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的核心定位着手,发现其具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具有引领精品主题出版的时代责任,具有促进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的重要职责。基于此,文章提出“大方向”与“小切口”相结合,“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复合开发”与“全方位宣传”相结合的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的发展策略,并对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的未来趋向进行了预测,旨在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主题出版;历史使命;创新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在这一政策影响下,主题出版通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讲述传统文化故事,有助于形成诵读经典、传承优秀文化的良好风尚。在新时代背景下,主题出版应重“质量”促发展,依“口碑”定方向,在“内涵”上深耕耘。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十分丰富、可挖掘的出版资源,主题出版采用现代化的方式将这些资源进行呈现,有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为建设现代文明提供精神养料。
一、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的核心定位
出版在文化事业发展中始终承担着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教化公众、资政育人的责任。“主题出版作为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1],通过出版物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人们向善向美,在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一)具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主题出版是构建中华话语体系的基石,是形成价值认同的润滑剂,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点。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主题出版应主动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当前,市场上已经涌现了一批人民群众喜欢看、学术专家积极推荐,同时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文化类主题出版佳作。例如,山东友谊出版社的《藏在典籍里的中华美德》深刻阐释了典籍中所蕴含的中华美德,不仅高度契合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的历史背景,也让广大读者对中华美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再如,浙江大学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形成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图像资料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国古代绘画传承创新进行了有益探索,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佳作,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亮点工程。
(二)具有引领精品主题出版的时代责任
新时代意味着新要求、新任务,出版机构应将文化自觉和精品出版作为主要目标,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将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作为主题出版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近年来,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社会舆论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国学“重燃”、唐宋文化“出圈”使得中华传统文化类出版点燃了“火把”。随着我国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得到显著增强,但这同时也促使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信任度面临新的审视。在此背景下,现代化进程应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而非与传统文化对立。它应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上,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探索实现传统与现代和谐相融的结合点。
(三)具有促进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的重要职责
传统文化要想实现创造性转化,需要依托主题出版,并将其作为重要抓手。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并不是对传统文化机械的复制和粘贴,而是结合当下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和时代发展的内在规律,有选择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旨在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借助内容加工、形式创新等多种方式使出版物贴合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在海外市场,针对西方读者,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会注重适应其阅读习惯,确保内容、翻译方式及表述能够精准贴合他们的需求。例如,上海新闻出版发展有限公司围绕国际市场打造的“文化中国”系列丛书,将欧美市场视为开发蓝海,在封面设计、内容规划、渠道分销和发行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使得“文化中国”系列丛书进入国际读者的视野,并获得广泛好评。
二、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的发展策略
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然而,在新媒体网络时代的浪潮中,主题出版的持续发展仍面临较多挑战。为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物的独特价值,出版机构需要不断创新选题策略、内容策略和形式策略,从整体上提升主题出版质量。
(一)选题策略:“大方向”与“小切口”相结合
第一,将国家重大关切和重大战略作为选题的大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在选题上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充分挖掘中华文明的内在精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同时,出版机构要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科技创新与传统文化等议题,让广大读者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第二,以小切口折射大题材,以小故事反映大发展[2]。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出版行业的不断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也日趋激烈。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要想脱颖而出,除了要关注行业发展,还要紧跟国家发展大势,实施差异化战略。也就是说,出版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推动主题出版与国家大事的融合,从而打造更多优质的主题出版物。
(二)内容策略:“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形成的结晶,既代表着中华精神,也体现着民族特性[3]。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务必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根基,应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背景,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有机统一。唯有如此,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在现代文明中找到落脚点,才能以全新的面貌面向广大读者,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和教化意义。此外,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还应以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作为切入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阐释和解读。例如,“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源于“天下为公”与“民为邦本”的传统文化精髓,同样地,“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亲仁善邻”与“和而不同”等思想,亦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土壤中。
