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价值意蕴、阻滞困境与创新路径

2024-12-09 00:00:00黄德桥
传播与版权 2024年22期

[摘要]在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广泛普及下,老年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文章从优化数字产品、提高数字意识、促进数字反哺、保障数字权益视角,分析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价值意蕴,从而厘清老年人面临的数字认知障碍、设计障碍、操作障碍、场景障碍、权益障碍等数字鸿沟的阻滞困境,并提出要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有关主体必须推进适老化数字产品下沉、技能下沉、防诈下沉、场景下沉、服务下沉,让老年人积极融入数字时代,共享数字红利,乐享数字生活。

[关键词]老年人;数字产品;数字鸿沟;数字生活;适老化

当前,人口老龄化与社会数字化相互交织。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应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日趋紧密,线上与线下的边界被逐渐打破并融合。然而,数字化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备受数字化困扰,存在数字接入沟、使用沟、供给沟、能力沟、结果沟等数字鸿沟。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推动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保障数字权益、享有数字生活,让老年人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而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数字化同频共振,是有关主体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价值意蕴

在数字时代,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形态,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力量。随着互联网及数字技术的普及,从生活缴费、看病就医到交通出行、用餐娱乐,智能化操作成为绝大多数生活场景的“标配”[1]。然而,当前如何平衡老年人与数字化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从而释放数字发展新动能,关键在于有关主体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关注老年人的数字需求和数字权益,提供适老化数字产品,构建适老化数字环境,以更人性化、精细化的方式助力老年人从“数字难民”向“数字公民”转变,使老年人适应、融入、平等地共享数字红利和乐享数字生活。

(一)优化数字产品,助力老年人无障碍享有数字服务

当前,有关主体着力加强和优化适老化数字产品高水平供给,助推老年人适应与融入数字时代。“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使用手机的老年人约为2.74亿人,其中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老年人约为1.34亿人。这意味着,全国或有近1.4亿老年人使用功能机或使用智能机但不上网。”[2]在这1.4亿老年人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具有通过智能手机融入更多数字场景的需求。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数字产品及其应用场景,如数智社区、数智医疗、数智交通、线上购物、直播电商、线上政务等,在满足年轻人需求的同时,逐渐兼顾老年人通用性需求和完善适老化改造,有助于进一步优化适应老年人需求的数字产品,扩大数字服务覆盖面。此外,作为技术伦理和技术平等诉求的积极回应,数字产品还在软件、硬件、网站、App应用等方面降低对老年人数字应用能力的技术门槛,在一定程度上纾解老年人作为“数字难民”的困境。

(二)提高数字意识,促进老年人融入数字经济圈

要跨越数字鸿沟,老年人必须提高数字意识。数字意识指老年人对数智设备、数字信息、数字样态等形成认知与本能反应。具体来讲,其包括老年人用什么样的心态看待数字时代、如何辨识数字产品及其使用价值、如何理解数字社会的经济价值并从容面对因数字产品应用与操作困境而产生的技巧沟和无法在网络世界中表达自我的参与沟等,形成敢于跨越数字鸿沟的数字意识、习惯与态度等。数字意识也是老年人提高数字素养的基础,既有助于从主观上解决老年人如何看待数字经济和数字生活的问题,帮助老年人将数字技术视为价值中立的工具,激发老年人主动融入数字生活和数字经济,又有助于从客观上加强对老年人的数字素养教育,也就是有关主体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引导老年人主动接触数字产品和了解其使用方法,提高老年人参与数字经济的信心。

(三)促进数字反哺,推动老年人扩容数字学习圈

推动老年人扩容数字学习圈是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关键。当前,部分老年人受限于自身身体机能下降,数字技术快速更迭等多种因素,形成对新技术搞不懂、学不好的畏难心理,不利于提高自身的数字应用能力。随着互联网及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度普及,有关主体采用多种帮扶手段,帮助老年人提高基本的网络操作等数字技能,克服在消费、就医、出行等数字应用方面的困难,引导老年人有效规避“信息茧房”等不良影响,降低叠加网络诈骗等风险,助力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其中,数字反哺成为破解诸多问题的重要途径。要促进数字反哺,政府部门、社区、培训机构、志愿者等有关主体必须充分调动自身的参与主动性、积极性,形成优势互补,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数字反哺协同发展体系,以实现数字反哺效果最大化。

