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路径思考

2024-12-09 00:00:00陈倩
传播与版权 2024年22期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传统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主要挑战发现,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内容同质化严重,缺少创新力”“传播渠道单一,受众流失严重”“技术短板明显,沉浸感不足”。基于此,文章提出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建议,即“开拓新时代传播渠道”“内容制作求新求变”“融入新媒体语境,注重创新呈现”,以期应对新媒体挑战,提升传统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与影响力。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电视;民生新闻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年轻一代受众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新闻应用等新兴平台获取信息,这使得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收视率下降,影响力进一步减弱。因此,文章探索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路径,以助力其应对新媒体挑战,提升传播效果与影响力十分必要。

一、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内容同质化严重,缺少创新力

在新媒体浪潮的席卷下,当前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态势,内容形态亦日益丰富多彩,这使得受众群体能够更方便地获取各种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新闻资讯。相比之下,传统电视民生新闻的创作模式显得较为单一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内容同质化现象尤为凸显。通过类比分析国内各地区的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播报流程,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高度趋同性:一是记者前往事发现场,访谈相关人士并搜集第一手资料;二是主持人邀请嘉宾开展深度对话并对事件或现象进行剖析。尽管这种传统播报流程确保了新闻信息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但是其在创新力与吸引力方面却存在显著不足,难以持续激发年轻受众的观看热情。

(二)传播渠道单一,受众流失严重

目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新闻传播渠道的变革。在此过程中,电视作为固定终端接收设备,其局限性日益凸显。如今,年轻受众更倾向于通过手机登陆社交媒体、新闻应用等平台,以随时随地浏览和分享新闻信息[1]。相比之下,传统电视新闻则需要受众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观看,这无疑限制了其受众的范围和数量。

(三)技术短板明显,沉浸感不足

传统电视民生新闻长期以来采用相对稳定的制作范式,其技术革新步伐显得较为迟缓,对新兴多媒体视听语言的驾驭能力尤为欠缺,使得电视新闻作品在视觉震撼力、沉浸体验以及互动参与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难以有效吸引并维持当前主流受众群体的兴趣与关注。而新兴媒体平台则依托扁平化的生产模式以及短视频、直播等前沿技术,为受众提供更为新颖且富有趣味的内容展现方式。其不仅注重内容的时效性,更在视觉上追求强烈的冲击力,运用高清画质、动态图像及三维特效等手段,打造沉浸式的体验,使受众仿佛置身其中,更容易被内容所吸引。相比之下,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在技术手段上的滞后使得其在与新兴媒体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年轻受众群体对新技术、新形式的接受度更高,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内容丰富且具备高度互动性的新闻。因此,技术短板已成为阻碍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建议

(一)开拓新时代传播渠道

1.借力新媒体优势,开发移动视频端

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必须认识到移动视频端的巨大潜力,并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拓展其传播范围。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具有贴近群众生活的特点以及可视化叙事的天然优势。鉴于此,新闻工作者应积极探寻将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内容与新兴媒体形式进行融合的有效途径,以吸引更多年轻受众的关注。具体而言,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机构可加大在短视频、直播等领域的建设力度,通过制作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短视频,以及开展实时互动的直播活动来讲述身边的民生故事和传递民生政策,从而增强与受众的连接和互动[2]。例如,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的抖音官方账号,其发布的一条短视频即是一则民生新闻,且新闻内容均精简成三至四行文字置于视频顶部,使得受众能够快速了解民生新闻的重点,并在评论区进行在线讨论,这不仅提高了民生新闻的关注度,还有效地拓展了民生新闻的覆盖面。

