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文历史纪录片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通过对某一个群体工作生活的近景写实,展现中国人文历史的独特魅力。文章以央视纪录片《古书复活记》为研究对象,从内容、传播视角以及社会价值三个方面系统分析其传播特色。研究发现,对古籍修复工作而言,纪录片形式的展映不仅能够激发大众对古籍修复工作的极大兴趣,同时也能够促进古籍修复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升其时代影响力。
[关键词]人文历史纪录片;《古书复活记》;传播机制
在新媒体时代,技术创新促使传播方式向多样化发展。相关主体对民族记忆追本寻源的探索和文化传承初心的思考也将很多工作从幕后推到了台前。大批人文历史类专题纪录片的出品与传播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很多精品力作,还实现了古籍传播向多元化时代的转变,这是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时代主题的积极响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打造的纪录片《古书复活记》借助镜头巧妙地将古籍、古籍修复师与观众以贴近生活的方式连接起来,既让观众能够切身感受古籍修复师对古籍的态度,又有效增强了公众对古籍保护工作的认知,促进了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
一、内容构成的以小见大
(一)对古籍“医生”的关注
传承的前提是合理的保护和系统的整理。唯有如此,相关主体才能在传承的基础上打造新时代的传世精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古书复活记》聚焦古籍保护工作的幕后,将古籍视作古籍修复师案台上亟待治疗的“病患”,通过展示古籍修复师倾注于古籍修复的心血和指尖精湛的技艺,彰显了古籍修复师群体对古籍工作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与深厚的人文关怀。该纪录片向观众展现了古籍修复工作中的“真”“善”“美”,表达了古籍修复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铸造不平凡业绩的心路历程。
(二)对古籍档案文本的关注
《古书复活记》整部纪录片共分为六集,深入剖析了所收录的众多反映历史记忆的典型案例,涵盖对古纸的寻访与加工制作、样式雷图档的图样修复、海昏侯竹简的研究、西藏蓝靛纸的藏文经卷和民间谱牒、舆图、挂像的收集整理。该纪录片将古籍从历史的故纸堆中提炼出来,在强调对古籍“修旧如旧”的原则基础上,展现出古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内涵。而观众通过目睹竹简、档案、贝叶等古籍的梳理与修复过程,能够深切体会到每一份古籍犹如鲜活的生命体,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忆。
(三)对文化传承工作的关注
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人们倾向于从社交媒体中获取信息,以增进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但这种即时的体验往往缺乏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感悟。《古书复活记》第一集《古籍医生》和第二集《匠情永传》均以古籍为研究对象,将古籍修复师与古籍修复工作联系在一起。例如,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师朱振彬老师为“天禄琳琅”的修复花费数年时间,以及杜伟生老师为修复唐代典籍遍访民间古法造纸工艺,这些情节都使观众能够在纪录片中感受到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要意义与伟大力量,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文化传承工作的关注与重视,进而使历史记忆焕发光彩、文脉永续传承。
二、传播视角的独特亲民
(一)拍摄视角的亲民化
纪录片题材相对小众,想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就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正如格里尔逊在《纪录电影的首要原则》一书中指出:“纪录片应该从对自然素材的平铺直叙的描述过渡到对它们进行的组织、再组织以及创造性剪裁的阶段。”[1]作为一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古书复活记》借助艺术手段再现古籍的生命力,让观众能够将古籍视为生动可感、呼吸着的历史记忆。具体来说,一是创新拍摄方式。该纪录片没有刻意对所选题材进行夸张的渲染和艺术特效制作,而是将镜头聚焦古籍修复师的日常生活,拍摄内容基本以古籍修复师工作中的交流片段和生活剪影为主。例如,在《古籍医生》这一集中,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宋晖在工作之余还是一位狂热的越剧票友,纪录片真实地展现了她的日常生活,传递出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二是取材身边人物。纪录片的力量源于真实的故事。《古书复活记》聚焦古籍修复这一主题,通过再现每位古籍修复师的工作历程和深入挖掘他们与古籍修复相关的故事,增强了纪录片的真实感,进而提升了主题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匠情永传》这一集展示了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师李英三十余年来对古籍修复工作的默默坚守与无私奉献,同时也彰显了新中国首批古籍修复专家及其后继者,两代人历经半个多世纪对古籍修复事业的坚定传承与执着追求,向观众展现了一场“甘愿默默耕耘十年,只为古籍重焕生机”的匠心追梦之旅。
(二)对逻辑主线的把握
《古书复活记》采用生活化、拟人化、过程论的手法,将观众带入古籍修复背后感人的故事中。具体来说,一是生活化的情感表达。传统人文历史纪录片往往将时间拉长、空间放大,从改变时代的重要事件着手去叙述恢宏的历史篇章,以及通过艺术手法渲染增强纪录片的感染力。相比之下,《古书复活记》通过剖析历史古籍的细节,开辟了解读历史的独特路径,将小人物的情感融入故事中,突出了个体的情感表达。例如,第五集《藏地瑰宝》生动刻画了多位古籍修复师的形象,包括深入藏地普查古籍的专家达尔文·尼夏,专注于古籍修复的央拉以及扎什伦布寺内虔诚抄写藏文经卷的高僧喇嘛。尽管他们身份不同,却跨越了民族与地域界限,共同投身于古籍的保护性修复工作,彰显了对文化传承的深深敬意。二是沉浸式的记忆共鸣。《古书复活记》运用舒缓的音乐与写实的镜头,巧妙将观众的记忆与纪录片展示的古籍巧妙融合,从而为观众带来触动心灵的故事体验。例如,第六集《民间遗珍》生动展现了90后广东岭海档案馆馆长李楷瀚收藏的银信合一的家书—侨批,天津王守仁收藏的记录明清十四代人家族记忆的家谱档案以及历经600余年的十三幅家族画像等。该片通过展现寻常人家的古籍藏品将观众代入看似陌生又神秘的古籍修复领域,以激发观众对家族记忆和文化记忆的深刻共鸣。三是叙述性的逻辑排比。纪录片通过具象化塑造叙述主题,展现了创作者将时间、空间、人物元素巧妙融合的主题表达,不仅能够带给观众深刻的情感体验与记忆共鸣,还具备启发性的思维引导与教育意义。《古书复活记》聚焦古籍修复工作,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古籍比作一件件尘封记忆的标本,“复活”即是通过对古籍的修复构建千余年前的记忆图景,在文献田野中探寻历史变迁的逻辑脉络,进而使得观众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对古籍的文本意义与本文意义的双重理解与还原。例如,该纪录片每一集均围绕不同载体和内容的古籍展开,通过古籍的历史变迁与古籍修复师的工作经历两条时间线,聚焦古籍修复工作,以展现古籍修复行业代代相传、精神不息的真实面貌。
