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朴素的课堂开展有效的教学

2024-12-09 00:00:00陈家运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11期

摘 要:中学历史常态课要以立德树人为价值追求和根本内涵,始终恪守学生本位,通过在朴素的课堂开展有效的教学,聚焦核心素养导向,优先用好教材资源,有效创设历史情境,确保教学评有机贯通,以此推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让学习真正发生,进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常态课 有效教学 朴素课堂

针对粤东西北地区教师普遍存在的对课标教材理解不透、育人和教学方式滞后等问题,2021年以来,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组织开展“走进粤东西北教研帮扶活动”,统筹构建“教学专题调研—线上集体备课—线下集体磨课—同课异构—专题讲座—教研沙龙—二次教研”的教研活动路径,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走进乡村,走近学生,努力提升粤东西北地区教育教学整体水平。

在中学历史教研帮扶的过程中,老师们认为活动展示的课例仍然是团队协作完成的作品,迫切需要优质的常态课例,尤其是山区的“麻雀学校”,教师基本“单兵作战”,无法实现团队协作。我们深知,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在课堂,尤其是常态化的课堂教学。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学历史常态课”谈谈自己的思考,以求教方家。

一、常态课的主旨和价值追求

一直以来,关于常态课的研究和探讨从未停歇。虽然学界对常态课的定位、重要性以及策略等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部分教师仍存在认识的误区以及价值追求的偏颇,因此必须厘清误区,明确价值追求。

在日常教学中,迫于某些压力,教师组织开展的课堂教学往往存在着备课不深入、目标不清晰、组织随意化等现象,而教师们往往认为这就是常态课。事实上,常态课不意味教师教学的随意性,更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理会课标要求,不研判学情,不把握教材的内涵和关键问题。可以说,我们目前所说的常态课,大部分根本没达到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常态课要立足学生本位,其主旨是通过在朴素的课堂开展有效的教学,推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让学习真正发生,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其价值追求和根本内涵是立德树人。

所谓“朴素的课堂”,笔者认为,其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朴素大方,不追求花里胡哨、无序热闹,但是简约而不简单,指向学生素养的达成,凸显历史学科思维逻辑;“有效教学”即旨在追求和提高教育效益的教学,其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性质的教育中具有不同的内涵。“教育效益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的,有可能是眼前一时的效益,如一堂课所教知识技能的记忆、一次考试或竞赛的成绩等等;一种是潜在的,不断成长乃至让学习者终身受用的效益,又叫效能。有效教学当然不排斥任何一种效益。”[1]。基于此,笔者认为,有效教学应是教师在坚持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下,在弄通课标,研透教材,读懂学生的基础上,以评价为牵引,指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深度学习,进而养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激活常态课的关键

众所周知,常态课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遗憾的是现实中的常态课,和我们预想的还有一定的差距。笔者认为,要激活中学历史常态课,实际上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在朴素的课堂开展有效的教学,充分发挥历史学科育人价值,帮助学生拓展历史思维,盘活历史智慧,养育学生核心素养。

1.始终恪守学生本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教学的本位、重点,以调动和发挥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实质性线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中心展开。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教科书的整合与教学资源的利用等都要围绕着学生自主活动来组织,真正实现以学生学习活动作为整个教学活动中心的学习中心课堂。”[2]《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指出:“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特点,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历史课程育人方式的变革。”[3]基于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始终坚持学生本位。相较于展示课、比赛课等课堂教学形式,常态课更应该始终恪守学生本位,因为常态课大多是基于持久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而组织开展的,这是它的最大优势。

教师在讲授《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时,要考虑到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秦统一中国》和《秦末农民大起义》等相关内容,并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科学习方法和能力。基于学段衔接的考量,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过学生以思维导图作为学习工具进行学习,那么我们就可以设计如下的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并结合初中所学知识,从“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角度,在学案上绘制主题为“秦巩固中央集权和统一”的思维导图。

事实上,相较于初中生,以上的设计已对高中生的思维进行了拓展,要求学生从从“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角度绘制思维导图,这也契合了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要求。当然,如果学生在任务中使用学习工具不当,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是必不可少,否则,可能就只有任务,没有效果,实属鸡肋。

2.聚焦核心素养导向

核心素养的提出,直指当前历史教学的症结,它要求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教学目标和设计灵魂,将历史学习的过程,转化为涵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过程。可见,不论常态课还是展示课,都要回归历史学科本质,以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在现实的常态课教学中,教师往往停留在知识的讲授中而无法自拔,抑或心怀素养,目中无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逐渐被遗忘。因此,在常态课教学中,我们要首先确保教学目标的核心素养导向。

