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顾名思义,就是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析。思辨性阅读,主要是指以思辨为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阅读方式。新课标首次提出了思辨性阅读这一概念,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思考与辨析,进而对阅读活动进行合理的评价。相对于语感培养来说,这种阅读倾向于理性与批判,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提升审美鉴赏水平。
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的前提是学会质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借助学习任务群,通过设计具体的问题任务,创设阅读情境,在引导学生主动质疑的同时,帮助他们积极搭建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深度对话的桥梁。其实,学生质疑的过程也是他们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的过程。
比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节选自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者用具体的事例体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本解读重点放在诸葛亮“神机妙算”这一事例上。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任务情境:“现在,气象信息技术这么发达,天气预报还做不到百分百准确;而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神机妙算’,预测天气相当准确,你们难道没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的探究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有的学生质疑“诸葛亮真的能算到三天后的大雾吗”“假如三天后没有大雾怎么办”。针对这些质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发散思维,进行各种猜测与假想。
质疑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师设计任务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还能从艺术层面上理解文本内涵。上述案例中,学生的质疑也许对他们积累阅读知识没有多大帮助,但是却能开拓他们的思维。借助质疑,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诸葛亮的计策也不算高明,也有漏洞;但是这毕竟是文学作品,不是历史,诸葛亮的形象也是作者对历史人物的一种艺术加工,学生需要更加客观、理性地评价人物。
文本解读,并不是学生简单地反复阅读文本,而是将文本内容“揉碎”了,再细细“咀嚼”。这就需要学生对文本的重点情节、段落乃至关键语句进行反复推敲,并且通过比较辨析的方式,跨越时空,换位思考,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准确地把握文本作者乃至编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这个过程,学生其实已经“跳”出了文本解读的范畴,而是在进行一种深度思辨,即文本还原。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文本课题、关键语言、篇章结构、表达技巧等进行“深加工”,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
相对而言,在一篇文章中,从字词、语句到篇章结构,学生可以质疑的思辨点很多。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单元主题,针对一些看似矛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辨。比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有的学生提出质疑:“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官绅杀了呢?”针对这样的质疑,教师不用直接解答,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辨析。有的学生认为,西门豹这样做是为了让老百姓口服心服;有的学生认为,西门豹这样做主要是震慑贪官污吏,让他们从此不敢再害人;有的学生认为,西门豹这样做主要是为了破除迷信……
上述案例中,学生对文本内容提出质疑,通过比较辨析的方式,不仅理清了文本内容,理解了西门豹这个人物,还深刻地理解了西门豹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思辨性阅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批判。学生对文本进行批判,并且能够自圆其说,这也体现了他们思维的独特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立场进行思考,小心地呵护他们的批判精神,鼓励他们做阅读活动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文本批判技巧,并且融入自己的一些观点,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批判方向行进。
学生没有批判思维,即便学得再多,也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思辨性阅读活动,助推学生的批判思维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具体的问题,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提高他们的阅读批判能力。比如,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针对作者萧红对祖父园子的描述,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也有的学生认为儿时的萧红实在“太野”……对此,教师可以与学生“预约”下一课时举办辩论会。课间,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查阅资料,了解萧红的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在辩论会上,有的学生认为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是一种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表达的是对祖父关爱的感激之情;也有的学生认为萧红“太野”,她的行为是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独立人格。
文本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文本的“否定”,却是推进学生思辨性阅读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批判,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充分感知“自由”的可贵,理解萧红与祖父的天伦之乐。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年龄较小,心智还不够健全,对文本的批判往往不够深刻,有时候还会出现偏激的现象。教师不能一味地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批判,学会独立思考,锻炼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善于做“甩手掌柜”,借助学习任务群,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大胆质疑,通过猜测、比较、还原、批判等方式进行思辨性阅读,为思辨阅读氛围的形成、思辨思维的发展、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山东省滕州市龙泉实验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