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铜仁学院图书馆为例,就“双一流”背景下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现实意义、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从理清学科服务的思路与建设目标,加强学科馆员能力与队伍建设,强化一流学科资源建设与空间多样化重构以及构建智慧化一流学科服务平台等方面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进行了探索,以期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并助力学科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双一流;学科服务
201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对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1]。“十四五”时期,为着力解决“双一流”建设中仍存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够精准、资源配置亟待优化等问题,2022年1月,《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2],进一步为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3]。
地方应用型高校指由地方管辖且办学定位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们是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大战略部署而设立的,被视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核心部分和战略要点。早在2017年3月12日,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记者会上指出,一些地方高校“建不了一流大学,可以建一流学科”[4]。由此可见,“双一流”的提出不仅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流学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还为这些高校的图书馆开展一流学科服务带来了新的
挑战。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意义
(一)时代必然性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步入了“双一流”建设的新时期,它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做出的重大决策,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特别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必须朝“双一流”方向发展,采取长远规划的发展模式。地方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必须配合高校“双一流”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从政策、机制、决策上积极参与高校事业的发展,同时从知识、智力、资源上为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提供服务,以及为各学科尤其是一流重点学科的科研教学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以展现新时期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价值。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应积极采用现代技术,为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5]。可见,开展一流学科服务对地方应用型高校来说,是服务转型、价值提升、适应未来发展与生存的时代必然选择,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创新教育职能的时代必然
需求。
(二)理论现实性
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基于自身特色资源、办学基础、办学定位、学科背景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需要,为实现建设成为省内同类领先、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应用型大学的目标,正积极探索建设适合本校学科发展的区域一流学科、重点学科为引领的多学科专业一体化协调发展体系。同时,地方应用型高校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实践服务与经验积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术资源、空间资源和服务体系,承担着学校教学、科研学术资源保障和知识服务职能。基于此,随着现代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发展和演进,地方应用型高校图书馆提出一流学科服务建设规划,针对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学科化服务,有助于广大教师准确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发展现状,及时把握最新前沿信息及社会需求变化,参与学生学术活动,支持学生创新社团,进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术水平。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国内学科服务走在前列的有清华、北大等42所“双一流”大学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工作主要围绕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服务团队而展开,制度相对健全、职责更加明确、体系愈加完善[6]。相对“双一流”大学的图书馆,地方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学科服务却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还停留在参考咨询、用户培训、文献传递、资源推荐以及查收查引等基础性服务上。以铜仁学院图书馆近年来开展的学科服务为例,其存在的不足表现具体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科服务的思路、目标不清晰
自铜仁学院确立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教育学学科被列为省级一流(培育)学科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发布以来,铜仁学院图书馆逐渐认识学科服务的重要性,围绕参考咨询科组建了专门的学科服务团队,并着手开展学科服务工作。从开展学科服务的体制机制来看,该馆相关制度机制不健全、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不明确,仍采用参考咨询服务的职责与制度进行管理,缺乏对学科馆员进行考核评价的有效机制;从开展学科服务的思路来看,该馆面向教师的学科服务、面向读者的文献服务、面向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服务思路不够清晰,主要还是聚焦文献传递、馆际互借、参考咨询等基础性工作;从开展学科服务的建设目标来看,该馆并未明确和细化所开展学科服务的阶段性目标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导致开展的学科服务工作无法落地、形同虚设。
(二)馆员队伍专业程度低,知识结构不合理
与“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相比,铜仁学院图书馆组建的学科服务团队在开展学科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上仍存在不小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一些具备高学历的人才缺乏现代信息应用检索等方面的能力,而从事图书馆工作多年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学科馆员虽具备一定的信息应用检索能力,但基本为本科学历,知识储备较为不足;另一方面,在现有的学科馆员队伍中,能够支撑一流、重点学科建设的专业学科人才较为欠缺,学科馆员的知识结构尚不完善,难以满足学科发展的需求。例如,铜仁学院教育学虽属于区域一流培育学科,但铜仁学院图书馆缺乏具备教育学专业硕士以上学历背景的学科人才。
(三)馆藏资源质量不高,空间利用缺乏个性化
馆藏学科资源、空间资源是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基础,学科资源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科服务质量的高低,而馆藏空间能否合理规划利用也间接影响学科服务的质量。当前,针对铜仁学院图书馆现有馆藏资源的问卷调查显示,74.1%的读者认为该馆现有馆藏学科资源存在专业性图书不够精深、质量不高,馆藏资源较为陈旧等问题。同时,四个一流学科(教育学、民族学、林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学科资源仅占总馆藏的10%,一流学科资源建设严重不足。
(四)现有数据平台各自独立,资源检索烦琐
当前,铜仁学院图书馆虽拥有购买、试用以及自建的各类数字资源超60个,但现有数据平台功能各自独立,在资源利用、信息推荐、主动服务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具体表现为资源利用率低,数据平台操作较为烦琐,难以提供主动式服务以及满足读者深度学习、全面了解学科的需求,无法展现图书馆主动性、个性化、嵌入式等服务,缺少智慧化学科服务平台等。此外,嵌入式的学科服务尚未广泛融入教学与科研活动中,且该馆对嵌入的具体路径与方式缺乏深入细化,导致学科服务的价值及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展现[7]。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探索
