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镜到底”:融合新闻的视觉引导与空间调度

2024-12-09 00:00:00郭小良盛俊阁
传播与版权 2024年22期

[摘要] “一镜到底”强调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元素的协同对话,打造一个连续、完整、流动的叙事时空。文章以《新千里江山图》为例,发现《新千里江山图》突破性地运用“一镜到底”的叙述手法,在呈现方式、场景处理上实现时间与空间的线性叙述和生动呈现,由此分析融合新闻的“一镜到底”实现、反思和创新,聚焦其在新闻领域应用中的传播特性和创新路径,为同类型融合新闻的策划与传播提供思路。

[关键词] 《新千里江山图》;“一镜到底”;融合新闻;视觉引导;空间调度

“一镜到底”(One-shot),指用一个摄影机拍摄、在一个镜头内表现整部影片,或者是通过后期剪辑加工让人感觉整部影片是一个镜头的拍摄手法,可分为真正的“一镜到底”和加工的“一镜到底”两种[1]。作为技术演进的产物,“一镜到底”是融合新闻创新的关键叙事理念,在短视频、H5等融合新闻形态的叙事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它既构建起一种新颖的叙事结构,也成为多媒体元素的“整合方式”[2],并作为一种创新的叙事方式,在融合新闻生产中发挥巨大的应用潜力。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新千里江山图》就是“一镜到底”在融合新闻实践应用中的典型案例。

一、融合新闻的“一镜到底”实现

融合新闻指利用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信息平台,并综合运用不同介质的传播形式、技术方法、报道体裁和叙事方式开展的整合式新闻传播的新方式[3]。

自2018年以来,融合新闻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科技强国、民生服务等党和国家重点发展领域进行谋篇布局,充分展现整合式新闻在报道宏观主题方面的魅力[4]。在融合新闻生产中,“一镜到底”强调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元素的协同交流,打造一个连续、完整、流动的叙事时空。其在本质上是基于传统新闻媒体的线性演绎方式,结合多媒体融合,并借助特定的拍摄方式和剪辑手法而形成的反蒙太奇新闻镜头语言。

《新千里江山图》紧贴时代发展脉搏,以风土人情为主,以技术赋能创新表达,通过“一镜到底”呈现一幅既具历史韵味又充满生机活力的时代崭新图景,让观众全景式地感受我国在不同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发展变化。“一镜到底”在《新千里江山图》中的运用可分为视觉引导和空间调度。

(一)视觉引导:强化沉浸式体验

“一镜到底”呈现的连续时空与人类的视觉感知相契合,展现独特的沉浸性、游离性和绵延性特点[5]。在融合新闻生产中,一方面,“一镜到底”通过设置视觉引导的元素或符号形成运动空间,使观众的注意力有可承接的注意点,让观众跟随引导符号的前进方向和运动轨迹来捕获视觉中心信息及运动轨迹带来的视角信息和背景信息,创造一个连续、独立,富有完整性和沉浸式体验感的新闻叙事空间。另一方面,“一镜到底”通过视觉引导增强观众置身于新闻现场的体验感与沉浸感,引导观众深入新闻场景,跟随镜头的移动,观察周围环境、重点内容以及人物表情和反应等,感受现场细节和氛围,使观众更加投入故事及新闻内容。精心设计的视觉引导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提升内容的艺术美感,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如动态的构图、富有节奏感的镜头运动等,为观众带来视觉享受,增强内容的艺术感染力。

从视觉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类的视觉系统具有选择性注意的特点,会自动聚焦画面中具有显著特征的元素,如明亮的颜色、强烈的对比、运动的物体等。视觉引导则可以利用这些特征来引导观众,使他们关注重要情节和新闻元素。例如,在《新千里江山图》中,舞者、飞鸟、飞机、高铁等视觉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引导符号起到视觉引导的作用,使观众领略大江大河、科技发展和人文情怀。换言之,“一镜到底”立足自身叙事特性,融合《千里江山图》的绘画风格和特性,利用场景的精心布局和视觉错觉的巧妙转场,将《新千里江山图》绘制成一幅无剪辑痕迹、富有信息含量的新闻画卷,以舞者飘飘的衣袂为起始点,徐徐展开带有现代民族记忆的神州大地图卷,并在结尾处回拉镜头至舞者,凸显完整性和沉浸感,向观众呈现一张超越屏幕尺寸、跟随镜头视角、单幅超长的信息图片,让观众感受中国现代化的新千里江山。

