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中语文实施深度教学的有效路径

2024-12-11 00:00:00田玉萍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4年12期
关键词:项脊轩归有光深度

深度学习的理念催生了深度教学的兴起,尽管广大教师对深度教学的认识尚未统一,但初步共识已经形成。深度教学是一种充分运用知识整体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探究学习材料的教学方式。在深度教学中,教师需要提出深层次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开展深入探究,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有效地解决深层次问题,进而对整体知识形成深度理解、长效记忆。本文以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项脊轩志》为例,探索实施深度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在文化实践中追求深度理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高中生已经具备了独立阅读能力,加上现在资讯发达,学生手头上都有详尽的教辅资料,课文中的重难点都有相应的解读、分析,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理解并不难。实际上,这与深度教学之间还存在很大的距离。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与李密的《陈情表》组成第9课,被编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从编者的意图来看,该单元安排了六篇经典文言文散文,重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从作品中把握其承载的文化观念,指向的就是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层面的学习。《项脊轩志》作为文言文,语言通俗易懂,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借助课文注释与资料,基本上还是能够读明白文本大意的。但是,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承载的文化观念,就是深度学习的内容,学生是不容易读出来的,需要教师从文体的思辨这一文化视角切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课文中的项脊轩只是一个“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小屋子,叙写与这一屋子有关的人和事,在文体上适宜用“铭”或“记”,归有光选择的是“志”;而“志”作为一种文体,通常用来记录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但归有光在文中所表述的仅是项脊轩作为书斋的变迁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思念之情,其中显然具有文化认知方面的冲突。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从中读出归有光在18岁时就有“振兴家族,舍我其谁”的志向,就是在文化实践中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知识。

二、在意义生成中导向精神成长

深度教学的“深度”不仅是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体现的高阶思维的运用与发展,而且追求在有意义的教学生成中突出学生的精神成长。这种有意义的教学生成,需要教师通过情境任务驱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在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习方法、经验的建构,指向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和眼界的不断提升,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项脊轩志》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怎样的情境问题来驱动学生深入学习呢?教师在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可以创设真实的情境:“在学习《项脊轩志》的过程中,同学们肯定会有多个不理解的问题,你认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是什么?你想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学生提出的最值得探究的问题仍然不少,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看看哪个问题的学习具有全局意义且能够助力大家成长;经过认真讨论,学生选择的问题是“作者说的‘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中,喜与悲的‘多’的积累,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深层的影响”。这一探究问题的确定,本身体现的就是一种意义生成。而学生能够从初步阅读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方面说明学生关注了课后体现编者意图的“学习提示”,即“文章围绕‘喜’和‘悲’展开,志物怀人,悼亡念存,很能打动人心”,转而从文本中涉及喜与悲的表述中找到理解上的难点问题;另一方面体现学生希望在文本中的重点表述中探究喜与悲从生命意识的深度上对人物的影响,从中获得人生成长的动力。学生抓住喜与悲两条线索深入研读文本,发现《项脊轩志》作为一篇记物写人的文章,在喜与悲的情感表达上,体现出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悲喜交织的复杂情形。在项脊轩由一间破败的屋子到修葺一新的变化中,“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后,“三五之夜”的景象描述中,喜的因素明显,在忆及与项脊轩有关的三位女性亲人的表述中,悲的因素明显;而在忆及祖母的言行中,尽管以悲为主,但祖母在赠“象笏”时所言“他日汝当用之”中,一个“当”字体现的又是一种希望与祝愿,喜的意味就蕴含在其中了,也是归有光一直以重塑家族荣耀为己任的力量源泉所在。在这样的探究中,学生认识到,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往往借助很细微的言语表达悲与喜,体现自己对生活的深层感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理解,这样的感悟与理解积淀在作者的心目中,深深地影响了作者对世界的看法:人生总是在悲与喜的转换中缓缓前行,留下印迹。这正是归有光以项脊轩作“志”的用意所在。学生有了这样的把握,体现的就是深度学习的结果。

三、在典型任务中实现迁移转化

学生解决复杂的问题是深度教学有效性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任务在深度教学中具有典型性,可称之为典型任务。学生在完成典型任务中建构的学习方法与经验,可以顺利地迁移到解决其他的复杂问题的深度学习之中。

学生在《项脊轩志》的深度学习中,通过探究课堂生成问题,领悟了归有光对人生悲喜经历的理解。这种理解,从个人角度看是生活层面、人生层面的,从文化角度看是社会层面、历史层面的。学生可以将这样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该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中。在《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种树郭橐驼传》《石钟山记》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具有统摄意味的典型任务,指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借助学习《项脊轩志》的探究方法与路径,自主研读相关文本,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进而解决相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自己对这一典型任务的完成情况,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与成果。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深度教学,教师需要从传统文字理解的浅层次走出来,以文化实践、意义生成和典型任务作为抓手,组织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项脊轩归有光深度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寒花葬志
文苑(2016年8期)2016-11-26 13:43:36
刚柔并济真男儿
——归有光
语文学刊(2014年10期)2014-03-12 15: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