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教师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人生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1.增强文化认同的需要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得到进一步增强。如教学《灯笼》一课,学生学习文本就会了解到文中诸多的传统文化内容,如元宵节耍龙灯、舞狮子、猜灯谜等,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需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教学《爱莲说》一课,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现了作者不追逐名利,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熏陶作用。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教师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1.挖掘课内传统文化因素
和传统文化相关的课文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占的比例很大。其中,古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各种体裁的现代文也在用不同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之美。如《苏州园林》中的亭台楼阁,体现了建筑文化之美。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些优秀的课文,直接认识、了解传统文化。因此,充分研读教材是教师课前准备的重要工作。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之中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掌握传统文化,养成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如教学《梦回繁华》一课,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国画这一传统文化知识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年代的国画大师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这些国画并谈谈自己的感想。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学生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讲解北宋都城的风俗,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梦回繁华》。教师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国画艺术,引导学生感受国画艺术之美,可以培养学生对国画的感情。
2.链接课外教学资源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将课内的文言文知识全面地教给学生,就能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单靠教材中的文言文课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还要重视链接课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外学习传统文化。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课,学生既可以在作者深情的叙述中感受到主人公的传统美德,又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山海经》相关内容的了解。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指导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推介《山海经》一书,告诉学生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出自这本著作,给学生介绍神话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举办“神话故事会”,引导学生探讨神话的文化意义,懂得神话是一个国家与民族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3.开展实践活动,拓展传统文化学习空间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分布地域广,传承形式多,为我们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如教学《社戏》一课,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知识。在活动中,有的学生搜集到了家乡山歌的歌词,有的学生用手机拍摄到了地方戏曲表演,有的学生请教当地的民俗专家,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这样的实践活动,拓展了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要多渠道挖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山东省济南第五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