(二)空间调度:凸显认知性关联

“一镜到底”是通过精心设计一个连续时间和空间场景来实现的。目前,在融合新闻生产中,“一镜到底”要达成视觉效果,必须进行合理的空间调度。具体到新闻生产实践,现实新闻并非只发生在一个场景或时间维度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新闻生产在拼接时间和空间上的难度。因此,新闻生产涉及的多个过渡和转场要依靠蒙太奇剪辑来完成,从而跨越“一镜到底”的“底线”。需要注意的是,在融合新闻生产中,“一镜到底”不同于影视生产在严格意义上对特定空间连续拍摄所呈现的“一镜到底”,而利用一定的视觉错觉来重构场景元素在观众认知层面的关联,并通过拍摄技巧和后期剪辑,形成无缝过渡的伪“一镜到底”效果。从舞台艺术理论角度来看,“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与舞台表演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两者都需要在一个连续的空间中进行表演和展示。基于此,舞台艺术中的空间调度理论可以为“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提供借鉴,如演员走位、场景转换、道具运用等。“一镜到底”通过合理的空间调度,能够营造紧张、舒缓、悲伤等氛围,达成沉浸感、真实感、宏大感的视觉效果,增强内容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新千里江山图》通过动画设计拍摄实现多场景之间的平滑过渡,运用原始画面完成空间调度,利用视觉错觉来营造视觉上“一镜到底”的真实效果。也就是说,在《新千里江山图》中,“一镜到底”立足重要的时间、空间节点,使每一个节点都有对应的独立范围和场景,通过前期制作和后期合成对这些节点进行合理拼接,并充分利用视觉错觉,连通静态和动态的节点,以实现转场和运动的平滑过渡。值得一提的是,《新千里江山图》含有抽象的画卷意义,基于此,“一镜到底”通过镜头的移动和空间的拓展,使各要素的空间排列顺序、时间上的出场先后以及视角转变运动轨迹有规律可循,从而实现空间调度,展现宏大场景和气势全貌,让观众感受场景的广阔和壮观,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群山云彩的遮挡转场,以飞鸟视角领略潜艇、桥梁和麦田等。这些动起来的节点交替形成动态转场,如飞机、高铁、飞鸟、水流等运动元素的转换,相比静态转场更为自然、和谐。

二、融合新闻的“一镜到底”反思

(一)真实感增强与投入增加

“一镜到底”可以避免剪辑带来的断裂感,使画面更加真实自然。也就是说,“一镜到底”通过连续的空间展示,展现完整的空间关系和细节,让观众跟随镜头的移动,仿佛置身于故事发生的环境,亲身体验场景,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处境,增强沉浸感,从而提高场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例如:在体育赛事的融合新闻中,“一镜到底”跟随运动员的脚步,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比赛的紧张和激烈;在社会事件的融合新闻中,“一镜到底”让观众深切体会人物情感和现场氛围。

需要注意的是,“一镜到底”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力、资金的投入,尤其对技术要求较高。一方面,“一镜到底”需要稳定的拍摄状态,然而在融合新闻生产中,“一镜到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拍摄环境和拍摄对象控制较为困难的情况,不利于后期呈现。另一方面,“一镜到底”在成本规划、人员安排、场景调动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例如,《新千里江山图》主要通过技术合成进行虚拟影像拍摄。因此,在融合新闻生产中,“一镜到底”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和选择。

(二)重点突出与内容受限

目前,人们倾向于将连续的视觉刺激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分散的片段。“一镜到底”则正好符合这一趋向,通过连续的画面展示,突出重点信息,让观众更容易理解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推进。也就是说,“一镜到底”通过镜头的运动、焦点的转换等方式,引导观众的视线在画面中流畅地移动,并结合可能同时出现的诸多元素,有效地突出重点内容,让观众更容易抓住关键信息。此外,“一镜到底”还利用光影、色彩、构图等手段,与声音、文字相配合,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重要的情节或主题上。然而,正是因为这一优势加之视频媒介信息选择性不足的特点,“一镜到底”也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将新闻多视角、多维度的功能弱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一镜到底”在拍摄过程中不需要剪辑或较少剪辑,因此可能会导致信息传递不完整,无法对比性地展示更为广阔的跨地域场景以及跨度较大的历时延续情况[6],且“一镜到底”是一个连续镜头或伪“一镜到底”镜头组合而成的,无法像多镜头剪辑那样展示更多的细节和不同角度的画面,这不利于全面展示场景或事件,导致缺失新闻的全面性,甚至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三)短时效果与长期检视

在融合新闻生产中,“一镜到底”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新闻事件,使观众深入地了解新闻内容,增强观看体验,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也就是说,“一镜到底”的运用,为观众提供更真实的视觉体验,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融合新闻中的复杂问题,加深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一镜到底”的运用也对融合新闻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新闻工作者要提升整体素质。一方面,摄制团队要精心策划和安排,抓住关键时刻,捕捉到有代表性的场景。另一方面,后期制作团队要进行精细融合,保证画面的连贯性和流畅性,更好地发挥“一镜到底”的传播效果。

