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智媒时代革命文化传播的机遇入手,分析智媒时代革命文化传播的困境与挑战发现,智能推荐算法影响革命文化传播广度,“泛娱乐化”影响革命文化传播深度,“碎片化”影响革命文化传播效果。基于此,文章提出“拓展多方传播渠道,全方位推进革命文化传播”“优化网络信息生态,高质量推进革命文化传播”“积极创新传播方式,多样化推进革命文化传播”的智媒时代革命文化传播的提升路径,以期拓展革命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智媒时代;革命文化;传播力
2024年8月2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1]。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创作者和传播者,这无形中推动了革命文化的广泛传播。然而,当前革命文化传播也面临新的挑战,还需要多方合力,不断推动革命文化全方位、高质量、多样化的传播,以促进人们传承革命文化、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
一、智媒时代革命文化传播的机遇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革命文化传播提供了比以往更为广阔的平台,相较传统媒体时代,智媒时代的传播更加高效、便捷,这使得革命文化能够更为广泛地传播。此外,年轻用户愈加倾向于通过手机App获取信息内容,这无形中提高了革命文化的影响力。相较以往单向的革命文化传播模式,智媒时代使得每位用户都能成为信息内容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尤其是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普及,使得人们能够通过各种平台来创作并发布革命文化相关的视频内容,而这些内容也可以借助平台传播给广大民众。这不仅使得革命文化逐渐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中,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用户主动创作革命文化相关视频的兴趣,拉近了革命文化与普通大众的距离。
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用户能够接触到更为全面、更为多元的信息,同时革命文化也能够依托新媒体技术充分调动用户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这无疑为革命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强大助力。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指出,合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2]。这为革命文化的传播指明了新方向,促使全国各地重视革命文物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让革命文物能够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真正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并增强了革命文化传播的感染力。
二、智媒时代革命文化传播的困境与挑战
随着智能推荐算法的蓬勃发展,人们可能会陷入“信息茧房”效应,排斥多样化的信息内容,从而导致接收革命文化信息内容的用户数量在无形中减少。一方面,创作者急于获取流量,聚焦创作娱乐化信息内容,使得革命文化信息内容浮于表面;另一方面,用户仅期望通过手机实现放松目的,对主动获取革命文化知识的意愿较低,加之内容呈现碎片化,使得用户难以深入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这无疑为革命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巨大挑战。
(一)智能推荐算法影响革命文化传播广度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各类信息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化,人们可以通过抖音、微博、微信视频号、B站等各个平台获取信息内容。然而,一方面,网络信息内容较为繁杂,用户想要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较为困难;另一方面,各网络平台为了能够留住用户,会依据用户的兴趣爱好来推送信息内容,以此增强用户的满足感和获得感[3]。长此以往,在平台的智能推荐算法作用下,用户接收到的信息内容均是平台智能推荐算法所筛选的结果,这虽然降低了用户获取有效信息的成本,但用户也会因此接收到相似信息,“久而久之,会发现自己桎梏于如蚕茧一般的茧房之中”[4],即陷入“信息茧房”效应。目前,部分用户已意识到“信息茧房”的负面影响,并试图主动突破限制,然而在智能算法推荐机制的作用下,他们并未能取得显著成效。革命文化的传播同样受到智能推荐算法的影响,当用户未展现出对革命文化的兴趣或未主动搜索相关内容时,各平台便不会向用户推送或减少推送革命文化信息内容,从而导致接收革命文化信息内容的用户数量相应减少,限制了革命文化传播的广度。
(二)“泛娱乐化”影响革命文化传播深度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流量的经济价值使得网络平台以及各创作者更加侧重于“流量”而非“内容”,这导致创作者为了吸引大量用户而在传播过程中增添娱乐性质的内容,以获取巨大的流量。同样,许多用户在创作有关革命文化的信息内容时,也会融入一些搞笑元素,这虽然能在短期内提升播放量,但同时也会削弱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剧,众多用户使用手机主要是为了在碎片化时间里进行消遣娱乐,因此他们对娱乐化视频内容的需求极为强烈[5]。而革命文化蕴含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需要人们静下心来去深入体会,这使得用户不愿意观看革命文化相关信息内容。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当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的时候,文化精神会逐渐变得枯萎[6]。因此,传播者应强化革命文化深度,创新表达方式,吸引用户关注与理解。
(三)“碎片化”影响革命文化传播效果
万物皆媒的智媒时代虽然给革命文化传播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在智媒时代,每位用户都具备生产和创作信息内容的能力,这导致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而这种信息过载的现象极大地制约了革命文化的有效传播。鉴于此,为了迎合广大用户,革命文化相关信息内容也呈现碎片化倾向,这导致两方面问题:一是用户难以获取革命文化完整连续的信息;二是用户难以在海量信息中识别出革命文化相关内容。例如,在抖音平台上,革命文化视频时长多在十几秒至几分钟之间,难以全面复现历史事件或细致解读革命文物,通常仅展现部分内容片段,导致革命文化信息内容的碎片化,使得用户难以有效吸收其核心精髓。同时,由于人人皆可创作,用户能够根据需求对革命文化信息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并发布。在此过程中,用户会融入个人主观认知,但由于信息素养存在差异,容易引发认知偏差,致使用户难以深刻理解革命文化的深层内涵及意义,进而影响了革命文化的有效
