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跨文化视域下少儿出版国际传播的重要性入手,发现当前中国少儿出版面临发展步伐滞后、跨文化差异显著、出版物翻译难度高、本土化融合困难等挑战。基于此,文章提出文化视域下少儿出版国际传播的对策,即“打造更具激励性的政策环境”“培养具有国际传播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深度运用新技术、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少儿出版”“总结全球少儿出版市场的需求,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研判各国少儿的针对性需求,以多种方式呈现多元内容”“提高少儿图书翻译的跨文化适配性”“加强合作,积极推进少儿出版物本土化”。
[关键词]少儿出版;跨文化;国际传播;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其中,“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指明了方向[1]。少儿出版作为我国出版业的中流砥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基石,也是出版“走出去”的有生力量。近年来,中国少儿出版业高速发展,已从早期的“引进来”战略转变为当前常态化的“走出去”探索,诸多优秀的少儿出版物纷纷亮相世界舞台。据统计,在21世纪初,中国童书出版版权引进与输出的比例长期维持在10:1的水平[2],到2019年,该比例已趋近1:1。2024年,中国作为备受瞩目的“市场焦点国家”,在第61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盛大亮相,共有60多家中国少儿出版相关单位参展,展示了超过2500种精彩的中国童书。可见,我国少儿图书的原创能力正不断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也逐渐提高。然而,当前少儿图书的输出数量与其实际成效并不相匹配,其在国际市场的融入广度及深度仍有较大差距。图书的本质是文化,出版物全球化传播归根结底是不同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过程。少年儿童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初始阶段,因此,相关主体探索中国少儿图书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以跨文化主题为核心至关重要。
一、跨文化视域下少儿出版国际传播的重要性
在国际化浪潮下,少儿出版对外传播是践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一环,将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注入强大动力,持续赋能中国少儿出版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中国少儿出版的全球化发展。
(一)响应“文化走出去”战略
2002年,原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全国文化厅局长座谈会上提出了“走出去”战略。自2009年起,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得以全面实施,这表明党和国家持续推动“文化走出去”工作迈上新台阶。我国出版业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应将“文化走出去”当作自身发展的核心方向。少儿出版作为我国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走出去”的政策引领下,要将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奋斗目标,以期促进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通过少儿图书的国际传播,少儿出版业可以让世界各国的青少年儿童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从而进一步拓展我国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二)文化多样性
少儿出版的国际传播是不同国家少年儿童接触多样文化的重要途径。少儿出版的不同表现形态为各种文明互相对话提供了媒介,能够使不同国家的少年儿童接触到多样的文化和传统,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和互动,以及增进相互尊重与理解[3]。通过国际传播,中国少儿图书既能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增强中国少年儿童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又能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元素,实现文化的互补和共生,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中国少儿出版业必须认识到,只有通过日益增多的文化交流,才能展现文化的多元性,催生更多合作契机,促进人类文明的新发展。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
跨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相辅相成。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4]。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少儿出版业转型突围的关键。少儿出版的国际传播是发展新模式和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相关主体只有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的新环境、新赛道,主动推进先进科技在产业中的应用,才能构建起数实融合的新型出版产业体系,为中国少儿出版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四)开发全球文化市场
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文明交流互鉴是追求,也是必然。当前,国际出版市场对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展现较为开放的态度,对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少儿图书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基于当前国内少儿图书市场区域饱和的形势,中国少儿出版业必须寻找新的发展路径,积极开发全球市场,寻求新的市场机遇,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5],从而反哺国内少儿图书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二、跨文化视域下少儿出版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
当前,尽管中国少儿出版业还在不断发展和壮大,但是其在国际上的传播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中国少儿出版国际传播输出品种多、销售数量少,暂时未能较好跟上数字化、网络化的趋势。明显的跨文化差异同时带来了少儿出版本土化适应难的困境,而主题的选择与呈现,以及翻译的复杂性,都是跨文化视域下中国少儿出版国际传播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发展步伐滞后
