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下新工科教育中工匠精神的传播策略

2024-12-09 00:00:00李惠敏
传播与版权 2024年22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新工科教育中工匠精神传播的主要途径,包括课程体系融入、实践教学体现和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分析了数字时代下新工科教育中工匠精神传播面临数字技术冲击、与新工科教育的协调问题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等挑战,并提出了应对数字技术冲击、协调新工科教育发展与工匠精神传播、改善社会文化环境的传播策略,以期提高工匠精神在数字时代新工科教育中的传播效果,促进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新工科教育;工匠精神;数字时代;传播策略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新工科教育不断发展,工匠精神的传承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工匠精神体现于工程领域的精益求精、敬业奉献等价值观,是新工科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在新工科教育中工匠精神的传播面临诸多挑战,这不仅影响着工程人才的素质培养,还关系到传统工匠精神在现代工程领域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探讨工匠精神在新工科教育中的传播途径、挑战及应对策略具有必要性。

一、新工科教育中工匠精神传播的主要途径

(一)课程体系融入:多维度传播工匠精神

在新工科专业课程里,工匠精神通过多种方式深入传播。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在编程课程教学中,教师强调架构设计、算法优化和代码可读性,旨在让学生像工匠对待作品一样,认真完成代码编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理念传递给学生。同样,在电子工程课程教学中,教师着重强调电路布局的合理性、稳定性,通过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向学生传播工匠精神的内涵[1]。这些课程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载体,还是工匠精神的传播渠道,能够将抽象的工匠精神具象化于专业知识讲解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工匠精神的

熏陶。

(二)实践教学体现:在实践中传播工匠精神

实习实训是新工科教育传播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在企业实习时,学生直接参与实际生产流程,这一实践过程是一个直观的工匠精神传播场景。例如,在汽车制造企业实习,学生能够目睹汽车从零部件生产、组装到整车检测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严格遵循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在零部件生产线上,工人对每个零件进行多道工序的加工和检测,这一过程严格的质量要求和工人严谨的操作态度,都在无形中向学生传递了宝贵的工匠精神。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理解工匠精神的实质,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观念之中,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

(三)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以文化活动传播工匠精神

校园文化活动是新工科教育中工匠精神传播的重要平台。例如,高校通过举办工程技术创新讲座,邀请行业知名专家和资深工程师分享工程实践经验和相关故事,有效促进了蕴含在这些故事中的工匠精神的广泛传播。在高校组织的工程设计竞赛中,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作品,这要求他们在发挥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作品质量和实用性,这种竞赛规则就是在传播工匠精神。校园文化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与理解工匠精神,从而在校园内营造出浓厚的工匠精神文化氛围[2]。

二、数字时代下新工科教育中工匠精神传播面临的挑战

(一)数字技术带来的冲击

数字时代,信息碎片化,这影响了工匠精神在新工科教育中的传播。网络信息简短、分散且缺乏深度关联,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内涵丰富的工匠精神,并且工匠精神蕴含的价值观须长时间才能领会,与碎片化信息的快速消费模式冲突,这增加了工匠精神的传播难度。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催生的新型数字化媒介改变了传播叙事方式。相较于传统工匠精神传播所依赖的线性文字和图片,当前短视频和直播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形式。这些新型媒介注重娱乐性,能够快速吸引受众注意力。例如,传统工匠技艺短视频为吸流量,忽略工匠坚守、奉献等内涵,导致传播浅表化。

(二)新工科教育与工匠精神传播的协调问题

新工科教育发展迅速,学科知识体系更新快。数字时代,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课程内容频繁调整,而工匠精神注重传统工艺和价值观传承,快速迭代的知识体系让传承缺乏连贯性,学生难以形成系统认知,这阻碍了工匠精神的传播。新工科教育国际化视野下,高校注重引进国际理念、标准和资源,中国工匠精神可能被边缘化。国际工程教育标准强调现代工业价值观,虽与中国工匠精神有共通之处,但中国工匠精神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如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崇尚“匠心独运”,体现在本土材料运用和地域文化融入等方面,若融合不当,中国工匠精神在新工科教育中的地位会受到影响。

(三)社会文化环境对工匠精神传播的影响

现代消费追求快速和潮流,对工程产品需求短视,这影响工匠精神的传播。数字时代,产品更新换代快,消费者注重产品的外观、功能和体验,忽视质量、耐用性和工艺价值。如在电子产品市场,企业迎合消费者追求新款的需求,注重快速研发和营销,导致工艺精细度和品质降低。这使学生对工程产品的价值判断产生偏差,降低工匠精神传播有效性[3]。社会对工程职业存在功利性认知,给工匠精神传播带来挑战。一些人将工程职业与高薪、高地位等功利因素联系,忽视工匠精神的内涵。一些学生在选专业时考虑收入和就业前景,而非对技术的热爱和对工匠精神的追求。这种认知影响教育导向,使教育注重职业技能培养以满足功利需求,忽视工匠精神的传播。