在讲授《秦统一中国》一课时,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了解秦统一的基本史实,还要引领学生,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的视角,探究秦朝统一的必然性以及重大历史意义,进而养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此,我们可以从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目标出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通过复习教材,结合其他史料,概括秦国具备的统一六国的条件,认识秦国统一六国是历史的必然。(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通过读图,结合相关史料,指出统一后秦朝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并分析为什么秦朝是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通过阅读教材,概括秦国向秦朝转变的主要路径和手段,理解秦朝统一以及国家治理为后世奠定了基础。(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通过阅读教材,结合相关史料,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分析秦朝建立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没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大一统国家在政治制度上就没有保障;没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各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能顺利地沟通交流,国家的政令也很难顺畅下达。(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优先用好教材资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构建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史料阐释历史,更重要的是要设计以史料研习为基础的学生探究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辨析、运用历史材料来解释历史。”[4]史料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石,也是一线教师心中的“拦路虎”,部分老师经常为了搜集史料,尤其是心仪的史料而劳心费神。历史教科书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理解历史、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因此教科书一般都会提供有价值、可读性强的典型史料,以帮助学生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徐蓝教授曾指出:“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从纵向与横向的学习专题设计中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从对历史的叙述中增强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涵养其家国情怀;……从功能性栏目的设计中综合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5]可见,教科书和教师用书已经提供了比较典型的史料,教师大可不必翻箱倒柜。

教师在讲授《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秦国统一的历史必然,教师可以使用教科书的史料,设计如下环节:

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嬴政采纳郑国建议后,发觉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上《谏逐客书》,促使嬴政改变了主张,网罗了天下英才。其理由是: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页“学思之窗”

(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汙,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2111d6355df383156ff573afd44e33e1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0页“问题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15页“学思之窗”和第20页“问题探究”的史料,并结合教科书第一目“秦的统一”,概括秦国统一的条件,并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认识秦国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因此,优先选用教材史料,用好教材史料,设计有效的任务和问题,保持教学朴素大方风格,不仅可以减轻教师负担,简约但不简单,而且能事半功倍,提升常态课的有效性,更好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也要用好教材的功能性栏目。如教师在讲授《秦统一中国》一课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读地图”栏目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在讲授《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课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学史崇德”栏目培养学生追求崇高理想和献身伟大事业的精神。

4.有效创设历史情境

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也是学生深度学习、智慧学习的先决条件。“历史是过去的事情,为了促进学生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需要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6]。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核心素养达成为目标来创设情境,设法引领学生在真实而有意义的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体悟、理解和探究历史。

为了让学生感受秦统一的伟大历史意义,在讲授《秦统一中国》一课时,教师可以秦“半两钱”为例,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历史情境。除了展示教材中的《统一货币示意图》等图片材料外,还可以展示如下材料:

半两钱的形制为外圆内方,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半两钱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其重量刚好是半两。那时,1斤16两,1两24株,半两就是12株。1株相当于现在的0.65克。出土的秦朝半两钱大小、轻重不尽相同,但铜钱上的字,风格一致,铸造工艺相同。

——《澳门历史教材·试行版·中国历史》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历史,更要引领学生在情境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动手仿制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让学生感受并讨论半两钱相较于其他货币的优点。广州的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岭南金融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对话文物,在历史传承中体悟统一货币的历史意义,进而认识秦统一的伟大。

5.确保教学评有机贯通

教学评的有机贯通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关键一环。寻求教学评的有机贯通,说到底就是三者之间的同步优化和共振效应,确保目标、教学、学习和评价的一致性。因此,不论常态课抑或是展示课,在教学中都要确保评价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评价的方式要契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以适应课堂教学模式、学习行为模式、测量评价模式在传承中的创新。

教师在讲授《秦统一中国》一课时,可以将活动的大任务细化成问题链,并将问题链和目标一一对应,在生生互评、教师即时评价中实现教学评的有机贯通。

活动三:秦国如何转变为秦朝?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从“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三方面,概括秦国向秦朝转变的主要路径和手段。

1.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创立了什么制度?

2.“皇帝”是指?他的权力和地位?

3.中央有哪些机构?它们各有哪些职责?是何关系?

4.地方有哪些机构?它们各有哪些职责?是何关系?

5.中央和地方是什么关系?

6.这一制度在当时带来怎样的影响?能否实现有效统治?为什么?

总之,在中学历史常态教学中,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价值追求与核心要义,始终坚守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通过构建朴实无华的课堂环境,实施高效的教学策略,着重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优先利用好教材内的优质资源,并创造性地设置历史情境,确保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与相互促进。这样的教学实践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积极转变,使学习真正发生并深入,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注释】

[1]任苏民:《新时代有效教学研究的理论构建——兼论叶圣陶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的借鉴与发展》,《中国教育科学》2020年第1期,第60页。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0—51页。

[3]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3页。

[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2页。

[5]徐蓝:《历史核心素养统领下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9期,第33—39页。

[6]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