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分析的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2024-12-09 00:00:00李慧苏莉娜张郁
传播与版权 2024年22期

[摘要]为了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的热点、脉络和未来趋势,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加快实现数字化转型,文章使用CiteSpace对2010—2024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发文量以2015年为时间节点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作者则以小团体合作为主。基于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现分析,文章梳理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的现状问题,提出优化路径,并聚焦数字技术应用、数字人才培养、媒体融合和知识服务等热点和前沿,探究未来趋势,为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CiteSpace;媒体融合;知识服务

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探索论文网络首发、增强数字出版、数据出版、全媒体一体化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提供高效精准知识服务,推动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科技期刊生产传播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科技期刊的生产、传播方式发生改变,有助于提升科技期刊在选题策划、内容创作与审校、宣传与发行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成为业界和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新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例如:胡骞等从“知识发现”“知识加工”等四个方面出发,分析元宇宙技术在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场景[1];吴国云等参照国外科技期刊平台的建设经验,提出订制符合需求的采编系统、出版系统和知识服务系统的科技期刊综合数字出版平台思路[2];丛乃霞研究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分析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困境。然而,从文献计量视角对近年来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较少[3]。因此,文章梳理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发展的总体脉络,把握研究热点和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使用CiteSpace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当前国内的相关研究热点和趋势,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工具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工具

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是以知识域(knowledge domain)为对象,显示科学知识发展进程和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像[4]。CiteSpace是当前绘制知识图谱的常用工具,可以将作者、机构的合作网络和关键词共现等以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并通过时间线和时区布局、节点大小和连线粗细等分析研究领域的前沿演进趋势和知识关联状态。文章使用CiteSpace 6.3.R1(64-bit)梳理2010—2024年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的整体状况,分析研究的发展脉络、热点和趋势。

(二)数据来源

文章以国内文献数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中国知网(CNKI)为样本数据源,以“科技期刊”并含“数字化转型”或“数字化出版”为检索词,检索时间跨度为2010—2024年,检索时间截至2024年8月29日,并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去重、整理,剔除简讯、征稿、会议介绍等资料,最后筛选出所得文献共464篇。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发文时间分析

论文的发文量以及在一定时间段内的数量变化是衡量该研究领域发展状况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5]。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的发文量,探究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为了在总体上反映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文章以464篇文献作为样本,以时间为线索排序,并利用Excel进行统计,对2010—2024年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及变化进行呈现和分析,得到图1。从图1可以看出,2010—2024年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的发文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图1 2010—2024年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发文量分布图

第一个阶段:快速增长期(2010—2015年)。2010—

2015年,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发文量从15篇增长至52篇,到达顶峰,年平均增长率为29%。自2009年起,国家就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密集发布相关政策文件。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到2020年,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由此,学界对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进行前瞻性、探索性研究。2014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加速新闻出版与科技融合,推动传统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经过该阶段的数字化转型探索,学界基于不同科技期刊的实践案例,提出数字化转型的可行性路径。

第二个阶段:缓慢降低期(2016—2019年)。这一阶段,相关主管部门不断加大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力度,持续出台相关政策举措。2017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关于深化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通知》发布,同年9月,《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将深化一体发展,推动媒体融合取得新突破作为“十三五”时期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发展的主要任务。然而,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发文量在2015年达到顶峰后逐渐降低。笔者通过分析这一阶段的文献,发现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虽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在推进数字化进程上积极性不高。学界的关注点主要聚焦于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第三个阶段:平稳增长期(2020—2024年)。2019年,《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全力推进数字化、专业化、集团化、国际化进程。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随着相关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学界认为我国科技期刊迎来了发展的春天[6-7]。由此,学界集思广益,从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路径和构建科技期刊出版全产业链、国际先进知识服务体系等方面建言献策,加之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虚拟人等技术的出现和迭代,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不断拓宽出版边界,将编校、出版、发行等全流程与各种新技术相结合,不断探索发展新路径,其中增强现实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科技期刊出版的应用成为学界的主要关注点[1,3,8]。