三、数字时代下新工科教育中工匠精神的传播策略

(一)应对数字技术冲击的传播策略

1.精准推送与深度传播相结合

针对数字时代信息碎片化和注意力分散的问题,高校须采用精准推送与深度传播相结合的策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偏好以及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根据这些数据,高校对工匠精神相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如按照工程领域、工艺类型等维度进行细分,然后通过智能算法将相关内容精准推送给学生,确保他们接收到与自身需求和兴趣相匹配的信息[4]。同时,为了克服碎片化信息消费模式对工匠精神传播的影响,在推送内容时高校应注重深度传播。例如,对推送的每一个工匠精神案例,高校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故事叙述层面,而是应深入挖掘并剖析这些案例中精益求精、敬业奉献等价值观的具体展现形式,同时阐述这些价值观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的重要意义。高校通过在线课程、专题讲座等形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深入学习的机会,引导他们从碎片化信息的浅层次浏览转向对工匠精神内涵的深度思考。

2.数字媒介叙事的重建与规范

面对数字媒介对传统工匠精神叙事的消解,高校应重建和规范数字媒介叙事方式。其一,高校应建立一套关于工匠精神传播的数字媒介叙事标准,明确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下,如何准确、全面地呈现工匠精神的内涵。其二,高校应鼓励专业人士和教师合作进行工匠精神的数字媒介叙事创作。例如,高校可以组织新工科教师与传媒专业人员合作,制作高质量的工匠精神数字内容,如创作“工匠精神在新工科”系列短视频,每个视频聚焦一个工程领域或一种工艺,通过专业的拍摄、剪辑和讲解,以富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的方式讲述工匠精神故事,从而纠正数字媒介对工匠精神叙事的曲解或浅化现象,促进工匠精神在数字环境下的有效传播[5]。

(二)协调新工科教育发展与工匠精神传播的策略

1.弹性课程体系中的工匠精神传播

考虑到新工科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快速迭代与工匠精神传承缺乏连贯性的矛盾,高校应构建弹性课程体系以保障工匠精神的有效传播。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应设立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核心课程注重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传统工艺价值观念的讲解,这部分课程内容相对稳定,能够确保学生系统学习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例如,高校可以设置工匠精神概论、传统工程工艺与文化等课程,作为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基石。拓展课程则紧密结合新工科教育的快速发展趋势,传授新兴技术与前沿知识,同时巧妙地在这些课程内容中融入工匠精神。例如,教师可以在量子工程技术应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量子计算的研究中秉持工匠精神。这种弹性课程体系既适应新工科教育的快速发展,又确保工匠精神在不同课程中的连贯传播。

2.多元文化融合下的工匠精神传播

针对新工科教育国际化视野下中国工匠精神可能被边缘化的问题,高校应采取多元文化融合的传播策略,在新工科教育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鼓励学生参与跨文化的工程实践和学术研究。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将中国工匠精神与国际工程教育理念和标准有机融合[6]。例如,在国际工程设计竞赛中,高校可以引导学生在借鉴国际先进设计理念的同时,融入中国工匠精神中的“匠心独运”元素,如对中国特色材料的巧妙运用、对地域文化的融入等。高校通过国际平台展示融合中国工匠精神的工程成果,让国际工程教育界认识到中国工匠精神的独特价值,同时也使中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传播中国工匠精神,避免中国工匠精神在国际化浪潮中被边缘化。

(三)改善社会文化环境的传播策略

1.消费文化引导下的逆向传播

数字时代,高校应采用消费文化引导下的逆向传播策略,从工程产品消费的角度反向传播工匠精神。例如,高校可以开展“工程产品背后的工匠精神”系列活动,通过分析市场上不同工程产品的质量、耐用性、工艺价值等因素,探究工匠精神的缺失与体现。以手机产品为例,高校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品牌手机在工艺精细度、内部结构设计合理性以及长期使用稳定性等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理解那些体现工匠精神的产品所具有的优势。同时,高校可以邀请企业工程师分享在产品研发和制造过程中是如何践行工匠精神的,通过这种逆向传播策略,使学生在关注消费文化的同时,能够正确认识工程产品背后的工匠精神价值,从而提高工匠精神在新工科教育中的传播有效性。

2.职业价值观重塑中的工匠精神传播

社会对工程职业的功利性认知影响工匠精神的传播,因此高校在新工科教育中应重塑职业价值观以传播工匠精神。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校园文化活动中,高校应加强对工程职业内涵的全面解读,不仅强调工程职业的功利性回报,还要突出工匠精神在工程职业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工程导论课程中,除了介绍工程职业的就业前景外,高校还应着重讲述历史上著名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所展现的工匠精神。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工程职业与工匠精神”主题论坛,邀请行业精英、资深工程师分享他们在工程职业中是如何践行工匠精神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职业价值观,将工匠精神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追求,从而促进工匠精神在新工科教育中的深入传播。

四、结语

新工科教育中的工匠精神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面临数字时代带来的诸多挑战。高校通过应用科学合理的传播策略,如应对数字技术冲击、协调新工科教育发展与工匠精神传播、改善社会文化环境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工匠精神在新工科教育中的传播效果。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还能使工匠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以传承和发展,为工程领域的持续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清.文旅融合语境下工匠题材纪录片的形象建构[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23.

[2]武文超.陶艺题材纪录片的工匠精神与价值建构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23.

[3]岑赤民.以工匠精神做学生“客服”:如何推动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大实习走深走实[J].新闻前哨,2024(05):25-26.

[4]韩颖.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策略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24(11):187-189.

[5]连映丽.浅析在茶文化传承中工匠精神所发挥的作用[J].福建茶叶,2023(10):102-104.

[6]卜心田,林宇帆,蒋晗芊.新媒体语境下工匠精神传播的新思路:以浙江开放大学为例[J].职业教育,2023(11):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