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分析高职院校“思创融合”存在的问题,然后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创新创业“项目制”全过程思创融合的研究与实践为例,全面分析如何通过运用“1种模式”、夯实“3类课堂”、依托“3类平台”、试点“3个项目”,打造出一支红色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为创新创业教育注入“红色智慧”,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为社会输送更多思想素质过硬、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专业能力突出的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项目制;思创融合;高质量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C961;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35-000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创新创业‘项目制’全过程的高校思创融合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2SKSZ087)阶段性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推进教育现代化,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业是驱动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进入新时代,迈向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需要人才、渴望人才、爱惜人才。高质量人才培育是国家高质量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创新型人才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新时代发展要求,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思创融合对高校服务国家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德才兼备、德技兼修”的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途径。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创融合在专创融合、赛创融合、产创融合等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体系中的成效占比度难以量化,思创融合的深度、广度、效度、信度、路径均有待深入研究,而创新创业“项目制”全过程的思创融合相关理论与实践更是寥寥无几。高职院校思创融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顶层设计不够系统科学
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认为增设几门课程、开展几次活动、参加几场竞赛就可以达成教育目标[1]。实际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度并不高,没有构建融合的目标,没有制定系统的教学大纲。二者各自归属于不同的管理体系,相对比较独立,没有形成系统的思创教育体系[2]。学校各部门、院系通力合作不足,未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大思政”育人理念,未找到思创融合的着力点。同时,没有设计过程性管理监督机制,没有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
2.思政导师力量不够雄厚
思创融合的实施,主要依靠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因此学校需要建设一支思想道德素质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强、思想政治理论运用活、思创融合研究实践深的思政导师队伍。但目前的思创融合存在教师团队力量薄弱的问题,思政导师的能力亟待提升。部分教师对思创融合的领悟不够,对思政元素的灵活运用经验不足,对创业政策了解不多,对学生的个人画像与群体画像分析不力,对创新创业全过程的理解不深,对学生所学专业的认知不到位,难以找到适合学生的思创融合切入点,使思创融合浮于表面。
3.学生认识不够精准到位
部分学生虽然重视专创融合、赛创融合,但认为在其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不重要,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缺少大局意识,利己观念强,抗挫折能力差。在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过程中,部分学生只是为了获取奖学金、比赛奖项、专升本资本等,而非为了取得创新创业实效,解决社会问题、市场痛点。部分学校只重视创新创业项目本身,而对项目之于国家、社会、学生的重要性并未为学生进行深度解读,使得学生的认知不够精准到位。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要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国家战略需要为导向前置就业工作,在打造重庆数字创意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就业”高质量闭环上下功夫,探索基于本学院“12355”课程思政体系“守心·匠心·创心”的模块化层进式育人模式,创设出一条贯穿创新创业“项目制”全过程的高校思创融合模式,培养新时代传媒青年传承、传播、创新文化产品的能力,以创业促就业,为社会输送更多思想素质过硬、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专业能力突出的高质量人才。
1.运用“1种模式”,培育具备“创素质”的高品格人才
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顶层设计,创设基于创新创业“项目制”全过程的高校思创融合模式:遵循“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引导学生树立“创新驱动发展、创业领跑未来”的学习理念,根植“双创”精神,形成职业核心素养。学院探索创新创业项目挖掘、孵化、转化全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实践,倡导教师注入“红色智慧”,在培养学生“创客”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培育更大格局、更深情怀、更广视野的创新创业人才。
