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机遇、隐忧与应对

2024-12-09 00:00:00邓情文
传播与版权 2024年22期

[摘要]文章从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机遇着手,发现“数字画像”能够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与精准化,“具身沉浸”能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穿透力与感染力,“算法匹配”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活化性与适配性。同时,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也面临“人机交互”引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失衡,“技术过载”遮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真价值等挑战。基于此,文章提出“以技术向善为目标,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嵌入”“以素养培育为基础,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联动”“以价值理性为旨归,正确处理器与道的关系”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数字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赋能;创新发展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并深入应用,正引领社会各领域步入数字化时代。在努力建设数字中国的时代潮流中,教育的数字化应是题中之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子系统,面临日渐紧迫的数字化建设问题。习近平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了“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战略部署[1],为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数字时代的到来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提质增效带来了机遇,但也带来了风险隐患。如何解忧纾困,形成人技共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技术赋能: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机遇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推动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发生重大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技术的内嵌融合已然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数字技术蕴含的数字画像、具身沉浸、算法匹配等功能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与精准化发展,以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活化性与适配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提质增效带来了重要的实践机遇。

(一)“数字画像”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与精准化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凭借其交互性强、智能化高和普及面广等特性,深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认知流程以及社交互动,进而加剧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用教育方式难以精准贴合学生的个性特征与个体需求。而数字技术的智能算法可以将学生的日常行为数字化,帮助教师构建学生的数字画像,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与精准化。

首先,数字画像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的个性特征与个体需求。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只能通过观察来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这种方式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而数字技术具有大数据分析等功能,能够收集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表现、兴趣爱好等数据,从而构建较为全面、可解读的数字画像,帮助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每位学生的成长状态和个性需求,为个性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其次,数字画像能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精准滴灌”。基于对学生个性特征和个体需求的精准把握,数字画像能够助力教师构建精准供给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而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水漫灌”模式转变为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准滴灌”模式。最后,数字画像可以实时追踪和反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通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实时记录,以及开展数据的横向对比,数字画像可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育人效果进行量化评估。这既缩短了教育评价的反馈周期,又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和优化教育方案,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具身沉浸”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穿透力与感染力

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这意味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不应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通过自我感知和自我实践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并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然而,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限的教育环境和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很难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数字技术的引入能够推动情景沉浸

式、虚拟仿真式等新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诞生,通过虚拟现实建模打造沉浸式体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弥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学生“参与不足”的短板。

其一,具身沉浸能够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场域和方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穿透力。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连通的全方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延伸至更广阔的领域和场景中。依托具身沉浸技术,教师能够以现实世界中发生的典型事件为摹本建构虚拟体验空间,并引导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使学生具身沉浸式学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内容,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穿透力。其二,具身沉浸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具身沉浸等数字技术通过构建新型的交互空间,使得学生不再受限于教室内的“小课堂”,而是进入数字构建的“大课堂”中。教师通过具身沉浸等数字技术能够让学生在数字空间中以第一人称视角沉浸式感受道德行为带来的积极后果和不良行为导致的负面影响,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和践行,这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同时深化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三)“算法匹配”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活化性与适配性

算法匹配主要通过采集和读取海量信息数据和学生信息来建构学生的数字模型,再依托计算机算法实现学生与内容的精准匹配。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受限于教材的既定知识框架和教师的个人知识储备,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的精神需求,也难以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更生动的学习体验。而“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反映人的意识的大数据资源进行抓取、筛洗、建模、分析”[2],通过资源聚集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资源空间,同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供给与呈现方式更加生动,并依据学生的学习数据精准匹配符合学生需求的个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一,算法匹配能够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活化性。例如,元宇宙技术能够利用虚拟体验平台,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与生动故事情节展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其吸引力和亲和力。其二,算法匹配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适配性。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行为数据等,算法匹配可以探析和解决学生的学习偏好、兴趣点以及潜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基于这些数据,算法匹配可以找到与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相匹配的内容,实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准推送。

二、数字失序: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数字技术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重大实践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具体来说,数字技术在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交流时空界限的同时也会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师生的真实情感交流;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平台和载体等有利条件的同时也会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交锋,遮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立德树人的本真价值。因此,教师在利用数字技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要规避其中的现实风险和隐患。

(一)“人机交互”引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失衡

数字技术既能作为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交流时空壁垒的有效手段,也可能成为阻隔师生情感交流的鸿沟。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靠主客体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置换等精神实践,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而,在数字技术塑造的人机交互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只是相聚形成了没有生命温度的数字群,“彼此独立的个体身份极易造成学生之间的关系淡漠、情感薄弱”[3]。一方面,人机交互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主体性。数字技术带来的极大便捷性容易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过度依赖数字技术,产生惰性心理。对学生而言,数字技术的精准“投喂”使得其极易陷入技术成瘾的陷阱,从而丧失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教师而言,学生可以借助数字技术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这使得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被削弱,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趋于失衡。另一方面,人机交互可能会侵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真实互动空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作为感性的动物,人有情感的需求,需要通过情感联系他人及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与修养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必须经由深入的情感交流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而,人机交互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缺乏面对面的真实情感对话,无法感受彼此的情绪起伏和情感波澜,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人的情感传递,进而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效果。