传播。
三、智媒时代革命文化传播力的提升路径
(一)拓展多方传播渠道,全方位推进革命文化传播
第一,多方媒体融合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7]相关主体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融合,有效整合有关革命文化内容的素材资料,打造革命文化平台传播矩阵,不仅能拓展用户群体范围,而且也能够提升革命文化传播的深度。各平台需要整合革命文化相关的文字、视频素材,合并转发有关革命文化的相关信息内容,进而增强各平台间的协同作用。这使得用户可以通过App、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方平台接收革命文化的信息内容,有助于将分散的革命文化信息内容加以整合,通过众多媒体的传播合力,促进革命文化的传播。“网络空间的传播,依靠单打独斗势单力薄,媒体联动才能形成传播合力,在借力传播的基础上,形成聚力效应”[8]。第二,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相关主体要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交互,一方面,相关主体在线上要加强革命文化特色网络平台的建设,拓展革命文化网络平台信息传播渠道,进而占据革命文化线上宣传阵地。例如,相关主体可建设专门的革命文化特色网站;在移动终端开设专门的有关革命文化的栏目;甚至可以推出传播革命文化的App等,以增强用户的互动,借助网络平台拓展革命文化的传播广度。另一方面,相关主体在线下也应积极宣发,结合地区的革命资源以及用户的特点,在商场、公园、交通要道等人流密集处以电子屏传播革命文化信息内容,营造浓厚的革命文化传播氛围,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从而构建起立体化的传播格局。
(二)优化网络信息生态,高质量推进革命文化传播
第一,健全算法机制。为拓展革命文化的传播广度,相关主体需要不断优化算法推荐机制,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一方面,相关主体要实行无差别推送机制,无论用户是否表现对革命文化的需求和爱好,都应在后台将革命文化相关信息内容推送给每位用户,以此扩大革命文化的传播覆盖面,让所有用户都能够接收革命文化相关信息内容,同时也方便挖掘用户更深层次的信息内容需求并进行精准化推送[9]。另一方面,相关主体要实行强化机制,当用户展现对相关革命文化的兴趣时,或者当系统检测到用户对所接收的革命文化信息内容停留时间较长时,可以加大对革命文化信息内容的推送频率,以扩宽用户的选择面。第二,加强监管。政府部门要加强网络环境治理,对一味迎合用户、抹黑历史人物、歪曲历史事件等行为要严加惩处。首先,对创作和传播革命文化优质内容的用户,政府部门和网络平台应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激发用户的创作热情,进而生产出更加高质量的革命文化信息内容。其次,政府和网络平台要掌控革命文化传播内容的风向,一旦监测到不良信息内容,必须严格处理,以促进良性传播。最后,根据革命文化传播的现状,政府部门需要更新现行法律法规,并出台新规定来规范各网络平台,构建完备网络治理体系,营造健康网络氛围[10]。
(三)积极创新传播方式,多样化推进革命文化传播
第一,创新革命文化传播方式,激发用户对革命文化的兴趣。其一,相关主体要坚持“用户本位”的原则,通过构建各网络平台的用户画像,分析广大用户的需求和喜好特点,创作用户喜爱的革命文化内容。其二,相关主体要深入挖掘革命文化内容,保证真实性,不能为了流量、热搜,而肆意地发布虚假的信息内容。第二,相关主体要充分运用虚拟现实交互技术。我国革命文化内涵丰富,革命遗址分散全国各地,且革命故事时间跨度较大,为全面重现昔日的革命场景与故事,相关主体可运用VR、AR技术打造虚拟环境,以使用户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第三,动员群众参与革命文化的传播。在智媒时代,每个人均有能力参与到传播活动中,不仅能进行创作,还能借助一键分享功能邀请他人共同参与传播过程。因此,群众是最为广泛的传播力量,也是传播革命文化的中坚力量。为激发群众主动传播革命文化,相关主体可策划革命文化主题的特色活动,如组织革命文化之旅、举办革命文化短视频创作大赛等,这不仅能够调动广大群众创作和传播革命文化的积极性,同时也提升了广大群众对革命文物的认识。
四、结语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战争年代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在智媒时代,相关主体借助新媒体技术不断强化革命文化的传播效能,深化其内涵理解,促使用户从革命文化中获取精神滋养,能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激励他们自觉传承革命文化。
[参考文献]
[1]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
[2024-09-30] .https://www.cnnic.cn/NMediaFile/2024/
0911/MAIN1726017626560 HICKVFSM6.pdf.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EB/OL].(2021-11-08)[2024-09-30].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1/08/content_5649764.htm.
[3]王妍.警惕网络“信息茧房”效应[J].人民论坛,2020(11):126-127.
[4]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M].毕竞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5]罗新汭,李坤泽,张鸿浩.移动短视频泛娱乐化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路径研究[J].今传媒,2024(03):152-156.
[6]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8]殷敬淇,张晓辉.河北红色文化微传播的实践进路与效果提升[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23(02):30-34.
[9]李曾智.短视频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力提升路径探析[J].传播与版权,2024(14):64-67.
[10]张明磊,温小勇.融媒体时代短视频助推红色文化传播的优势和路径[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3):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