(四)保障数字权益,助推老年人乐享数字生活

保障老年人数字权益是数字平等实现的应有之义。在数字时代,数字消费呈现消费线上化、升级化、随机化、即时化、个性化等特点。针对数字消费的新特点,老年人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学习,应用新技术创作新内容,从多维度持续丰富自身的数字生活,才能成为数字时代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当前,在数字消费市场中,部分行业存在算法欺瞒、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对称、数据隐瞒、诱导式消费、欺诈交易等问题,这不利于老年人数字权益的保障。对此,有关主体要加强数字市场规范,打击数字消费中的违法行为,强化数据治理能力,在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中嵌入老年人视角,并加快普及适老化数字技术和数字产品,切实保护老年人在数字时代的数字权益,从而进一步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为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提供多元选择和保障方案。

二、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阻滞困境

如何社会性填平数字鸿沟仍是供需两端面临的严峻挑战。在数字时代,部分老年人面临难以跨越的数字鸿沟。当老龄化遇见数字化,如何让规模巨大的老年人共享智能社会发展红利,是当前社会民生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3]。

(一)认知障碍:缺乏适老化数字认知

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信息时代存在数字化迭代现象。随着以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标志的技术的迅猛发展,从人与人的交互到人机交互,社交媒介不断更迭,交往场景空前丰富,互联网、数字技术、数智设备也日益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对老年人而言,数字技术及其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犹如无形的数字鸿沟,将他们与现代数字社会相隔离。特别是老年人基于认知、情感、工具等介质,更习惯和偏向于传统的线下生活方式、生活场景及工具的使用,这不利于其应用数字技术,融入数字应用场景。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度发展,信息富裕者和信息匮乏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现象,这也进一步加剧老年人对数字化进程的认知落差,形成更为深邃的数字鸿沟。具体表现在: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数字通信、社交、购物、娱乐、学习等无处不在,数字技术渗透社会各个领域并产生巨大影响,老年人则因传统生活习惯、年龄等诸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数字认知偏差,缺乏数字思维,数字素养不足等,处于不理想的数字生存状态。另一方面,智能家居生态系统、自动驾驶技术、医疗AI的临床深度渗透与精准诊疗、金融服务的全链路智能化、数字人、AI伦理界定等不断拓宽数字生活的边界,强势植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必然会引发频繁的数字技术迭代升级,提高数字技术及其应用门槛。基于此,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被“孤立”于数字生活之外,难以跨越数字鸿沟。

(二)设计障碍:缺失适老化数字设计

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及其产品在技术和制度层面上门槛较高,有关主体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适老化数字产品及其应用的设计与投入,这不利于老年人共享数字红利,融入数字生活。具体来说,在技术层面上,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在设计时尚未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适老化应用供给不足。究其原因,数字研发、数字设计和数字服务主要以中青年群体为考虑视角,其适老化数字设计可见性较低,这不利于老年人增强对数字技术及其产品的使用意向,还提高了老年人数字适应度、接受度的门槛,使老年人难以平等地享有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服务。在制度层面上,有关主体尚未建立健全数字技术及其产品的适老化评估制度等,未能增强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对老年人的友好性,不利于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例如:行业协会尚未在统一名称、入口、界面、交互逻辑、应用功能、安全预警及干预功能等方面形成统一的数字技术及其产品的适老化应用标准,不利于为全行业适老化数字技术及其产品提供规范化指引;主流厂商在适老化数字技术及其产品上存在执行与配合力度不足的问题。在个人层面上,老年人则囿于传统的生产劳动或生活方式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数字技术及其产品应用的困难,形成数字产品沟。