第一,在项目挖掘阶段,运用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网络育人“云”课堂这3类课堂打造良好的课堂育人生态,融合“思政盐”与“专业糖”,紧跟国家战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动机,理性看待和对待创业冲动与市场实际之间的鸿沟。第二,在项目孵化与成果转化阶段,运用重庆市级创意九龙众创空间、九龙创意产业基地、创业“云”中心等线上线下平台,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工匠精神培育,为学生思想、心理赋能,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长效内生动力。建立“1+2”导师制度,打造复合型导师队伍,为创业项目团队至少配备1名思政导师、1名专业导师、1名企业导师,共同培育和孵化项目,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创业教育。中共党员教师、思政课程教师共同担任思政导师,积极开展学生专业与双创项目、双创教育方面的理论与案例研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导作用,将组织实践活动与日常思想疏导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通过前期调研对学生进行360度画像,在创业项目“挖掘筛选、孵化培育、项目转化、项目参赛”全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思创融合的精准规划。同时,强化过程性监督与管理,确保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纠偏和调整策略,并重视后期评价,对学生进行再次画像,形成思创融合育人闭环。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技能的同时,将社会道德规范、政治方针、思想理念等融入其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引[3]。基于创新创业“项目制”全过程的高校思创融合模式,能够将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高品格人才。
2.夯实“3类课堂”,培育具备“创思维”的高技能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在双创项目挖掘阶段,学院运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推进的综合教育理念,依托“12355”课程思政体系,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进行“大思政课”建设,通过线上线下打通3类课堂壁垒,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帮助学生形成双创思维,实现能力素养双提升。
第一,强化“第一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专业教育“四驱耦合”,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打造新型就业创业课程体系。立足思政课程主体育人作用,力争把思政课讲出专业情,讲述“顶天”的宏大叙事与“立地”的具体实事,引导学生做心怀国之大者,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促使学生实现知行合一。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职业素质”“社会实践”等创新创业课程中,引导学生汲取创业知识、碰撞创业火花、磨砺创业思维。在课程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从分析国家发展形势入手,紧跟乡村振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国策挖掘创业项目,以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培育职业素养、淬炼高尚品格。学院陆续培育“匠心留守巾帼梦创意增收‘富’女行”“长欢易中华风数字艺术产品资源库搭建”“古籍造物——打造中国传统文化IP”等优质创业项目。第二,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学院倡导“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先后成立红岩创客志愿服务队、创业商务社团、学生会就业创业部等组织,组建育人队伍,系统化设计和开展“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发挥党、团、班课思政育人功能,打造特色思政课堂,通过教育部原创文化精品项目“礼赞生命——生命教育组歌”开设音乐思政课堂,引导学生围绕助老、助残等主题开展创客活动,塑造红岩创客典型,发挥“第二课堂”隐性教育优势,培育重点双创项目“数字暖‘益’——用青春情跨越银发人群数字鸿沟”“‘艺’路阳光——红岩创客助残公益服务”。第三,优化创新创业“云”课堂。占领互联网育人阵地,是运用网络平台开展思创融合的重要手段。学院成立网络思政工作室,通过电子期刊、学院主页专栏等渠道,着重宣传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双创项目等。在创业基础课程中,运用学校“智慧工商”等平台进行案例分享、成果展示、项目测评,将学生的创业计划书上传至平台,供其他同学点评打分,以增强趣味性和课堂效果[5]。近几年,学院建成3门创新创业在线课程,并创建微课“有效创业——从非遗创新创业项目谈起”及系列微课“‘剧’说创业”。课程教师团队由思政教师、创业主讲教师、企业导师共同组成,他们以润物无声、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学生抓住创业重点、解决创业痛点,使学生在学习创业知识的过程中荡涤心灵。
3.依托“3类平台”,培育具备“创实力”的复合型人才
创业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和技能。在项目孵化与成果转化阶段,学院以重庆数字创意职教集团为载体,依托重庆市级创意九龙众创空间、九龙创意产业基地、创业“云”中心等平台,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创业实训支撑及实践机会,搭建“思创融合”育人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体验度、融合度,使创新创业生态日趋完善。创业“云”中心充分融合教师智慧与数字智能,让学生“重走”长征路,从党史中感悟伟大建党精神,汲取思想伟力,奏响筑梦强音,磨炼吃苦耐劳意志,凝聚团队意识。创意九龙众创空间坚持赓续红色血脉,弘扬本土革命文化,打造红岩文化墙绘、红岩咖啡吧,开展红岩创客文化沙龙活动,使学生深刻领会和传承红岩精神。空间持续孵化双创项目80个。九龙创意产业基地引入大师工作室,带领学生参与真实的生产项目,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及劳模精神,激励学生“怀匠心、铸匠魂、守匠情、践匠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助力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打通最后一公里”。近两年,学生的双创能力、综合素养显著提高,参与技术研发的学生人数达45%,获得实践地真实生产订单42项,推出产品28款、IP动画362秒、短视频95条,创新创业成效显著。学院80名毕业生、27个项目陆续入驻众创空间孵化并成功注册,涵盖文创、动画、建筑、旅游等领域,为其余毕业生提供了39个就业机会,使毕业生就业率、创业率实现正增长。
4.试点“3个项目”,培育具备“创辐射”的领头雁人才
