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古诗词的意思,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古诗词鉴赏。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审美化策略,引导学生的审美感知,催生学生的审美感动,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趣。通过古诗词的审美化教学,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古诗词鉴赏是一种审美化的活动。审美化的古诗词教学,首先要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古诗词的审美感知不仅包括古诗词的诵读,而且包括教师应用多媒体,生动地建构古诗词的场景。教师通过古诗词的诵读以及古诗词教学情境的创设,刺激学生的感官,丰富学生的审美化感知,让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理解具象化。
比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直上的孤烟、滚圆的落日,构成了边塞的奇异画面。如何让学生感受、体验到边塞的壮丽风光?如何让学生感受、体验到边塞的苍凉的景象?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如“单”“孤”“征蓬”等,开展诵读活动;另一方面,教师从互联网下载相关的画面,让学生感受、体验王维诗歌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想象,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具象化。学生通过这样的审美活动,领略到“直”表现了大漠孤烟的美,领略到“圆”表现了一种亲切、苍茫、温暖的感觉,进而品读出诗人孤寂、失意、苦闷的情绪。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的诗句,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词表现的景物。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唤醒、激活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去感受、体验古诗词表现的景物。
对古诗词的审美化解读,不仅要感知其美,更要感受、体验其情。著名古诗词专家叶嘉莹先生认为,“诗人因为有了感动才能写出诗来”。同样,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解读中,教师要借助古诗词触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古诗词就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的一种最为直观、形象、生动的载体。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古诗词作者的内在情感。为了让学生准确地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师有必要补充作者的身世,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眼”“词眼”,对古诗词进行审美化解读,与古诗词的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比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作者刘禹锡的生平资料,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对古诗词进行审美化解读。在这首诗中,最形象,也是最具想象力和冲击力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仔细品读,进而发现这里的“沉舟”不是那种完全沉入水底的船只,而是深陷在主航道中边缘斜坡的泥沙中、在水面上露出一点樯桅的沉船。“沉舟”“病树”正是刘禹锡的生平写照。刘禹锡并没有被彻底清除出官员队伍,而是被贬谪。刘禹锡对于自己命运、处境的比喻就是这样的一艘还没有完全沉底的船。学生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对作者在诗中运用的比喻就能形成一种情感的共鸣,就能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是一种愤懑、不平之情。
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与古诗词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理解不再肤浅。学生不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古诗词的写作背景,是无法真正地理解古诗词的。很多古诗词,都是作者用生命来歌唱、来书写的。学生与古诗词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深刻地理解古诗词。
古诗词是与作者的生平、生活、生命相关联的。古诗词教学不是要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感受,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古诗词的情趣。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真正步入古诗词的意境中,对古诗词进行审美化解读,彰显古诗词的育人价值。
比如,教学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登幽州台歌》,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诵文本,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作者登上幽州台,会想到些什么”,引发学生的思考。有的学生说,作者可能会想到燕昭王;有的学生说,作者可能会想到曹操;有的学生说,作者可能会将自己与帝王进行对比,发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针对文本中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让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体验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面对无边无际的宇宙、无穷无尽的时间,产生了一种寂寞、孤单、力弱、无奈的悲伤之情。在这样的意境中,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古诗词是作者生命情感、情思的真切表达。在引导学生解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补白、对话,从而让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对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同身受。
总之,古诗词是与人的生命、生活相关联的。古诗词教学不仅要传授古诗词知识,更要以古诗词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入景”“入情”“入境”,去感受美,体验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在引导学生品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古诗词的情感、古诗词作者的情感以及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作者简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巴州第二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