(二)作者分析

论文作者是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的主要力量。文章将CiteSpace的节点阈值选择为“topN(N=30)”,选出每年出现频次为前30名的作者,生成作者合作共现图谱,如图2。

图2生成的节点为N=388,表示在上述参数设置条件下选出的作者为388位。根据普赖斯定律,某一研究领域中的核心作者的计算公式为M≈0.749(nmax^ (1/2)),nmax为统计范围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5篇)[9],代入公式得M值为1.67,即发表2篇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经统计,发表2篇以上的核心作者共发表论文数量183篇,占总文献数量的39.4%。图2呈现的作者合作网络主要有以下特点。

图2 2010—2024年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作者合作共现图谱

第一,以小团体的合作形式为主。图2显示主要形成有3个较为紧密的合作共同体,分别是以吴一迁、吴惠勤、张莉为核心的多维立体的合作团队,这些合作团队大多是单位内部合作,核心作者之间没有联系,未形成大批聚集合作的团体。第二,缺少持续性、长期性研究。除了部分核心作者的发文时间持续长达7年,大多数的研究时长集中在一至两年之间。第三,高产的核心作者数量少。在所研究的388位作者中,2010—2024年发文量大于等于2篇的作者有68位,大于等于5篇的作者仅有9位,可见,只有少数核心作者在这一领域保持较高的论文产出量。

(三)关键词共现分析

论文作者使用关键词对研究主题进行高度概括。关键词研究可以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论文的核心内容和重点方向。基于此,文章使用CiteSpace绘制2010—2024年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以直观反映该领域研究的关注点。图3显示368个节点和494条连接,节点和字号越大,表示关键词频次越高,连线越粗表示关键词间的联系程度越强。根据图3: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涉及范围比较广,其中科技期刊节点的半径最大,说明学界对科技期刊的关注度最高,显示核心关键词与此次研究的内容一致;其余圆形或字体较大的关键词围绕该主题进行延展,后面依次为学术期刊、新媒体、媒体融合等。网格整体密度为0.0073,说明关键词共现网络结构紧密,密度较高。文章继续分析关键词内容,结果显示:“科技期刊”“学术期刊”“医学期刊”“高校学报”“编辑”等是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主体对象;“新媒体”“大数据”“数字化”“互联网”等是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方式和路径;“媒体融合”“融合发展”“集群化”“数字化转型”等是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内容。

中心性是衡量节点重要性的一个指标,其中中心性≥0.1的节点则被认为是关键节点[10]。在表1中,中心性≥0.1的关键词分别为:科技期刊(0.65)、数字化(0.45)、数字出版(0.16)、学术期刊(0.86)、新媒体(0.23)、媒体融合(0.60)、出版(0.15)、对策(0.20)和大数据(0.16)。关键词的共现频次和中心性皆高的关键词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总结来看,这些关键词主要围绕科技期刊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运用数字技术探索媒体融合等方面。

(四)关键词聚类分析

文章进一步使用CiteSpace绘制2010—2024年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当前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的热点,如图4所示。关键词聚类是研究领域内具有相似研究主题的关键词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网络集群[11]。

图4有15个面积不同大小的聚类区域,其面积越大,表示聚类规模越大,聚类区域内的关键词数量越多,表示该聚类的研究领域受到的关注度越高。图谱中的Q值(Modularity)和S值(Sihouettle)值得关注,一般认为Q值>0.3表示聚类结构是显著的;S>0.3表明聚类合理;S>0.5表明聚类高效率且令人信服[4]。文章使用Log-likelihood rate(LLR算法)进一步提取每个聚类标签下的关键词,LLR的值越大,该关键词越具有聚类代表性。研究显示,Q=0.852,S=0.9759,表示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是显著的,其聚类是高效率且令人信服的。

笔者通过对检索文献的关键词聚类标签(表2)进行分析,归纳出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主要有五个领域的热点。