当前,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传播渠道迅速崛起,世界少年儿童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早已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介。科技的持续进步促使国际少儿出版日益趋向数字化和网络化,数字化的少儿图书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阅读方式[6],网络化的少儿图书则使得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分享。由于我国新兴技术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对新媒体传播的主动权掌握尚不充分,中国少儿出版在国际传播方面的影响力受到较大制约,进而造成中国少儿出版的传播效果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未能达到预期水平。
(二)跨文化差异显著
在全球范围内,少儿出版正日益展现多元化的文化内容特色。与此同时,图像与文字相结合的叙事手法也深受全球读者的青睐。基于全球环境的综合分析,中国少儿出版业更应精准定位,选择合适的原创图书进行国际输出。然而,寻找和把握所谓的方向具有一定难度,从内容的选取、视觉的设计、封面的装帧到色彩的运用,相关主体均需要结合当地文化因素来认真考究与不断尝试。随着时代的变迁,少年儿童的个性化特征愈发凸显,全球教育理念也倾向于顺应少年儿童天性、张扬少年儿童个性,并崇尚独特创意,这无疑为少儿出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出版物翻译难度高
少儿出版的国际传播本质上属于跨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其中,语言与文字作为跨文化沟通的媒介与桥梁,其核心议题在于翻译策略与方法的恰当运用。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字,都是文化和价值观的外化体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语法结构、语言体系等,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信仰观念等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就需要相关主体采用有助于少年儿童理解的手段进行翻译。同时,少儿图书的特殊性还要求翻译的文字、语言更加生动、有趣,并契合少年儿童的心理。因此,相关主体应充分认识少儿出版翻译的复杂性,并寻求途径以确保此类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这是促进中国少儿出版成功迈向国际传播的核心。
(四)本土化融合困难
少儿出版由“走出去”到“走进去”,是从传播到接受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国少儿出版往往面临本土化融合困难的挑战。其一,不同国家和地区少年儿童的喜好存在差异,如何既保留自身内容特色,又较好地满足各地区少年儿童(包括家长)的喜好,是中国少儿出版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二,各地区的少儿出版业都有自己的市场逻辑,甚至构建了以内部销售渠道为代表的市场保护机制,在此背景下,中国少儿出版业如何冲破桎梏,采取相应的市场策略,以适应各地区的图书销售市场至关重要。其三,少儿出版国际传播“人生地不熟”,版权意识相对薄弱,加上全球化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并不完善,这使得中国少儿出版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容易被侵权,得不偿失。
三、跨文化视域下少儿出版国际传播的对策
在跨文化视域下,国家、行业、从业者等主体要积极施策、营造环境、培养人才、提高水平、加强合作,以期构建中国少儿出版业的新质生产力体系,推动中国少儿出版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一)打造更具激励性的政策环境
就少儿出版领域而言,国家制定的鼓励其国际化传播的政策还不完善。目前,中国少儿出版业仍以《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文件[7]。鉴于此,相关部门可制定更具鼓舞性的相关政策,不仅要注重“走出去”的覆盖范围和品种数量,更加要注重“走出去”的销量和读者反馈。同时,在实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丝路书香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进一步优化指标的设定和考核,以求打造更具激励性的政策环境,推动中国少儿出版由“走出去”格局的构建转变为“国际传播能力”的
建设。
(二)培养具有国际传播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中国少儿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关键动力。在新时代,中国少儿出版单位培养具有国际传播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应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国际视野,在人才教育阶段就树立全球化意识,从而为出版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的出版从业者。二是发掘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包括但不限于在语言、信息科技等专业领域水平较高的专家。具体来说,国内外的汉学家可以为中国少儿出版的内容转化提供专业性的指导,信息科技人才在数智化时代能够助推少儿出版的营销宣传。三是完善单位内部的培训体系,为员工提供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将国际传播效果融入员工考核指标,以进一步提高少儿出版人的综合业务水平[8]。综上所述,人才贯穿出版产业链条全流程,少儿出版单位只有不断完善出版相关人员的培养体系,才能从源头上推动中国少儿出版的跨文化传播、国际化发展。
(三)深度运用新技术、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少儿出版
数智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中国少儿出版新业态的形成,
而全球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出版业的转型升级。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AR、VR等技术早已在少儿出版领域被广泛应用,中国少儿出版业必须正面迎接挑战、积极拥抱变革,在人工智能驱动的新一轮科技浪潮中探寻最佳的生存策略与传播方式。少年儿童天性爱玩,这要求中国少儿出版业全面推动从内容生产到信息传播再到消费服务的全领域技术融合[9],打造互动性强的数字阅读模式,构建社交性强的跨文化信息传播平台,以及创作类似于AI数字人的阅读衍生产品,从而培养出少儿出版领域的新模式、新动力,推进新质生产力最大限度地赋能中国少儿出版。
