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对话”。对话是语文教学的归途。语文教学的对话,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思想。初中语文对话教学,不仅是指师生、生生之间的言语来往,更指师生、生生彼此之间的精神互动、交流。语文对话教学,昭示着一种民主、平等的文化与精神。在语文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学生与文本)对话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初中语文对话教学的应有之义、应然之举。学生与文本对话,就是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掘文本的内涵,深入理解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唤醒、激活学生的认知经验,调动学生的认知储备,让学生感受文本跳动着的生命脉搏。当然,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有时需要教师的启发、点拨、引领。
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补充文中的“张怀民”的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到张怀民是一个品格高尚、心胸坦荡、豁达之人。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大家想一想,自己在平时遇到郁闷的事情,找一个人倾诉一下会怎样?遭贬谪后的苏轼苦闷、失落,这种苦闷、失落如何才能‘释然’?苏轼为什么找张怀民夜游?这一幅‘承天寺夜游图’如果少了张怀民会怎样?文中的‘亦未寝’说明了什么?联系上下文,思考文中的‘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给人一种怎样的阅读感觉?有一种怎样的美?文中的‘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明了什么?”通过与文本对话,学生深刻地认识、理解文本中表现的苏轼的安闲、自适的心境,同时也体会到作者透露的不能为朝廷尽忠的遗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不仅能让学生从文本中习得知识,把握文章的结构、逻辑,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文本中的思想、情感、哲理。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不应当是被动的,而应当是主动的。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就是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进行再建构的过程。与文本对话,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学生的心灵。
生生对话是对话教学的又一重要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对话。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以文本为中介彼此展开对话。
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桃花源记》,教师引导学生彼此之间进行对话:“阅读《桃花源记》,你有怎样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我感觉桃花源比较神奇,现在找不到了。”有的学生说:“我感觉桃花源比较美丽,令人神往。”还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作者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写作的,先是‘发现桃花源’,然后是‘进入桃花源’,最后是‘复寻桃花源’。”在学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将生生对话引向深处:“我们身边有许多景点也是非常美丽的,它们神奇吗?和这些景点相比,桃花源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有的学生认为,桃花源内,大家是自由的、平等的,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有的学生认为,桃花源的特别之处在于桃花源外的世界是黑暗的,充满压迫、剥削,而桃花源内的世界是自然的、和谐的;还有的学生认为,桃花源就是古人的理想国,是古人的乌托邦,等等。通过生生对话,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启发,相互点拨,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
教师引导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关键是要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融入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之中,让学生在生生对话中触摸到文本的内在思想、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在情境中探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提高学习效果。
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背影》,为了引导学生全身心进入文本创造的意境之中,教师首先播放了崔京浩演唱的《父亲》,音乐中的饱含深情的语言、低缓的语调,直接叩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迅速地融入文本的情境之中,找到了文本中的“四次背影”“四次流泪”“四句父亲的话语”,感受到《背影》这篇经典散文的构思之妙,体验到课文中洋溢的浓浓的亲情。情境让学生能充分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依托情境,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度思考、探究。有的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每一次看到背影都会流泪?作者每一次流泪时内心的情感有怎样的不同?”情境给了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与伙伴对话的空间,同时也给了学生充分的想象时空。情境能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思考、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要鼓励学生在对话、互动、交流时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看法。在情境对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所思、所想、所得呈现出来,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不断生成新的理解、感悟。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需要开放的课堂氛围,不仅要体现主体性,更要体现主体间的和谐关系。在初中语文对话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对待、处理师生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对话,真正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作者简介: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芦柞镇三合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