(二)“技术过载”遮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真价值

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依然未变,即按照社会的需求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修养。因此,在利用数字技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进程中,教师应坚守“育人为主,技术为辅”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往往容易过度依赖数字技术,这种倾向不仅掩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本质价值,还引发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冲突。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对数字技术的过度依赖容易导致技术“喧宾夺主”。数字技术本应是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工具,但是人们在充分享受数字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技术红利的同时,容易产生对数字技术的依赖心理,将数字技术看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从而忽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标,形成技术“在场”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席”的困局。在这种情况下,数字技术容易喧宾夺主,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而非辅助工具。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工具理性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价值理性。教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滋养和道德引导,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彰显人性关怀的价值理性。而数字技术所固有的“效率优先”的工具理性过度关注结果性数据,强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导向,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掩盖了其育人核心价值。

三、解忧纾困: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风险应对策略

数字技术在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同时面临一定的挑战。要想解忧纾困、化危为机,高校既要抓住技术赋能的实践机遇,又要防范数字殖民的发生;既要利用人机交互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潜能,又不能忽视人与人的交往实践;既要回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价值,又要发挥好数字技术辅助功能。

(一)以技术向善为目标,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嵌入

“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离不开数字空间的生态治理和大学生的自律行为”[4]。数字技术就像一匹奔腾的野马,高校唯有妥善驾驭,即将主流意识形态深植于数字技术的算法逻辑中,确保数字技术所承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制订一套切实有效的数字技术监管规则,才能引导数字技术遵循伦理道德规范,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其一,高校需要将主流意识形态嵌入数字技术的算法基础,推动数字技术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融合。高校要根据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构建算法框架,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政策文件、理论基础等资源并加以分析,接着再通过特定的逻辑嵌入到算法中,确保数字技术所承载信息的正向性,同时可以设置基于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过滤机制,确保算法生成和数据推送的内容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其二,高校要建立将数字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体系和法律框架,规范数字技术的应用范围。例如,高校需要清晰界定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产品的开发应用规范及介入范围,明确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参与的领域和环节,以此来有效防范潜在的数字殖民风险及意识形态渗透,确保数字技术能够更有效地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使命。

(二)以素养培育为基础,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联动

在数字化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人人交往、人机交互变得更加复杂多元,这在打破主客体交流时空界限、赋予二者更多的学习自主权的同时,也带来消解师生主体性、引发师生关系失衡等挑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数字素养已经成为数字技术正向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素。在具体实践中,其一,要提升教师的数字胜任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因此高校要强化教师运用数字技术的思想自觉,使其充分了解数字技术的运行机制,以避免数字技术僭越导致的权威消解。同时,高校还要通过开展技能培训、研讨交流等方式来提升教师驾驭数字技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克服教师面对数字技术强大功能产生的“本领恐慌”心理。此外,高校还要提高教师的数字责任意识,使其明确数字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伦理限度和法律规范,养成正确的数字责任观。其二,要提升学生的数字甄别能力。数字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催生了泛在学习、人机协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数字素养,尤其是甄别大数据中负面信息的能力。因此,高校要加强学生的数字素养教育,通过开展专门的数字素养培训课程,引入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信息筛选技巧,以增强他们在海量数据中辨别真伪、区分优劣的能力。

(三)以价值理性为旨归,正确处理器与道的关系

在数字技术加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变得更加精准、智能,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然而,其中也存在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导致的重技轻道、本末倒置等问题。究其原因,数字技术的工具理性冲淡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因此,教师必须要以价值理性为旨归,正确处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道”与技术之“器”的关系。其一,教师要坚持以价值塑造为核心的理念定位,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驾驭数字技术的工具理性。教师以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是要借助数字技术的数字画像、具身沉浸、算法匹配等技术优势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重塑与智能化发展,并非替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核心是育人,因此教师在运用数字技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明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价值理性,明确数字技术只是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在技术理性与人文情怀之间找到平衡点”[5],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之“道”来驾驭智能技术之“器”。其二,教师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为规约,推动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既符合目的性又遵循规律性的实践活动,它基于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规律,旨在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个人的品质和政治素养,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因此,高校运用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就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在规避数字技术遮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真价值的风险的同时,运用数字技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有效互动,推动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进而驱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崔建西,白显良.智能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2021(10):83-88.

[3]王森.数字化教育人文意蕴的缺失与回归[J].教学与管理,2016(28):1-4.

[4]许烨.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困境和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23(04):156-163.

[5]谈传生,赵泽铭.智能思政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及应对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4(03):16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