(三)操作障碍:缺略适老化数字操作技能

数字操作技能不足仍然是制约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当前,技术工具的变迁,深刻改变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方式。需要明确的是,人通过对工具的使用,形成对工具的理解和反应模式,即通过力的传递来实现的一个物理过程,并形成一套基于力的作用与反作用的行为判断模式。具体到老年人,其囿于传统的社会生活经验,习惯于使用传统工具。这种实体工具使用的经验和习惯与老年人的生命经验紧密结合且密不可分,是老年人基于大脑与身体默契配合来实现自身对世界的充分认知、探索和体验。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及其产品的快速发展与深度应用对老年人的传统经验形成冲击和挑战。具体来说,数字技术及其产品依托数智设备,通过App等介质,利用触屏手势等,实现信息存储、传递等技术触达与功能应用,这对老年人来说是颠覆性的技术应用与工具使用改变。老年人在数字技术及其产品应用中表现的适应性困难,在某种意义上是他们的生命经验与技术工具变革之间的博弈,也就是老年人不得不面对完成数字化适应与改造的困局。一方面,有关主体对数字产品进行适老化改造不彻底,使老年人容易因数字技术及其产品而陷入数字应用困境,滋生心理焦虑或生存恐慌,甚至引发功能性障碍等风险。另一方面,有关主体帮助老年人通过重复性的技术应用训练来重新建构使用逻辑,面临合力和成本平衡的问题。

(四)场景障碍:缺少适老化数字场景应用

数字生活服务新场景的产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延伸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当前,数字技术及其产品打破时空阻隔,线上购物、网约车、远程医疗、健康数据监控等数字生活服务新场景不断涌现,有助于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享有数字技术的便捷性,获得更多的服务选择性和更优的服务体验感。据调查,老年人智能手机拥有率达76.6%,其中有34.9%的老年人能够较为独立且熟练地应用智能手机各项功能,智能手机拥有率和使用率实现双提升[4]。随着互联网及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生活缴费、医疗卫生、餐饮娱乐、交通出行等领域的数字场景应用逐渐普及化,老年人面临数字技术赋能的数字化、多元化生活场景,亟须跨越数字鸿沟。据调查,24.1%的老年人能够使用智能手机看新闻、看电视、娱乐,25.6%的老年人能够使用微信、QQ开展人际交流和交往活动,9.4%的老年人能够使用水、电、燃气、手机话费等网上缴费功能,14.6%的老年人能够使用微信、支付宝和网银进行电子支付[4]。可见,数字消费是老年人最主要的数字场景应用之一。然而,部分数字技术及其产品尚未面向老年人提供地方性语言语音版、关怀版等数字场景应用模式,或相关模式切换的入口和名字不同,这不利于老年人便捷化地使用数字场景应用,呈现适老化水平不足的情况,严重制约老年人对数字技术及其产品应用的学习和适应。例如,在数字生活服务新场景中,关于综合医疗、健康、养老、居住、智慧助餐等多维度的数字场景应用尚未实现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主的跨地域、跨时空、跨体系的数据共享,不利于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养老、情感陪伴、精神文娱和创造生活便利的数字服务。

(五)权益障碍:缺轶适老化数字权益服务

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数字时代老年人的数字权益保障存在不足。在数字时代,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呈现数字权利缺失、数字共享能力不足、数字资源匮乏等特征[5]。可见,数字鸿沟已严重影响老年人正常享有数字福利和数字权益,也阻碍银发经济的发展[6]。随着数字社会的发展,老年人数字权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老年人数字权益指老年人在各种传统线下活动以数智化、信息化呈现后,能够平等获取和享有的数字化权利保障。从数字消费权益来看,数字生活是平等的,保障老年人的数字生活权利是政府、企业、家庭等有关主体的共同责任。然而,近年来,涉及老年人的网络诈骗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老年人在数字生活中因信息不平等、防范意识不足、数字产品操作不熟练等而成为数字诈骗的受害者。有学者认为,相关法律法规对老年人适应当今的数字社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6]。同时,有关部门针对侵犯老年人数字权益行为的源头治理和全流程监管也在一定程度上未实现全面覆盖,亟须采取常态性开展网络巡查、专项行动等方式,加大对相关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三、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创新路径

在数字时代,有关主体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助力老年人共享信息化发展的成果,成为新时代发展的必答题。如何平衡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社会老龄化加剧之间的矛盾,使老年人享有数字红利,有关主体要通过适老化数字产品下沉、技能下沉、防诈下沉、场景下沉、服务下沉,开展顶层设计,探究创新路径,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以适应数字化和社会老龄化的发展。