(四)总结全球少儿出版市场的需求,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国际少儿出版界一贯重视情感体验、创造力及想象力的培养,反映出全球市场对能够激发少年儿童共鸣与好奇心的出版物有着强烈需求。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少儿出版“引进来”的图书普遍具备以上特点,如富含想象力的欧美绘本以及注重美育的日本图画书等。基于此,在当前探索“走进去”的阶段,中国少儿出版业更要在保留“中国风”的基础上,致力于提高出版物的情感价值,丰富写作手法和叙事结构。在2023年CCBF论坛上,各国出版人分析指出,近年来童书出版领域的显著特征是文化内容的增多,不同文化元素逐渐丰富,非虚构类作品也已成为国际童书市场近年来的增长点,对中国少儿出版业来说,这是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历史性机遇。
(五)研判各国少儿的针对性需求,以多种方式呈现多元内容
在跨文化视域下,基于世界少年儿童喜好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少儿出版单位既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的不同文化特点,更要认识到少年儿童的兴趣多样、
爱好广泛。鉴于此,少儿出版单位应该注重跨文化交流,加大对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交流价值的产品的出版力度,让少年儿童在阅读中接触不同地区的文化。同时,在跨文化视域下,少儿出版单位需要甄选少儿出版物的呈现方式,以契合当地的审美标准和阅读习惯,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例如,接力出版社主办的“中外图画书联袂创作的探索之路”活动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在活动期间,中外作家、画家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创作同一题材、同一本书,开辟了全新的合作模式,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互鉴。此外,少儿出版单位也要采用全球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多元内容,如中国原创皮影戏主题的图书进行剧目化改编,又如《三体》推出衍生产品,这对有效推动中国少儿出版的国际化传播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10]。
(六)提高少儿图书翻译的跨文化适配性
跨文化传播效能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少儿出版单位能否精准地使用当地的语言和文字。基于此,少儿出版单位将中国原创出版物打造为国外的新版本,必须抓好翻译质量。第一,要选好翻译的人员。翻译人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翻译技能,不仅要对中国少儿图书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尽可能地保留原书的语言风格,还要具有较高的翻译水平,以求翻译得准确而不失文学性,流畅而充满趣味性。此外,翻译人员还要对目标国家的文化、语言、习俗等有充分的了解,以便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贴合目标国家的语言和文化环境,避免因语言差异导致的跨文化理解上的偏差。第二,翻译人员自身也要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适应性的训练及实践,多管齐下地提高少儿图书翻译的跨文化适配性,助推中国少儿出版的国际传播。
(七)加强合作,积极推进少儿出版物本土化
中国少儿出版业应在立足本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拓宽视野,以国外的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探索跨文化融合之道。中国少儿出版物要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运用契合当地特色的表达方式,深入渗透至各国各地区。同时,中国少儿出版应组织参加版权会以及参与版权贸易,用内容吸引国外出版商,并借助国外出版商的发行渠道进行营销推广。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中国少儿出版通过网络平台能够更快触达世界的各个角落,并尝试整合国内外的资源:一是参与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发起的文化交流项目,促进少儿图书的国际合作[11];二是与海外的出版商共同组建分支机构,利用海外出版商的现有发行网络进行营销推广;三是组建海外经营管理团队,成立海外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法律风险。例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海外采取“中外互译”与“联合出版”模式设立了马来西亚分社,童书《错了?》通过日本东京事业部、马来西亚分社及克罗地亚出版公司实现中日马克的四地多语种发行。该出版社还推行“双本土化”与“一体化”跨国经营管理策略,即通过收购海外公司,达成“全球组稿、中英共版、国际发行”的目标。这些举措凝聚了从业者与出版单位的共同努力,推动了中国少儿出版深度融入国际市场的
进程。
四、结语
在出版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少儿出版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七个着力”重大要求,响应“文化走出去”战略,充分认识跨文化视域下中国少儿出版国际传播所面临的挑战,精准施策,让全世界更多的少年儿童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真正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持续增强中国少儿出版的国际传播能力,从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参考文献]
[1]袁维海,陈术合.“七个着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党课特辑第九课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J].党课参考,2023(22):116-128.
[2]武艳芹.我国童书出版国际化发展路径探析[J].科技与出版,2019(06):27-31.
[3]张晓楠.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少儿出版[J].中国出版,2020(11):5-12.
[4]王炎龙,黄婧,王子睿.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业的质态、要素与体系研究[J].中国编辑,2024(04):22-28.
[5]王壮,王天娇,孙碧涵.观察与洞析:中国童书出版产业热点及国际品牌体系构建:基于对2019年上海国际童书展的考察与分析[J].科技与出版,2020(04):57-62.
[6]贾琼.原创少儿出版发展路径探析[J].出版广角,2024(04):63-66.
[7]马兰.中国少儿出版企业国际传播能力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9.
[8]代冬梅,史妍.新时代少儿出版国际化发展探索[J].出版广角,2023(18):40-44.
[9]黄先蓉,马兰.我国专业少儿出版社的国际传播能力研究:基于对九家专业少儿出版社的抽样调查与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9(04):74-78.
[10]王壮,罗晓薇,王天娇.我国少儿数字出版走出去的价值创造与创新发展建议:基于价值链理论视角的分析[J].出版广角,2023(03):28-34.
[11]王泳波.坚持胸怀天下推动出版国际化:以少儿出版“走出去”为例[J].科技与出版,2023(05):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