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工具视野下的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2024-12-09 00:00孙栋梁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11期

摘 要:二轮复习在整个高三历史复习中占据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随着新课标与新教材的推行,传统的二轮专题复习法难以应对新高考的要求。面对新的高考评价体系,二轮复习应该以学生学习活动为突破口,利用学习工具的结构性与实践性,锻炼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其中历史地图便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工具。

关键词:二轮复习 学习工具 结构性 实践性 历史地图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要采用怎样的方法?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传统二轮专题复习面临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困境:延续知识本位难以应对“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命题方向;选必教材已经以专题史的形式加以呈现,重复选必教材内容几无必要。在二轮复习中,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统编教材,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工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体系,提升核心素养。笔者对此略有实践体会,因而不揣浅陋,以求正于方家。

一、历史学习工具

学习工具指学生在学习时使用的各类用具、方法与手段,有研究者将历史学习工具分为以下类别(表1)。[1]

本文着重探索空间类学习工具——历史地图的使用策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在历史地图选用方面呈现选图丰富、应用拓宽、细节完善等新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当下历史教育的新导向,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国家版图意识、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此外,作为一种非连续文本,历史地图具有直观性、概括性、跳跃性、复杂性等特点,在处理此类问题情境时,学生需要进行图文转换、搜集整合信息、调动学科思维。[2]依据设计学习工具结构性和实践性的原则,笔者对教材中的历史地图进行了如下处理。

二、学习工具的结构性:解读组合地图

学习工具的结构性即“有结构的材料”,指的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材料组合,其重点在材料组合在一起的“关系”或者“意义”。学习工具的组合既要遵循学生的认知逻辑,更要能揭示某个原理,促进学生在材料探索中逐步形成核心素养。[3]借鉴潘诺夫斯基的图像解读思维,笔者认为解读组合地图的思路可以归纳为三个关键词:读图技巧、历史史实、价值关怀。

读地图,掌握读图技巧。学生在处理地图类问题情境时,往往缺乏读图的技巧。在高三复习中,笔者经常运用教材中的地图,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涵养时空观念素养。《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4]就蕴含丰富的训练价值:其一,该图图例比较复杂,可以用来拓展学生的读图视野。其二,该图以不同的颜色表达了古代农耕文明拓展的逻辑:在农业发展推动下,古代文明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点—线—面—带的发展特点。其三,该图将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绘图者的时空观念值得学习。迁移这一思维方式,学生就可以较为轻松解决2023年深二模第11题。

用地图,形成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化、学习任务化、思维外显化是推行素养导向课堂的抓手。在高三复习备考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地图创设教学情境,布置驱动型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并展示出可以迁移的结构化知识。课程标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要求是: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而对春秋战国之际的考查又往往涉及到社会转型概念。为达成学习目标,笔者利用教材地图,要求学生读春秋和战国两幅地图[5],完成如下表格。

思考题:

1.史学界将春秋战国时期称之为“礼崩乐坏”,结合战国形势图分析表,列举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表现。

2.思考水利设施、国家动员力与集权制度建立之间的关系。

3.结合社会转型的概念,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转型。

组地图,落实立德树人。长城遗址是中国体系最健全、规模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历史上先后有西戎、匈奴、羌、鲜卑、铁勒、突厥、吐蕃、党项羌、蒙古等众多民族以长城为纽带,依托长城所建立的政治上和平、经济上交往、文化上交流的秩序进行广泛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随着大一统局面的日益巩固,长城的军事功能日趋弱化,长城逐渐从军事建筑转变为融合纽带,进而在民族贸易、藩部朝贡、交通联络、民族交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长城见证了中华民族走向大一统,构筑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历程与历史上“华夏入夷狄则夷狄之,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7]借鉴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战国形势图》《秦朝形势图》《西汉形势图》《明朝形势图》《清朝疆域图(1820年)》[8]加以组合,从长城入手创设学习情境、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长城的特点,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呼应《中外历史纲要(上)》活动课《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三、学习工具的实践性:绘制核心地图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生学习是一个依据原有知识,不断转变、建构的过程。利用实践性的学习工具暴露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外显化、可视化,推动学生的思维重构,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行为。学习工具的实践性强调学生“在做中学”,以达成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我们以绘制世界古代史地图为切入点,来讨论这个问题。《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使用了近80幅地图,学生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部绘制。建立合理的标准,选择合适的地图,是教师布置这一学习任务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标准应该如何设立?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学生需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从纵向来看,人类社会在生产力推动下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国际格局也从多元平衡到西方殖民霸权再到世界多极化趋势。从横向来看,人类社会联系日益密切,从孤立分散到整体世界。[9]厘清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结合教材中对应的世界古代史内容,学生可以归纳出世界古代史的发展线索,体现发展线索的教材地图便是学生地图绘制的重点。

笔者从标准地图服务系统下载两幅世界地图,进行再次加工,打印给学生备用。课堂上教师对重点地图进行系统讲解,学生利用课下时间绘制地图,形成个性化的笔记,以下为部分学习成果展示。

一张图绘制三大帝国的疆域,进行空间辨析。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分野,地理位置的绝对和相对表达。

展示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体会中外发展联系、思考文明道路差异。

绘制蒙古西征路径,标记四大汗国,影响体现了分主体的答题思路。

面对新高考的挑战,二轮复习扮演着将知识进一步转变为素养的角色。深入挖掘统编教材,引入学习工具视角,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与现实问题之间建立有效联系,化“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实践思维”,有效应对新高考。本文以历史地图为例讨论了学习工具的使用情况,抛砖引玉,期待更多关于学习工具的探索。

【注释】

[1] 郑婷婷:《发挥学习工具功能,促成关键能力生长——以研究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为例》,《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3年第1期,第45—46页。

[2] 马春明:《非连续性文本研究文献综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12期,第94页。

[3] 邹萍萍:《促进概念建构的学习工具设计原则与策略——以小学科学学科为例》,《现代教育》2021年第24期,第31页。

[4] 教育部:《中外历史纲要(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3页。

[5] 教育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10页。

[6] 邓涛:《长城是清代民族融合的纽带》,《历史评论》2022年第3期,第39页。

[7] 冯海英、马建军:《长城宁夏段见证历史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宁夏社会科学》2022年第6期,第209页。

[8] 教育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17、23、74、79页。

[9] 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前言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