(一)产品下沉:夯实老年人对数字技术的认知能力

提高老年人对数字技术及其产品的认知是弥合数字鸿沟的第一要素。首先,有关主体要帮助老年人提高数字意识。具体来说,政府、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等有关主体要组织大规模数字技术及其产品下基层,展示与推广数字技术及其产品的适老化优秀成果,吸引更多的老年人接触和认识数字技术及其产品,让老年人沉浸式体验适老化数字产品与服务,提高老年人对数字技术及其产品的接受度和亲近度,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生活。其次,有关主体要依托数字技术及其产品倒逼老年人去认识、学习和深度接触数字技术及其产品应用,提高自身的数字素养和媒介素养。当老年人突破自我认知困境,在交通出行、移动支付、商业消费、就医、社交、娱乐、服务等方面获得数字技术及其产品应用的便利时,老年人会强化自我感知和获得感,逐渐对数字技术及其产品产生兴趣并融入数字生活。最后,有关主体要在顶层设计上发挥对数字的主导与引领作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数字技术接入的可及性,在适老化应用上实现数字产品服务的适配性[7]。当数字技术及其产品分层满足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的需求时,老年人会在接入端的物理条件上具备跨越数字鸿沟的现实基础。

(二)技能下沉:提升老年人对数字产品的操作能力

在数字时代,数字产品的操作能力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必备能力,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支撑。具体到老年人,数字产品的操作能力主要指老年人掌握数字技术和运用数据信息的能力,聚焦实操性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包括使用数字工具和数字技术获取、使用、生产、加工、分享数据信息等能力。因此,在加大数字助老惠老的宣传力度方面,工信部、企业、终身教育学校等有关主体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及官方App的渠道作用,制作简短易懂、清晰明了、趣味性强的数字技术及其产品应用操作视频、公益微短片,采用线上免费开放数字资源平台或直播渠道等方式,帮助老年人提高数字技能培训资源的可获取性。此外,有关主体还要引入“数字人”等新兴技术,帮助老年人以及特殊群体实现不用动手操作手机即可进行声音交流和互动,完成相关指令。也就是说,有关主体要通过构建信息通畅、体验舒适的无障碍环境,让老年人享有看得清、听得见、好理解、易操作的数字技术及其产品使用体验,帮助老年人共享科技发展成果。

(三)防诈下沉:提高老年人对数字陷阱的防范能力

在数字时代,老年人在享有数字技术及其产品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亟须加强对数字消费环境的甄别,有效规避网络诈骗等风险。具体来说,一是有关主体尤其是以子女为代表的家庭要对老年人进行帮扶。以子女为代表的家庭要细致且有耐心地与老年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增强老年人对数字技术及其产品的知识,包括安全上网、安全操作等,增强老年人的防诈意识,使老年人更加安全地融入数字生活、数字社会。二是有关主体要规范企业等面向老年人的营销宣传行为。尤其是有关主体要严禁虚假宣传、设置引诱式、捆绑式消费(或扣费)模式,杜绝恶意诱导老年人消费。三是有关主体要坚持关口前移,强化技术监测和监督检查。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广泛开展老年人识骗防骗宣传教育活动,依法严厉打击以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宣称“以房养老”、代办“养老保险”、开展“养老帮扶”等名目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各类诈骗犯罪[8]。这就对网监等职能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有关主体要持续优化网络空间软环境,建立健全平台企业、应用程序等个人数据收集的规则体系,尽快明确数据分级分类保护的具体内容、标准,做好隐私、信息、数据区分和保护[9],并及时通报和处置违法违规获取老年人信息等行为,提升对涉诈号码、互联网资源等快速处置能力,积极组织开展反诈宣传活动,助力老年人提升对数字陷阱的防范能力。

