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课标 回归学情

2024-12-09 00:00甘成质王乐平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11期

摘 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和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要求的重要依据,也可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和参考。2024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的最大亮点是依据课标,回归学情;在命题导向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现课程内容要求、学业质量要求;对于正确引导初中历史教学、积极备战中考,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课标 中考历史试题 历史教学

一、一段文字引发的思考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原点到底在哪里,长久以来我未曾关注这一问题。直至读到下面这段文字后,才引发了我对这一问题的兴趣:“初中教学对知识开掘的深度、材料提升的量度、训练把握的难度并不亚于高中。高中教师说:‘你们初中上得太深了,我们高中都讲不到这种程度。’初中教师说:‘高中还在上这些啊,我们都教过了,你们怎么不知道初中学了什么?’……由此,初高中教学衔接开始进入我的教研视野。历史教学的原点在哪里?在学生!‘学生’。”[1]

这是江苏特级教师唐琴在《从学情出发的初高中衔接教研探索》一文中写到的案例,唐老师把历史教学的原点回到了“学生”,这正是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价值的真谛所在。那么,初中历史教学除了回归学情,还可以做些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不禁联想到广东中考历史试题。毕竟,中考历史试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现课程内容要求、学业质量要求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2024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对于正确引导初中历史教学、积极备战来年中考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二、2024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概观

1.试题命制形式与主干知识梳理

2024年广东中考历史试卷在试题类型、数量、形式上与往年基本一致,第1至30题为选择题;第31至33为主观题,设问从8个小问缩减到7个。主观题中,材料题2道,开放题1道,试题形式保持不变。试题总体保持稳定,难度适中,重点考查主干知识,强调初中学段的基础性。试题考查的主干知识如表1。

表1不仅呈现了中考历史考查的重点,也体现了历史学科在初中阶段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通过对主干知识的梳理,既能清晰把握试题分值设置和比重,也可明确初中历史各板块内容的地位,进而探讨试题内容的具体呈现方式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命题意图,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依据。

2.试题分值设置与比重

根据表1的梳理,中国史占全卷分值的68%,这无疑强调了在初中阶段对中国史教学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教学,二者分值占全卷的54%。同时,世界史板块占全卷的32%,其中世界近代史分值占全卷的20%。这样的分值分布,既凸显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本土历史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历史教学对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了解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深远意义。

3.试题命制主要特点

学业质量标准是命制试题的重要依据。要求学生“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解决问题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体现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和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2] 从表1的整理可知,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重视主干知识的考查,要求考生提炼材料中所要传递的历史信息,并对历史信息进行合理的加工,并做出理性的判断。

(1)选择题:紧扣教材

选择题部分,第1、2、7、8—12、14、15—19、21—30等24道试题直接考查主干知识,即考查方向与教材内容基本保持一致。第4、5、6、13、20题从主干知识切入(如表2),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作合理推断。第3道试题侧重呈现与教材差异之处,有反押题的倾向。

若仔细分析义务教育历史教材目录中的标题与中考试题的对应关系,绝大多数选择题是直接紧扣每课标题考查,还有部分选择题考查本课中的子标题,如第27—30题等等。但二者的考查依然是紧扣具体的史实,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分析试题设问所指的事件或概念。因此,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中考试题在情境、问题、思维和难度的设定是基于初中生的能力水平。如试题材料比高中试题字数少,材料中所指的历史事物更加明确,历史思维的渗透相对高中较低。[3]若从考查形式、命题方式和考查内容进一步分析,试题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纵观选择题的考查形式,聚焦主干知识考查,且紧贴教材的单元标题命制。

第二,微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基本是以客观史实的叙述,部分试题材料引入某些评论或观点,要求学生把握试题材料大意的情况下,联系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

第三,综观选择题考查内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强化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4]

(2)主观题:聚焦学科素养

主观题部分,第31—33题都聚焦五大历史学科素养,尤其渗透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考查较为明显。