在融合新闻生产中,“一镜到底”在创新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提高观众的介入门槛,甚至划分观众群体,不利于长期运用。“一镜到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观众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可能会使观众难以持续关注,甚至产生视觉疲劳,不利于观众获得满足感,从而影响新闻传播的效果。哪怕“一镜到底”加入游戏环节引导的H5也很难突破视觉疲劳带给观众的不良体验,甚至引发有3D眩晕的观众产生生理不适,从而影响观众的观看效果,不利于“一镜到底”的普遍性应用。

三、融合新闻的“一镜到底”创新

(一)突出新闻主题,创新叙事结构

在融合新闻生产中,“一镜到底”的运用要凸显新闻内容的重要性,在创新形式上带给观众更好的视觉体验,突出信息的呈现,防止因过度形式化、娱乐化而喧宾夺主。具体来说,“一镜到底”和H5一样是新时代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吸引观众观看的“敲门砖”,“一镜到底”的运用要立足其属性及特性,通过恰当的视觉设计提高观众对内容的观看量、转发量,并平衡新闻属性与技术属性、娱乐属性等方面,减少观众对“一镜到底”产生视觉疲劳。“一镜到底”的运用也要从沉浸感、真实感入手,使观众加深对新闻事件的认识,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从而提升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一镜到底”的运用还要结合可能同时出现的诸多元素,利用视觉引导有效地突出重点内容,让观众更容易抓住关键信息,并通过光影、色彩、构图等手段,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重要的情节或主题上。

在叙事结构方面,“一镜到底”的运用要打破传统新闻的线性讲述方式,将多个视角、层次的素材有机融合,从不同侧面、不同人物视角展现内容,让观众更全面、立体地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有机整合不同媒介,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介元素融入叙事。例如,在报道某一地点时,“一镜到底”的运用不仅可以利用文字描述,展现人情风貌,还可以搭配图片,展示风景名胜,并通过视频、音频呈现动态画面,讲解地方特色,为观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体验。此外,“一镜到底”的运用还要加快或放慢镜头的移动速度,调整故事的节奏,改变空间的布局,营造不同的氛围,如:或采用快速的镜头移动和紧凑的空间调度,增强紧张感;或采用缓慢的镜头移动和舒缓的空间调度,营造抒情氛围。

(二)突出视觉效果,强化技术赋能

在融合新闻生产中,优质的内容离不开好的创意,而好的创意离不开技术的支撑。相比传统新闻,融合新闻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给观众带来叙事空间和阅读场景合二为一的在场感受,具备高度自由和独特的表达范围[7]。

目前,“一镜到底”的运用使融合新闻焕发新的活力。它不但凸显长镜头的优点,还大胆革新,这既包含技术方面的进步,又有艺术层面的想象[8]。随着技术发展日趋完善,“一镜到底”的运用要在融合新闻生产中发挥优势,必须找准自身定位,站稳“一席之地”,以形成相关的产业链条,确保获得完善的技术条件和人员供给保障。在题材选择上,“一镜到底”的运用要充分利用技术特点,强化技术赋能,不断地把握、深挖主题,突出视觉效果,体现更多的新闻性、人文性、情感性,尽可能地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更好地体现生活,为观众提供有价值、有情感、有温度的新闻内容。

900多年前,天才画家王希孟穷尽智慧与心血找到心仪颜色绘制了传颂千年的“大好河山”—《千里江山图》。900多年后,“一镜到底”的运用,以先进的科学技术,让这幅名画的“大好山河”“活”了起来—《新千里江山图》。需要注意的是,在融合新闻生产中,“一镜到底”的运用犹如双刃剑。一方面,“一镜到底”的运用为新闻生产带来了更强的真实感,使观众更深入地沉浸在新闻事件中,获得全新的视觉体验,为融合新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一镜到底”的运用因成本和内容呈现的局限、后期制作的挑战、高难度的拍摄要求以及潜在的真实性与可信度等问题而需要新闻工作者谨慎对待。

[参考文献]

[1]吴婷.“一镜到底”的艺术特色[J].艺术科技,2016(10):124-125.

[2]刘涛,刘倩欣.“一镜到底”:融合新闻的叙事结构创新[J].新闻与写作,2020(02):74-80.

[3]雷跃捷,何晓菡,古丽尼歌尔·伊力哈木.“融合报道”的概念、内涵、特征及发展趋势:基于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融合报道”作品的比较分析[J].新闻战线,2019(13):40-47.

[4]方提,杨宇琦.连缀古今,技术赋能与情感共振:第33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作品观察[J].新闻前哨,2024(01):22-24.

[5]曹桐,曹红军.从拟真到致幻:“一镜到底”的美学探索[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137-148.

[6]王煜,冯晓媛.由《1917》透析影像本体论中“一镜到底”叙事[J].电影评介,2021(19):64-68.

[7]和曼,焦飞越.信号、表征、沟通与交互:融合新闻的叙事策略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10):111-115.

[8]孙振虎,赖仕凡,张悦.视听语言“一镜到底”的应用技巧[J].新闻与写作,2020(05):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