(四)场景下沉:提升老年人对数字场景的应用能力

当前,有关主体利用数字技术为老年人创设应用场景是弥合数字鸿沟的有效手段,有助于让更多的数字场景应用触达老年人,从而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也就是说,在数字时代,生活在传统单一物理空间的老年人亟须有关主体帮助其适应多种数智化生活场景,聚焦新闻资讯、社交通信、生活购物、医疗健康、金融服务、学习教育、交通出行等领域,组织相关企事业单位等开展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10]。尤其是针对老年人衣食住行医等不同的场景需求,有关主体要鼓励和引导企业等开发更多更加人性化、品质化、无障碍化、实用化的老年人数字场景应用,从而丰富他们的数字生活,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此外,企业等有关主体还要利用已有数字技术,巩固并扩展老年人在数字领域的活动场景,将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尖端技术嵌入老年人数字生活全场景、全过程,促进前沿虚拟现实空间技术在老年人交通出行、文化娱乐、购物、就医、康养、订餐等数字消费场景的应用,发挥社会组织和终身教育学校等的场景科普作用,并不断健全机制,持续提升老年人适应数字新场景的能力。

(五)服务下沉:提高老年人对数字服务的感知力

有关主体要持续开展以数字适老为主题的服务活动,切实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享受智能化的美好生活。具体来说,有关主体要降低数字技术门槛,实施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与行动,采用适应更多全场景、全链条的硬核举措。例如:有关主体可以助力打造老年人友好型数字社会,在智能终端及App等应用端嵌入老年人视角,开展特色数字帮扶服务并优化老年人体验,为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提供多元选择和替代方案;有关主体可以通过发展智慧养老和数字包容,消弭针对老年人等边缘弱势群体的数字偏见与社会排斥,帮助老年人在被尊重与接纳中重建自我,重塑融入信息社会的自尊心和自信心[11]。

第一,优化数字反哺渠道。在数字时代,有关主体要加强宣传培训,耐心引导,提升老年人的数字素养。具体来说,有关主体要通过老年大学、养老院、社区、家庭等渠道,开展老年人数字化、智能化宣传培训活动,为老年人学习新技术、使用新产品提供渠道,以耐心包容的心态鼓励老年人学习数字技能,切实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第二,优化“面对面”传帮带效果。有关主体尤其是社区要开展试点,建立“数字伙伴·微站点”服务阵地,面对面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一是有关主体要以老年人对信息素养、数字技能和金融知识等方面的需求为导向,按照智能手机、数字出行、数字健康、数字防诈、数字消费五个方向汇聚助老线下培训课程,多批次、多地点开展“银龄数字课堂”等数字技术应用教学活动。二是有关主体要制作图文并茂的活页手册、AI视频、微视频等宣传资料。三是有关主体要开展适老化技术研讨与交流,宣传推广数字技术适老化优秀成果和展示数字技术适老化公共服务普及性与普惠性,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助力老年人提升数字素养,跨越数字鸿沟,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政,刘温馨.数字技术适老化水平稳步提升:助力老年群体 共享“数字红利”(大数据观察)[N].人民日报,2024-01-03(07).

[2]蒲晓磊.国家层面养老服务立法势在必行[EB/OL].(2021-03-24)[2024-09-20].http://www.mzyfz.com/cms/rendalifa/lifagongzuo/lifadongtai/html/1151/2021-03-24/content-1470699.html.

[3]邱玥,张馨月.变“数字鸿沟”为“数字红利”:构建老年友好型数字社会步伐不断加快[N].光明日报,2023-08-09(05).

[4]李芳,李朝晖.让“数字红利”惠及更多老年人[N].光明日报,2024-04-04(05).

[5]袁佳音,刘建利.论老年人数字享益权实现的国家义务[J].中州学刊,2024(04):84-92.

[6]吴妍纯,沈一航.银发经济背景下老年人数字权益的现实困境及解决对策[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3(10):138-140.

[7]项松林,杨彪.从数字鸿沟到数字包容:老年人参与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推进路径[J].图书馆,2024(05):21-27.

[8]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EB/OL].(2024-01-11)[2024-09-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1/content_6926088.htm.

[9]张晓晶,曲永义,林桂军,等.中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23(04):9-43.

[10]武晓莉.工信部组织开展2024年“数字适老中国行”活动[N].中国消费者报,2024-05-20(03).

[11]李静.共享发展红利:老年人信息贫困的现实认知与精准治理[J].江苏社会科学,2024(02):11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