(三)形式策略:“复合开发”与“全方位宣传”相结合
第一,实施复合开发。出版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内容方面的优势,通过复合开发使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接受度。具体来说,出版机构要主动拥抱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有声书、视频等衍生产品,构建多元化传播矩阵,以实现优质内容的多渠道传播。第二,进行全方位宣传。在融媒体时代,信息技术与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进行了深度融合。出版机构要主动在技术端发力,在深耕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构建电子书、有声书、数据库、App等完整的生态系统,了解读者的不同需求,从而为其提供不同的支持服务和产品,进一步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物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的未来趋向
在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在明确自身职责定位、发展方向和一般策略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保障机制,以推进这一类型主题出版的持续高质量输出,打造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品牌,提升主题出版物的影响力。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主题出版“双向赋能”
当前,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要“突破内容同质化、与当代关联度欠缺等普遍困境”[4],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出版品牌。中华传统文化与主题出版实际上是一种双向赋能的关系,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出版提供了核心资源;另一方面,主题出版物与一般出版物相比,其专业性更强,发展定位和方向更加清晰。出版机构以主题出版的形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实现持续输出,弥补碎片化信息传播的缺陷。在具体实践中,首先,出版机构要厘清传统文化类出版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的区别,后者具有明确的主题导向,需要由专业人员对出版物所属范围进行界定。其次,出版机构要发挥主题出版市场化运作的优势,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以文化人”的重要抓手,使二者优势互补,进而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的生命力和市场潜力。最后,出版机构要将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紧密相连,在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同时,满足新时代人们对文化产品的多元化需求。
(二)传统文化传播与新型文化“相互拥抱”
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的核心内容源于过往历史,而读者成长和生活在新时代,因此主题出版成功转型的关键在于找到传统文化传播与新型文化形式之间的融合点,借助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与融合,塑造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首先,出版机构要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加工,如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数字媒介技术等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采集、存储、展示和传播,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物的艺术张力。其次,出版机构要将现代文明中的美学元素、艺术成分等与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相结合,运用现代人的独特审美方式展示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场真实感。最后,出版机构要重视国际沟通,通过实地调研和合作交流,打造更加契合海外读者阅读习惯和知识架构的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物,以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传统文化话语建设与形式创新“复合开发”
在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形式创新和话语创新。一方面,出版机构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物的形式进行创新,确保以大众易于接纳的形式呈现,进而提升其触达目标读者的概率,这是发挥出版物影响力的前提。另一方面,出版机构要打造读者易于理解的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物,即不仅要让读者看得见,更要让读者“看得懂”。这就要求出版机构对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进行“复合开发”。在具体实践中,第一,出版机构要构建有助于国际文明交流的话语体系,同时在国内采用贴近民众、易于理解的话语表达方式。整体上,出版机构需要依据主题出版的需要,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和当代话语体系,发掘跨文明共通理念,并针对全球读者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例如,出版机构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内容与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素材相结合,展开既有深度也有温度的传播。第二,出版机构要发挥微博、微信、小红书等平台的助力作用,或借助VR等技术手段,丰富主题出版的传播形态。例如,《长江文化史》依托长江沿岸经典元素开发文旅融合类的短视频,经由市场化运营策略,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进一步彰显了其主题出版的价值。第三,出版机构要延伸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的产业链条。出版机构要设计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主题相关的文创产品,打造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的周边产品,这既能够实现文化传播与宣传功能,也能够为出版机构带来一定的附加收入。
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在定位上要综合考量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围绕党和国家的意志,充分发挥其教化育人作用。鉴于当前意识形态的新特征与新趋势,出版机构应将中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置于意识形态建设的层面,重新审视并给予关注,同时不断增强其影响力和号召力,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必要的引导和锚定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婷,韩建民.主题出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23(07):13-22.
[2]许运娜,肖国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主题出版选题策划创新思路探究[J].出版广角,2024(01):9-13.
[3]辛晓磊,周斌,池瑶.以主题出版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J].出版广角,2021(10):13-16.
[4]樊诗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出版创新路径[J].中国出版,2023(15):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