的问题。其一,部分高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侧重形式上的宣传教育,而忽略对其内涵的深入挖掘与传播,这容易导致思政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例如,部分高校虽然举办各类主题班会或讲座,但往往缺乏互动环节,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其二,精神文化建设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沉淀,但部分高校追求短期效益,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持久性和系统性,导致学生无法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缺乏多样性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层次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其一,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多以讲座、报告为主,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高校如果不能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习惯设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二,部分高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通常局限于校内,缺乏与校外资源的有效联动,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5]。其三,部分高校没有考虑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差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校园文化活动。
3.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与运行机制不健全
目前,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这严重限制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发挥。其一,部分高校虽然制订了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但由于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这些规划并未得到有效落实。其二,在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往往依赖于少数教师和部分学生干部的努力,未能构建全员参与机制,缺乏群众基础。其三,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足。这主要表现在资金、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投入不足,使得许多优秀的创意和设想难以落实。其四,校园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无法对校园文化建设效果进行有效评价,无法更好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4.学生主体意识与参与度不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度至关重要。然而,部分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这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理解不深;二是学校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时未能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导致学生缺乏参与热情;三是学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无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为校园环境的营造提供精神导向,还能为行为规范引领奠定坚实基础。首先,高校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雕塑、壁画等公共艺术作品,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还可以在校园内打造自然景观,如种植代表和平、团结的植物等,使自然环境与人文理念相得益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和熏陶[6]。其次,高校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设施配置,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可以在图书馆设置“学党史专题教育书架”,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和学习党史,使学生通过党史学习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再次,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的人性化、智能化升级也能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例如,高校应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后勤服务,通过构建智能化的餐饮系统、提供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等方式,向学生传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理念,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校园安全防护机制,展现“和谐”“公正”“法治”等价值理念,为学生营造充满活力、温馨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7]。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能够进一步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提高校园精神文化的影响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等。首先,高校可以在课程体系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利用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这意味着各学科教师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之中。例如,在文学课程中,教师可以挑选那些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的作品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深切感受到这些价值理念的意义和力量。在理工类课程中,教师则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技术创新背后的伦理责任和社会影响等,从而增强学生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解与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能够营造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氛围。其次,高校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经常性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之成为构筑学生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关键载体。可以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推动学生的发展,如举办专题演讲竞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举行文艺汇演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充实学生的生活,还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等。例如,高校可以举办以“文明、和谐”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活动,激励学生从自身体悟和视角创作出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作品,并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展示出来。又如,高校可以开展以“富强、民主”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亲身体验国家现状与民众生活,以此增强学生的国家归属感,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此类实践活动的开展,高校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触碰、可感受、可实行的行为准则[8]。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上,还深刻影响着校园制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各项规章制度,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形成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首先,高校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管理体系,营造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制度氛围。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可以组建由学生自治的行为监管委员会,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的作用,帮忙学生及时辨识并修正自身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的行为,并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从而巩固正面激励机制。其次,高校在教职工管理制度中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构建一支忠诚于教育事业、具备高尚师德的教师队伍。例如,可以制定详细的教职工行为准则,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日常工作中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价值取向。同时,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加强教职工的职业伦理培训,提升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养。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辅导员接触较多,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教职工管理中的关键之举。高校应将辅导员团队打造成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锋队伍,使辅导员更有热情、更有能力教育引导大学生。再次,高校应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其一,针对教师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绩效评估体系,将教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行为及效果作为评价内容,以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其二,针对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细则,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和实践。最后,高校应优化决策管理和运行机制,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内治理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得以实质性的贯彻执行。例如,高校可以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定期向师生公布学校重大事项决策过程及结果,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增强决策的公信力。同时,高校可以设立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机构,广泛听取师生意见,使校园文化建设等学校管理工作更加民主化、科学化,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乃至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全面深入的贯彻与实践。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者加入这一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方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中的推广与实践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石玥.红色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与时代启示——以东北解放区印钞厂为例[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4(04):12-18.
[2]朱向炜,崔超鹏.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42(01):41-44.
[3]李静.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5):110-112.
[4]邱娜,朱丹.校园文化形象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叙述的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3(07):43-46.
[5]安巧珍,张蓓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逻辑进路[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0(02):53-59.
[6]吴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1):151-154.
[7]李宏刚,宋真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逻辑理路[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5):25-33.
[8]王刚.异地办学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融合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2):62-64.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i Ying
(Changchun Finance College, Changchun 130124,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ent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o a new era, the rol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various fields of societ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Universities are important battlefield for cultivating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not only directly affects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development of young students, but also influenc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some universities is not optimistic, and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The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significa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and then explor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promote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universities;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campus material culture; campus spirit and culture;campussystem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