第31题以书写材料为载体,横跨古代史,强化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试题从早期书写材料的局限切入,让学生认识到造纸术对古代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接着,试题要求学生回到宋代的历史时空,分析宋代图书兴盛的时代背景。试题留给学生思考空间较大,并紧扣教材主干命题。最后,要求学生概括明清科技类图书的新特点,重点在“新”字,强调与过去的朝代不同,但从省参考答案来看,试题降低了作答难度。总的来讲,试题从文化载体层面审视中国古代文化的变迁,通过主干知识、信息提取、学科素养等方面区分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

第32题将革命文化和改革开放史有机融合,通过不同时期留学生群体的选择,厚植爱国主义和责任担当的历史教育。抗日战争时期,留学生从海外主动回国抗日;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纷纷出国学习,学科选择经历了从重视语言学科到自然科学的转变。这些都深刻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国家特征。因此,试题从不同时期呈现留学生群体的选择,体现了命题者对留学生群体与国家建设的关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价值导向。

第33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模仿题目案例、调动历史知识、组织历史思维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关注人类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公共问题,体现世界视野和公民教育。试题命制形式既不是评析类,也不是写观点类,而是要求学生模仿示例写一篇研究报告。这既降低了难度要求,又保持了一定的开放性。然而,在阅卷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了工业革命,说明学生时空观念意识薄弱和审题不够严谨。因此,初中开放性试题的考查更多体现在基本学习规范、主干史实运用、初步学科素养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渗透,而非强调试题难度和学科深度。

三、2024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对教学的启示

2024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对引导初中历史教学、积极备战来年中考提供了以下启示:

根据本地级市的阅卷反馈,认清地方学情,并依据学情改进教学。目前,各地级市自主中考阅卷,能从宏观层面观察到学生作答的情况。针对学生作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实事求是的分析工作,有利于改进初中历史教学,提升教学和备考的针对性。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围绕主干知识进行历史教学。从试题分析中可知,省中考历史试题基本是紧扣教材标题命题,“强干弱枝”的风格十分明显,如选择题部分的考查基本是紧扣教材的标题命题,这也是符合初中学段历史教学的特点。省中考历史试题不在于难度和学科深度,而在于普及和夯实学生历史学科的基本常识。尽管从今年秋季开始,使用新修订教材,但从新增内容来看,预估未来中考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会更明显。

重视义务教育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理解中考命题的依据。试题命制的依据之一是义务教育学业质量标准。以第31题的第(2)问为例,要求剖析宋代图书事业繁荣的原因。这一设问融合了因果联系与跨学科领域的横向联结考查,与学业质量标准“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不谋而合。那么,如何将学业质量水平渗透在教学中?郑林教授建议这样处理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学业质量水平的对应关系:强调陈述教学目标的基本形式,可以参照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标准的“质量描述”形式。[5] 按照郑林教授的方式制定教学目标,可突出教学重点,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以省中考试题第33题为例,该题要求学生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撰写一份研究报告,这无疑是对学生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考查。试题要求明确,包括研究角度、研究思路和研究结论的撰写,实质上是在引导学生模仿示例、提炼信息、探究问题、表述观点并撰写结论。这一要求与黄牧航、张庆海教授在《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中的观点高度契合,他们主张将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分为四类:历史知识的获取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探究能力和历史表述能力。书中不仅细化了这些关键能力的内容,还明确了它们与学科核心素养考查目标之间的关系。[6]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参照关键能力的分类来设计教学问题,以提升问题的思维含量,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最后,开展主题或有意义的概念教学,挖掘和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测试目的不仅仅在考查学生考多少分数,更在于对学生人生关键成长的教育。历史学科不仅承载着丰富的知识,更蕴含着时代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如第32题留学生群体的选择。通过主题或有意义的概念教学,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注释】

[1][2] 唐琴:《从学情出发的初高中衔接教研探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年第5期,第21页。

[3] 胡文根:《对接与贯通:从广东省历史学科中考与高考看初高中教学衔接》,《中学历史教学》2021年第9期,第63页。

[4] 徐蓝、马敏主编:《义务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9页。

[5] 郑林:《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历史教学与评价一体化设计》,《历史教学》2022年第9期,第5页。尽管郑教授是依据高中历史学业质量标准,但其关联教学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做法值得借鉴。

[6] 黄牧航、张庆海:《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