学院以引导学生“进乡村、进社区、进园区”为抓手,率先从“匠心留守巾帼梦创意增收‘富’女行”“非‘拟’莫属——一站式元宇宙虚拟人直播间运营服务提供商”“壹仟零壹艺——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一站式服务先行者”3个项目开始创业项目全过程思创融合试点,前期由思政导师走访辅导员、项目学生,从学生思想动态、综合测评成绩、评优评先等多维度对学生的个体与群体进行画像。思政导师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思维训练,制定各项目团队个性化定制版思政育人方案,做到靶向帮扶。高职院校应重视在双创教育工作中挖掘“涉农”元素,构建“助农思政谱系”,为“立德树人”擦亮底色[6]。学院的“匠心留守巾帼梦创意增收‘富’女行”项目就是关于“非遗”的双创项目,旨在将石柱中益乡土家留守妇女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创业、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的振兴与发展[7]。学院还坚持以赛促创、以赛促学,通过各级各类创业比赛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并让思政导师全程跟进比赛,做到思创融合不留死角。学院的3个项目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赛铜奖1项,省赛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2项,还获得重庆市第六届“渝创渝新”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比赛过程中的“思创融合”,对学生的反思、调整、建构、规划起到了重要作用。这3个项目思创融合的成功,培育出一批具有领头雁能力的人才,促进了学院双创教育的良性循环。同时,在总结复盘试点项目经验的基础上,学院在所有双创项目中实施“项目制”全过程思创融合,并重点运用到“数字暖‘益’——用青春情跨越银发人群数字鸿沟”“‘艺’路阳光——红岩创客助残公益服务”“‘莓’完‘莓’了——国内原创卡通IP践行者”“1001建筑信息模型工程师全生命周期服务引领者”等新项目中,助推其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中荣获国赛一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1项、省赛三等奖1项,在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省赛银奖3项、铜奖1项。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交融,催生了众多新行业,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兴未艾,乡村振兴、城市群建设如火如荼,这些都为创新创业带来机遇与挑战。在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接轨国家战略,助推学生在数字中国、乡村振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建设中贡献青春力量。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敢为人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百折不挠,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化双创“三进”实践——进广袤乡村、进产业园区、进创业空间,探索“耦合式”创业人才培育途径。应树立系统观念,深化思创融合、专创融合、赛创融合、产创融合、训创融合等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体系建设,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以创业领跑国家未来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仇志海.“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J].教育与职业,2021(04):92-95.
[2]郑雅菲.“互联网+”背景下构建高职“思创融合”生态圈的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21(02):39-41.
[3]孔繁敏.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6):101.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2024-04-06].https://news.12371.cn/2016/12/08/AR TI1481194922295483.shtml.
[5]邱莉霞.高职院校思创协同育人的模式构建与实施路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6):82-85.
[6]李靖,宁严,张开旺,吴晓英.职业院校“思创融合”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以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为例[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2,24(01):78-83.
[7]程晓红.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乡村振兴带头人实施路径的探析[J].科技资讯,2021,19(24):111-113.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 System" to Support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Quality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king the School of Media and Design at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Su Dan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Institute, Chongqing 400052,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integration of ideas and creativit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n takes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project-based" integration of ideas and creativity in the entire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School of Media and Design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It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how to create a team of re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entors by using "one mode", consolidating "three types of classrooms", relying on "three types of platforms", and piloting "three projects", injecting "red wisdom" into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ptimizing the ecolog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delivering more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strong ideological qualities, innovative spirit, courage to take risks, and outstanding professional abilities to society.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based approach; integration of ideas and creativity; high quality talents;cultivation;higher vocational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