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色文化资源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高校要从价值维度阐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以史为育,以校为渠,构筑高校网络谣言防御堡垒。高校要从逻辑维度分析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二者在培养目标、内在属性和教育内容等方面相贯通。高校要从实践维度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加强队伍建设,提供充足人才保障;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程内容设计;构建协同机制,强化过程考核评价。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育人
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凭借自身网络技术优势,巧妙利用数字信息平台,大肆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企图侵蚀我国青年学生的历史认知根基,挑战并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将红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体系,成为捍卫意识形态安全、强化青年学生信仰根基的重要战略举措。鉴于此,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掘并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这一宝贵的“教科书”资源,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从而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1]。
一、价值维度: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从价值维度来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意义。此举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还显著提升了其育人实效性,也为红色文化资源注入了生命力。
(一)以史为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性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宏大叙事和理论灌输,愈发难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对个性化表达、多元知识汲取的渴求,难以改变新时代大学生反感单一理论框架和权威性话语的现状。在此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验证与深化的重要源泉,其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愈发凸显。一是红色文化资源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高校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生动案例与感人事迹,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理念的传授与内化,并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可触摸、可感知的历史场景,用更加具体、鲜活的方式呈现理论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能力,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实现由外在知识灌输到内在价值认同的深刻转变。二是红色文化资源蕴含丰富的家国情怀内涵,是砥砺强国之志的教科书。在红色文化资源的熏陶下,学生不仅能够深刻领悟革命先辈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还能深刻体会到他们对国家命运、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高校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勇担时代使命,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复兴紧密相连。
(二)以校为渠,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命力
传统的红色文化教育长期被限制在固定的地缘与职缘框架之中,传授方式往往拘泥于宣教式教学或报告式引导,难以充分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而“以校为渠”的理念则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具有突破性的视角。一是以学校为主阵地来传播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增强红色文化资源的稳定性与普及性。高校作为知识传播与人格塑造的重要场所,拥有庞大、稳定的学生群体,这为红色文化资源的普及奠定了基础,显著增强了红色文化资源的稳定性与普及性。此外,高校拥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科技手段,为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高校利用校内平台宣传红色文化,能够改变过去由点到面的传播旧格局,打破非传统教育环境下的诸多限制,有效弥补外部资源平台相对不足的缺陷,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二是以课堂为主渠道来传播红色文化资源,能够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规范化与深度化发展。课堂作为知识的摇篮,其完善、系统的教育体系为红色文化资源的规范化和深度化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此外,高校通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线下实地教学,把红色文化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深刻的学习体验,还拓宽了红色文化资源学习的边界。
(三)二者结合,构筑高校网络谣言防御堡垒
在传播渠道四通八达的网络时代,信息的海量性与无界性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在此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关联,二者的结合成为高校抵御外来文化侵蚀、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坚强盾牌。一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和深刻的理论叙述能够瓦解网络谣言,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现象背后的内在逻辑,二者的结合能够帮助处在“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舆论中区分真伪,辨别良莠,精准地剖析网络谣言,有效抵御谣言的侵害。二是二者的结合推动了网络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正向发展,为增强学生的历史认同与归属感奠定了坚实基础。高校通过举办红色文化资源展览、专题讲座等活动,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平台上深度融合,有利于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帮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领悟红色文化资源的精髓,提升自身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逻辑维度: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
从逻辑维度上看,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思想政治教育也为红色文化资源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二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契合点。
(一)教育目标高度契合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烽火和改革浪潮中铸就的璀璨瑰宝,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鲜明的价值导向,是滋养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宝贵养分,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2]。二者均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培育目标上具有高度的趋同性。一方面,二者都“以人民为中心”,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作为落脚点。红色文化资源中的革命事迹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深刻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人民福祉的紧密联系,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通过理论讲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核心理念紧密相连。具体而言,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无私奉献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相契合[3],二者均鼓励学生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教育目标的高度契合性,不仅体现了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还为二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二)教育内容相互补充