第一,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聚类#0、#2、#3、#6和#10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围绕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学界主要以#0科技期刊、#6学术期刊、#10医学期刊为研究对象,围绕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是#2数字出版的现状,刘钊指出当前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具有发表周期短、成本低、互动性强、获政府支持等优势,但也存在数字产业链不完整、行业规范不统一、数字化增值服务不足等潜在问题[12]。另一方面是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3对策,庞彦波等建议充分利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和自建网站“优先出版”功能实现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13]。

第二,科技期刊数字技术的应用研究。聚类#1数字化和#5大数据主要包括对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应用、技术创新和未来趋势的研究。例如:易基圣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提出一种设想的基于大数据的一体化期刊编审发布平台[14];陈鹏等讨论人工智能技术为科技期刊出版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建议出版机构将重点放在知识服务上,建立数字化出版平台,开拓新的盈利模式[15]。

第三,科技期刊的数字人才培养。数字人才是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之一,也是确保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通过分析聚类#12学术质量的标签,发现学界主要的关注点是科技期刊人才转型和培养机制的研究,即从编辑和出版单位这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其中,蓝晶晶等建议编辑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创新素养、学习素养、信息素养、传播素养和法律素养,以适应数字化期刊出版需要[16]。宁倩认为编务单位应从操作技能、环节衔接、质量风险控制、编排校分工协作等方面加强人才培训,向集编务、生产、营销于一体的数字化生产单元转型[17]。

第四,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聚类#4新媒体、#9传统出版和#11办刊模式主要包括媒体融合的数字化传播实践的研究。其中,张敏等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建议科技期刊应基于数字化的内容资源进行拓展,着力开发新媒体平台下的数字化产品[18]。佟昕等建议积极融入新技术、应用新媒体,打造多功能服务型科技期刊网站并探索科技期刊“两微一端”的多媒体应用模式[19]。

第五,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研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不断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笔者通过分析聚类#7资源整合和#8服务的标签,发现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推动科技期刊资源整合,加强知识服务的能力是学界的主要关注点。其中,曾建勋提出从知识组织、知识导航和知识评价等方面增强知识链接服务功能,形成基于知识链接的科技期刊数字化集成服务平台[20]。卜今等采用文献检索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国际STM出版集团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建议出版管理部门从用户需求出发提升核心数据竞争力并打造多元化技术平台[21]。

文章使用CiteSpace将时间引入聚类网络,生成2010—2024年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如图5所示,重点分析每个聚类关键词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时间跨度。从时间分布看,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10—2013年):学界研究主要基于互联网发展的背景,讨论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主要涉及“科技期刊”“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开放获取”等主题。第二个阶段(2014—2018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界开始关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大数据”“新媒体”“媒体融合”“手机出版”等聚类关键词均产生在这一阶段。第三个阶段(2019—2021年):随着数字技术、新媒体技术等与科技期刊进一步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着眼于提升学术传播力和知识服务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在这一阶段,“知识服务”“集中办刊”“转型升级”等研究主题不断涌现。第四个阶段(2022—2024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涌现,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从技术层面研究科技期刊出版的实践活动,新的研究热点相继出现,并持续不断丰富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其中:2022年侧重于“智能媒体”“移动终端”等;2023年集中在“元宇宙”“智能出版”等技术应用;2024年以“数字经济”“短视频”等为主。从知识流向来看,“科技期刊”“数字化”“数字出版”等主题的知识流动最为丰富,不仅在聚类节点之间的流动密集,而且与其他聚类节点之间的流动也较多,而“新媒体”和“媒体融合”等聚类与其他聚类之间存在较少知识流向,更多的是聚类内部的知识流动。

(五)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主要呈现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关键词出现的频次突增的情况[22]。笔者通过分析关键词突现的情况,回顾或预测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的前沿热点。文章将CiteSpace伽马参数取值调整为0.5,突现时间的最小单位为1年,检测出17个突现词,如图6所示。