(一)理清学科服务的思路与建设目标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工作应紧密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展开,致力于从传统、被动的服务模式向“主动融合、全程跟踪”的服务模式转变,以高效支撑一流学科建设的各个环
节[8]。近年来,铜仁学院图书馆以区域一流学科服务为增长点,引入智能化、智慧化以及信息化等先进技术,创新区域一流学科服务理念,强化了面向读者的文献服务、面向教师的学科服务、面向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服务。同时,该馆结合馆情分别制订了近期、中期、远期建设目标。一是近期构建图书馆资源整合一站式检索平台,调整并优化馆内区域空间布局,打造图书馆资源元数据管理系统、大数据中心,落实图书馆服务的智能化管理、智慧化运营的一体化模式。二是中期建设区域一流学科学术信息门户网站和区域一流学科服务平台,引进和培养相关学科的资源和人才,引导学科馆员主动参与学科建设,为学科建设服务提质增效。三是远期建立完善的学科服务机制,建成一流学科研究学习交流互动中心,为学科发展和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加强学科馆员能力与队伍建设
学科馆员是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核心,学科馆员队伍建设是图书馆学科服务开展的基础[9],是学科服务变革创新的重要动力。近年来,铜仁学院图书馆积极加强学科馆员的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学科馆员对读者需求分析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学科评估能力以及与同行专家合作能力的建设;二是强化学科馆员运用学科研究方法编辑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建设;三是鼓励和引导学科馆员主动融入科研教学过程并开展学科服务的能力建设[10]。此外,针对具备图书馆学科背景和专业素养的学科馆员数量偏少的情况,该馆在学科服务队伍建设方面,一是促进馆内现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转型为学科馆员,组建学科服务队伍;二是通过引进一流学科、重点学科和图情专业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加强学科馆员队伍建设;三是组建由图书馆学科馆员与相关专业学院学科带头人构成的学科服务团队;四是鼓励和支持图书馆学科馆员积极参与学校各个专业学科领域的学术会议、论坛,加强学科馆员与学科带头人的互动交流,进而提升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水平。
(三)强化一流学科资源建设与空间多样化重构
学科资源是学科服务的根本,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必须强化一流重点学科资源的建设。近年来,在学科资源建设方面,铜仁学院图书馆一是调整资源建设模式,在图书资源采购过程中,以省级、校级一流重点学科资源建设为主,逐步兼顾其他学科;二是在馆内增设图书情报研究岗,组建图书情报研究团队,进而为学校“双一流”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服务;三是组建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委员会,负责制订馆藏文献资源建设政策、规划经费预算及馆藏文献资源评估等工作,以确保学科文献资源的建设质量。除此之外,空间已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升级转型的新动力,新空间、新服务与新业务正在重新定义图书馆的价值。例如,铜仁学院图书馆传统的大开架、大区间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其通过建立和完善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学科知识空间、学科读者与学科馆员间的实时交互机制,能够为读者的学习、研究和讨论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并形成知识间的互动链式关系网络,构建设计人性化、区域布局多样化和空间智慧化的新型学习与交流互动空间。
(四)构建图书馆智慧化一流学科服务平台
学科信息化平台是学科服务的基础平台,地方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应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规划,构建可行的、针对性较强的智慧化一流学科服务平台。近年来,铜仁学院图书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构建了智慧化一流学科服务平台。一是打造了学科资源整合一站式检索平台。该平台将图书馆内外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高度整合,且支持文献信息的全面揭示及有序组织分类,提供学术信息的统一检索入口。二是搭建了智慧化一流学科服务平台。该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学科体系设置、学科资源推送、学科参考咨询、学科馆员工作分析等[11]。同时,该平台具有交互式、先进性和前瞻性的智慧化一流学科服务功能[12],能够搭建各学科读者与图书馆直接联系的桥梁,有助于了解科研、教学需要并帮助广大师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服务与资源。三是建立了学科学术信息门户网站。该门户网站以教育部“双一流”建设政策为指引,围绕铜仁学院“一流学科”建设的宗旨而设计,重点功能包含提供可靠和权威的学科信息、推荐优质的学术资源、生成学科学术评价以及学科动态分析报告等。
四、结语
在“双一流”建设及国家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大背景下,众多地方应用型高校正加大对区域性一流重点学科的建设投入。图书馆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阵地,应适应学校学科建设发展需要,做好学科服务的顶层规划,明确新时期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创新思路与建设目标,加大对学科服务团队的培训力度,强化和构建一流学科资源的建设与多样化的馆场空间,并积极利用大数据和现代智能信息等技术手段打造特色化、个性化和智慧化的学科服务平台。同时,地方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应依托学科服务团队,通过建设智慧化服务平台,最终实现学科服务的个性化、精准化、智慧化,并进行学科动态评估,以促进学校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
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EB/OL].(2015-11-05)[2024-09-2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22-01-26)[2024-09-2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2/14/content_5673489.htm.
[3]陈久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水平提升策略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05):61-63.
[4]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答记者问[EB/OL].(2017-03-12)[2024-09-25].http://www.china.com.cn/zhibo/zhuanti/2017lianghui/2017-03/12/content_40443536.htm.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通知[EB/OL].[2024-09-25].https://hudong.
moe.gov.cn/jyb_xxgk/gk_gbgg/moe_0/moe_8/moe_23/tnull_221.html.
[6]史克红.民办本科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体系构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12):154-156.
[7]秦顺,曾湘琼.“双一流”与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建设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9(01):87-92.
[8]李丽楠,陈淑英.“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力提升策略[J].传播与版权,2024(04):63-66.
[9]徐延华.“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07):63-66.
[10]陆春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员能力指标体系建构[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8(02):19-23.
[11]生修雯.学科化背景下图书馆核心用户服务策略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04):60-63.
[12]田慧芳.地方高校图书馆针对“双一流”建设的学科服务能力提升途径探究[J].图书情报导刊,2017(12):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