从教育内容来看,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不懈奋斗历程中所展现的崇高精神风貌与辉煌历史成就,可以作为教育理论强有力的史实佐证材料,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崇高精神风貌与辉煌历史成就的价值凝练和精神升华,二者在内容上的相互融合与补充,共同构建了丰富而深刻的高校思想政治文化教育体系。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和把握理论知识背后的深刻内涵,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而生动。通过深入学习红色文化资源,学生能够深刻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辛历程,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必然性,从而“明理”于心,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传播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分析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经验教训,能够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下,红色文化资源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历史记忆范畴,成为增强当代青年文化自信,激励学生“崇德”超越,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驱动力。
(三)教学方法相互促进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开创了教学方法的新篇章,促进了多种教学形式的创新性融合,还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实现了教学相长、双向促进的良性循环。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的引入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促使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运用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等方法深入剖析理论概念,促使学生在历史视角下思考与讨论教学内容,深化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实现了知识传授与历史观培养的双重目标。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不仅促进了跨学科教学的发展,还促进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全面构建和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红色文化资源涵盖历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高校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同时,打破学科壁垒,跨越学科界限,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分析和理解社会现象与历史事件,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
三、实践维度: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从实践维度来看,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资源的整合、传播链的构建等多个方面,需要多方共同参与。
(一)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建设红色校本课程
红色文化资源蕴含丰富的教学素材,是高校宝贵的“教科书”资源,但目前部分高校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同质化严重,导致红色文化资源缺乏自身独特性,因此高校亟须保护和整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专属的红色校本课程。一是高校应系统梳理与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构建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首先,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运用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方式系统梳理和整合本地及周边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同时,其还要广泛搜集相关史料,包括书籍、文献、档案、口述历史等,确保资料的真实性与全面性。其次,高校应对收集到的资料依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维度进行细致划分,突出地域特色与人文差异。最后,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对资料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系统化、数字化的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方便师生快速检索与学习。二是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红色校本课程建设。首先,高校须定期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培训,邀请当地相关专家学者、革命先辈后代举办相关讲座,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其次,高校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开设如“红色文化资源概论”“地方红色历史”等特色选修课程,系统介绍红色文化资源的起源、发展、内涵和价值等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红色文化资源。最后,高校应组建红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搭建课程优化与监督平台,充分发挥多主体的民主化力量,推动红色校本课程的不断发展[4]。
(二)优化育人传播链,增强网络宣传渗透力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1个小时,较2022年12月提升了2.4个小时。高校作为思政内容传播的主阵地,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精心打造线上线下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创新与优化育人传播链。一是要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主题实践教学,探索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VR、AR技术创设线上真实情景,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互动方式,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历史背景、革命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社团深入乡村、社区实地考察当地红色遗址,了解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情况,形成调研问卷并提出相关建议。二是要加强红色文化传承平台建设,构建全方位媒体宣传矩阵。首先,高校可以基于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高用户黏性与广泛传播力,构建一个多平台联动的红色文化资源宣传平台。其次,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群体的兴趣点和学习需求,通过图文解说、H5互动游戏等形式创新宣传内容,建立稳定的内容更新机制,定期发布高质量的红色文化内容。最后,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并根据用户画像和数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调整传播策略和内容,不断提升网络宣传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三)构建协同育人环境,强化一体化评价体系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素材、便捷的传播渠道,还需要良好的协同育人环境和一体化评价体系。一是要积极搭建家、校、社合作的高效沟通协作平台,构建协同育人环境。第一,高校可以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设立红色文化教育板块,通过实时更新与共享红色文化教育数据,帮助家长便捷获取红色文化相关教育资源。同时,高校须鼓励家长分享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共同营造学习红色文化资源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第二,高校应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策划和实施红色文化资源开发项目,拓宽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红色文化资源教育的良好风尚。二是要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一体化的科学评价体系。首先,高校应制订涵盖知识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等多维度的评价标准,使教师能够通过分析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全方位地评价学生在红色文化资源学习方面的成果。其次,高校应建立学生、家长、教师等多方参与的反馈渠道,如通过设置意见箱、进行在线问卷调查、举办座谈会等及时收集各方意见。最后,高校须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实际情况,定期分析协同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崔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4):95-96.
[2]黄宗喜.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逻辑向度及实施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03):1-5.
[3]方水明.“微”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195-200.
[4]赵珑.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7(19):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