从图6可知,2010—2012年,关键词“高校学报”“创新”和“挑战”的突变强度较强,说明“高校学报”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创新”和“挑战”是早期的研究热点。2013—2015年,“学术期刊”和“品牌建设”是主要突现的关键词,尤其是“品牌建设”持续时间较长。经过多年的发展,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取得一定成效,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科技期刊品牌建设,提升学术影响力是研究关注的热点。2016—2019年,关键词“融合发展”和“媒体融合”突变强度较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2020—2024年,关键词突现为“知识服务”和“集群化”,随着媒体融合不断发展,期刊集群化建设和知识服务等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持续到现在的关键词主要有“媒体融合”“知识服务”“集群化”,这些议题是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的未来趋势。

三、总结与展望

文章使用CiteSpace对2010—2024年(截至调查研究日)中国知网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从发文时间分析、作者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关键词突现分析等方面进行统计,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不同阶段的发文量变化主要由政策环境和技术发展驱动。自《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2010—2015年,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的发文量处于快速增长期。2016—2019年,尽管我国科技期刊在数字化转型中取得一定成效,但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这一阶段的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的发文量缓慢下降。2020—2024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发展,科技期刊主动拥抱新技术,推动数字技术与期刊出版融合发展,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发文量平稳增长。第二,作者以小团体合作为主,只有少数核心作者能长期保持较高的论文产出量。大多数作者局限于单位内部的合作关系,核心作者之间缺乏广泛的联系网络,尚未形成大规模、跨单位和跨学科的合作团体。此外,学界的相关项目研究周期相对较短,通常集中于一到两年,而这种短期的研究时长可能影响更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第三,研究热点集中于数字化转型路径、数字技术应用、媒体融合发展、数字人才培养和知识服务等。例如: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主要以科技期刊、学术期刊和医学期刊为研究对象,围绕数字出版的现状和推动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展开研究;数字技术应用研究主要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技术在科技期刊出版全流程中的实际应用及未来发展。第四,研究趋势集中在媒体融合、知识服务和集群化三个方向。具体来说:科技期刊如何进一步拓展融合出版深度、深化内容与渠道的融合;数字技术如何优化和拓展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形式;在数字建设背景下科技期刊如何探索集群化建设的路径,避免单刊“孤军奋战”的困境,这将是未来该领域研究探索的方向。

基于前文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未来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开展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理论研究。笔者通过系统地分析现有的文献,发现学界更多地倾向于关注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应用层面,如针对智能出版、数据共享、开放获取模式以及数字版权管理等开展出版实务研究,而对科技期刊、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及重要理论框架关注不足。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界对实践层面的关注超过对宏观指导思想和长远规划的关注。因此,未来学界应当加强对国家相关政策与重要理论的深入剖析和解读,如:政府如何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科技期刊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深入研究国际数字出版政策与科技期刊出版产业的耦合关系,以预测未来科技期刊出版业发展态势等。关于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我国科技期刊深刻理解国家对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要求,为推动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提供指引和方向。此外,学术成果“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情况依然存在[23],除了探讨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传播,我国科技期刊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探讨如何发挥自身作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第二,深化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风险管理研究。目前,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遇到的问题集中于版权方面,且主要讨论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正面影响。然而,数据泄露、技术风险、学术不端等负面影响,为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带来挑战,其中数据安全是一个重要议题。我国科技期刊在数字化转型中拥有与日俱增的数据体量,包括投稿论文数据、科技安全数据等,容易成为大国科技竞争情报搜集的开源情报源[24]。同时,尽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显著提升编辑出版效率,但技术的局限性导致科技期刊在评审稿件时会因算法偏差而产生误判,甚至影响科研评价体系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此外,学术不端行为在数字化背景下变得更加隐蔽和复杂,如伪造实验结果、抄袭他人作品等不当行为在技术的加持下更容易实施且更难被发现。因此,未来学界要深化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风险管理研究,探讨如何构建更加健全的数据保护机制,如何针对新兴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进一步探索建立相应的监管框架来规范技术使用等。

