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任务群理念的不断推广,传统的单篇教学不再是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唯一形态,“一课一诗”的课堂模式已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1+x”的群文阅读日渐成为阅读教学的新样态。教师围绕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议题选择一组古诗词,让学生诵读、比较、感悟和积累,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量和古诗文鉴赏能力。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为例,谈谈“1+x”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文由心生,诗文是诗人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的外在表现,而这些作品又与诗人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广泛阅读“同一诗人之诗词”,就很容易走进诗人的精神领地,理解诗人,读懂诗人的一系列作品,体会到诗人在不同阶段的语言风格,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诗人写作风格的把握。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寒雨入夜”,谈寒雨的感受,想象雨的画面,链接自己的生活经历,假设自己就是作者,想一想一场冷风冷雨之后,与好友告别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此时,学生感受的难受、孤独还只是浅层的、字面的。教师可以联系《出塞》《从军行》开展教学活动,既降低了古诗群文阅读的难度,又让学生更好地走进作者,感受诗人藏情于景的内心感受。从边塞诗《出塞》中,学生可以理解作者对战争的悲愤之情,他借古抒怀,既期待“龙城飞将在”,又表达了自己渴望沙场一战,实现“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爱国之志。在组诗《从军行》中,学生可以看到将士们复杂、丰富的边塞生活,大漠风沙并不能阻挡好男儿的坚强斗志,将士们身经百战,“金甲”磨穿,即便“终不得还”也要“破楼兰”。教师引导学生吟诵诗句,了解作者的生平,感受诗人的内心情感:此时此刻,在江宁任县丞的王昌龄,看到同乡好友辛渐要北上回洛阳了,他的眼前不仅仅是“寒雨”“孤山”,内心不是一个“孤独、难受”所能概括的。
诗文不仅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折射,更是诗人所处时代的产物。不同时代的作品文风不同,同一时代的作品有着很多相同之处。在古诗文积累、赏析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阅读同一时代的诗词,通过对比阅读,找出其中的共同之处,深入理解古诗文的时代内涵和艺术特点,培养他们的语言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王昌龄生活在唐玄宗时期,这是一个国家强盛、开疆拓土的时代,王昌龄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一方面锐意进取、誓死报国,另一方面又厌恶频繁的边塞战争。王昌龄生于寒门,苦读诗书,为了仕途,学道、科考,样样都试过。26岁的王昌龄投笔从戎,到西北边塞当了一名戍边军人。这一时期的边塞诗人很多,他们一进入边塞甘肃,就被壮观的山水、苍凉的原野和险要的关隘所吸引,黄河、长城、当地的风土人情、当地的物产等都成为诗人描写的对象,从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到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我们看到了边塞的壮丽风光,了解到边塞诗雄浑豪放、悲壮慷慨的特点;有些诗,如李白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抒发了诗人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有些诗,真切地抒写了边关将士真挚的思乡之情,或深刻地表达了对将士的同情和对国家的忠诚……这些边塞诗深深地吸引了王昌龄,为他的边塞诗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舞台。
古诗文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教师结合古诗文的题材特点创设情境,可以增强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送别之际一般人会说些什么,王昌龄又想说什么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感想。有的学生认为分离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取决于自己要离开的人或物,如果要和自己很熟悉的人分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舍之情。有的学生回忆起了自己之前和亲人、朋友道别的场景,产生了强烈的感伤情绪……接下来,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离别之情是古人在古诗词创作中经常表达的一种情感,在之前学习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诗人在和友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这些送别诗中,作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抒发了内心的真挚情感。
教师结合诗词意象,引导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同一意象阅读多篇相关联的古诗文,深入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和艺术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古代的送别诗中,诗人常用“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意象,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但王昌龄一反常态,不去激励、劝慰友人,却用“玉壶”来表达离别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与“玉壶”有关的诗句,比如,“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白玉壶冰水,壶中见底清”“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王昌龄的生平事迹,进而了解到他是想借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告诉洛阳亲友,虽然自己被贬,心还是像“玉壶”一样纯洁剔透,他是在借“玉壶”表明自己的志向。
综上所述,“1+x”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单篇古诗词教学方式,强调一组诗词的整体风格和意境,群文阅读增强了古诗文学习的趣味性、系统性和探究性,通过关联作者、勾连时代、融合题材、结合意象等措施加强群文阅读,可以进一步提升小学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文学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韬奋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