三、社会价值的显著效果
纪录片的目的是传播正能量的社会价值,因此寻求大众情感共鸣及价值认同是其理应追寻的目标。《古书复活记》采用古籍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借助古籍修复师的口述记录,对历史记忆进行浓缩呈现,在新媒体环境下为观众带来深刻的情感体验,进而提升其社会价值。
(一)提升社会对古籍修复工作的关注度
无论是古籍实体,还是其所蕴含的信息内容,都是我们民族过往历史最为有力的见证与记忆坐标。作为原始的历史记录,无论是典籍中的恢宏历史,还是家谱中的细碎时光,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人对历史的记忆画面。例如,第四集《简牍复活》借助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竹木简牍的修复过程,通过重构古代历史场景的方式,从历史角度阐述了简牍记载内容的历史价值,随后向观众展示了修复过程中最为复杂的竹简清理工作。《简牍复活》生动展现了从竹简的清理剥离、红外扫描、脱色脱水等一系列修复流程到最终让竹简成为能够开口“说话”、讲述中华文明辉煌篇章的重要媒介的过程。再如,第六集《民间遗珍》记录了古籍修复师对侨批的收集与整理过程,尽管呈现的是看似平凡无奇的侨批故事,但这些故事却也是隐匿于历史角落、由点滴细节汇聚而成的真实写照。这两集纪录片分别通过展示不同群体所留下的记忆内容,向观众传递了一种历史的亲近感,从而帮助人们在时空场景中找到自我价值定位。同时,不同身份的古籍爱好者通过对该纪录片的评论或分享,传播了全民古籍保护的价值理念,拉近了观众与古籍修复工作的距离,提高了社会的关注度。
(二)响应时代主题,推动优秀文化传播传承
古籍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不仅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还蕴藏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对民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根基与灵魂,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如何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纪录片创作者应该思考的时代命题。《古书复活记》凭借朴素的语言、生动的记录、写实的手法,展现了古籍修复工作中蕴含的文化传播、精神传承与情感寄托,通过古籍修复师这一平凡而伟大的职业,切实回应并生动诠释了当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主题。例如,在《图档传奇》一集中,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样式雷研究团队的何蓓洁老师利用样式雷图档展现了建筑构造与艺术美感,并通过古籍中的历史图样,向观众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人文之美。随后,该片借助古建筑学家王其亨教授的讲述,进一步彰显了清样式雷图档中匠人们所展现的卓越智慧及其蕴含的人文吸引力。历经千余人次的研究与推敲,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为的是让样式雷图档成为可以读取的人类共享资源。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古书复活,不仅是复活一段段珍贵的历史记忆,更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读图时代更好地传播传承提供一个窗口。
(三)让古籍真正说话,重塑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2],从而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古书复活记》从片名到内容,从纸页到竹简,从中原腹地到雪域高原,从恢宏巨著到家支记忆,每一帧画面都在诠释古籍修复师对古籍修复工作的不懈努力,旨在让古籍焕发新生,成为充满生命力的记忆、饱含温度的历史篇章,使古籍在引起我们记忆共鸣的同时,成为能够真正说话的文字。例如,在该纪录片中,古籍修复师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对古籍进行修复,最终呈献给观众的皆是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该纪录片将古籍修复与古籍展览、教学科研、社会传播、古纸再造、数字加工等相结合,运用技术和艺术手段,将古籍修复工作提升到文化传承的高度,同时也细化到民间记忆的细微之处。《古书复活记》通过编排串联起数十位古籍修复师的故事,展示了他们以古籍修复为桥梁,复活历史记忆的过程,旨在接续中华文明并重塑时代价值的美好愿景。由此,该片采用融学于趣、化教于心的方式,在向观众展现一个可亲、可敬、可爱中国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古籍的时代价值[3]。
四、结语
《古书复活记》从古籍修复师的视角出发,运用生活化的记录手法,将古籍修复这一项为历史保存、民族根源追溯的工作融入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该纪录片采用写实风格,既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又彰显了精神传承的磅礴力量。《古书复活记》启示我们,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下,坚守民族精神阵地与文化历史传承,始终是我们保持自信的源泉。同时,它还提醒我们,唯有用心、用情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能确保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格里尔逊.纪录电影的首要原则[M].单万里,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习近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EB/OL].(2024-04-15)[2024-09-25].https://
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4/content_6945341.htm.
[3]邹宏如.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J].人民论坛,2024(02):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