第三,加强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跨学科研究。形成科技期刊出版产业链,是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一项系统性工程,这需要“内容+渠道+数字化+资本”四轮驱动[25]。因此,未来学界要全方位、多学科地深入探讨,进一步深化管理学、计算机科学、法学、编辑出版学等多学科融合研究,发挥学科交叉优势,为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提供新思路。例如:管理学能够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运营模式与策略;计算机科学可以助力开发更高效的信息处理系统和技术平台;法学对版权保护、数据安全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等。同时,学界也要结合“融合发展”“知识服务”“集群化”等多个热点和趋势,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工作。其中,“融合发展”强调不同媒体呈现形式的相互渗透与协作,这要求学界在研究过程中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促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尤其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不能局限于提供简单的信息检索,而要根据科技创新主体的具体需求,基于数字技术优势构建知识解决方案。此外,科技期刊“集群化”还要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来提高出版效率和服务科技创新的水平,充分利用各学科的专业特长,显著提升该领域研究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助推相关研究成果在期刊出版领域的转化,促进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

[参考文献]

[1]胡骞,王嘉昀,陈一奔.元宇宙情境下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图景与未来进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08):1020-1028.

[2]吴国云,卢焱.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编辑学报,2020(05):487-491.

[3]丛乃霞.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新技术应用、数字化转型、新媒体传播和运营的创新实践[J].中国传媒科技,2023(05):101-104.

[4]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02):242-253.

[5]李正东,姜金明.组织领导风格研究评述与展望:框架梳理与动态演化[J].科学与管理,2022(06):52-61.

[6]李春红,焦高星,张锦飞.技术和资本视角下的科技期刊全产业链发展路径[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1(11):29-32.

[7]邵冰欣.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背景下科技期刊的使命担当、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科技和产业,2024(15):56-61.

[8]董文杰,李苑.增强现实技术出版融合的案例分析及其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05):647-654.

[9]宗淑萍.基于普赖斯定律和综合指数法的核心著者测评: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12):1310-1314.

[10]杨洋,张文博,张建敏,等.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的数字矿山与矿山安全文献综述[J].矿业科学学报,2021(01):124-138.

[11]张学颖.基于CiteSpace的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领域现状与热点分析[J].传播与版权,2023(02):10-15.

[12]刘钊.我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现状和发展探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5(03):54-57.

[13]庞彦波,金杭森,刘云.利用知网平台和自建网站实现优先数字出版[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06):624-627.

[14]易基圣.基于大数据的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08):154-156.

[15]陈鹏,陈晓宇,刘定坤,等.人工智能技术给科技期刊出版带来的挑战与机遇[J].传播与版权,2024(08):8-10.

[16]蓝晶晶,范菊琴.数字出版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素养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1(06):277-279.

[17]宁倩.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编务单位数字化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传媒科技,2024(04):129-132.

[18]张敏,宋咏堂.媒介生态学视域下的科技期刊出版数字化转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3):70-72.

[19]佟昕,赵博,韩倩茜.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对策探析[J].视听,2018(07):240-241.

[20]曾建勋.基于知识链接的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01):6-9.

[21]卜今,朱思维,周良佳,等.国际STM出版集团的经营理念对中国学术期刊探寻知识服务转型道路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04):433-438.

[22]谢冬凌,郑菲.我国新闻出版行业智库研究热点及趋势展望: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J].传播与版权,2024(04):57-62.

[23]韩云波,陈思思.社科学术期刊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理论创新之问题议程的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4(04):5-13.

[24]王育英,张薇.科技期刊数据风险分析与防范体系框架构建[J].传播与版权,2024(11):49-52.

[25]顾佳.出版发行领先,南方传媒:“内容+渠道+数字化+资本”四轮驱动[EB/OL].(2024-01-15)[2024-09-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8172004509870640&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