2.创建内容共享联动机制,实现融合传播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机构应依托其长期累积的内容创作优势,构建一套内容共创与跨界传播相融合的联动体系,旨在跨越平台界限,促进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态融合,构建矩阵化、全方位的传播网络,以此克服电视传播渠道的固有限制,汇聚全媒体传播力量,实现效能的倍增效应。以浙江广电传媒集团为例,该集团成功构建了集成化的内容创作与融合传播体系,实现了报纸、电视及多个新媒体平台的深度融合,建立了各平台间高效的内容交换与协同传播机制,以此驱动民生新闻内容在多元媒体间的流畅传递,确保新闻信息能够迅捷、精确地触达多元受众群体,实现全时段、多平台的全方位覆盖。鉴于此,其余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机构应主动借鉴这一成功模式,吸取其成功经验,增强与不同媒体间的协作与互动,通过构建内容共享机制,实现新闻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运用,进而提升民生新闻的传播效能与社会影响力,确保其可持续发展路径稳步前行。

3.优化渠道结构,实现受众精准覆盖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与偏好展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面对这一转变,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机构必须给予充分重视,调整并优化其传播渠道布局,针对不同受众群体采取差异化的传播策略,力求实现精确的目标覆盖。鉴于中老年受众群体依然倾向于通过电视媒介接收新闻资讯,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机构应继续将电视媒介作为重要传播渠道,在内容策划与制作上需要紧密贴合中老年群体的生活方式及审美偏好,通过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贴近日常生活的实例,确保中老年群体能够轻松接收并领会新闻内容[3]。相比之下,年轻受众群体更倾向于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获取感兴趣的信息,因此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机构应加速构建新媒体矩阵,积极融入抖音、快手、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并不断创作契合年轻受众审美趣味的民生新闻。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机构只有合理配置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实施统筹规划,确保各渠道间协同合作,形成互补效应,才能使传统电视民生新闻精确触达不同受众群体,提升其传播效率,扩大其影响力,使受众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取与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新闻资讯。

(二)内容制作求新求变

1.紧扣民生热点话题,贴近群众生活

作为紧密关联民众生活与利益的新闻报道领域,民生新闻的核心内容应根植于贴近民众、反映社会真实的鲜活素材中。同时,在当前新媒体浪潮下,信息传播速度空前迅猛,这要求新闻工作者紧跟时代变迁,敏锐洞察并把握公众最为关切的社会热点,并深入基层,以群众视角挖掘那些贴近民众生活实际、具有广泛共鸣的新闻素材[4]。在报道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应致力于增强报道的亲和力与生活感,确保新闻内容真实可感,触动人心。例如,2024年8月,甘肃临夏广河县某中学被曝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当地民生新闻机构在迅速报道事件进展的同时也应深入剖析问题根源,聚焦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体系、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民生教育议题,精准契合公众对改善教育环境的迫切期望,以激发社会共鸣,提升民生新闻的影响力与社会公信力。

2.坚持正向情绪引导,彰显正能量价值

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使得受众对新闻内容的选择更加挑剔,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机构要想吸引并留住受众,就必须在内容制作上求新求变,尤其要注重讲好身边感人至深的故事,彰显正能量价值。讲好身边感人故事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情感积淀,深入基层与民众面对面交流,用心倾听每一个普通人的心声,从中发掘那些能够触动人心、激发社会正能量的素材。在报道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应当注重细节刻画和情感渲染,让受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的温暖和力量,注重传递正面价值观念;通过传播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进步;通过深入挖掘基层民众的美德和力量,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这不仅能充实新闻内容,提升节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能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3.创新叙事手法,增强视听效果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审美需求日益提升,对新闻节目的视听表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电视民生新闻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在叙事手法和视听艺术上进行大胆创新,给予受众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在创新叙事手法方面,新闻工作者应摒弃传统的单调叙述方式,采用多样化的叙事结构,如倒叙、插叙等,以及设置悬念、引入冲突等手法,使新闻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新闻工作者可以借鉴纪录片、微电影等纪实类节目的制作理念,运用精心设计的镜头语言与画面呈现技巧,增强新闻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在视听艺术方面,新闻工作者应当注重传统电视民生新闻画面的美感和音效的配合,通过运用高清摄影、无人机航拍等先进技术,捕捉更加生动、逼真的画面。同时,新闻工作者应精心挑选背景音乐和现场音效,营造出与新闻内容相契合的氛围,使受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新闻现场的氛围和情感。

(三)融入新媒体语境,注重创新呈现

1.借鉴短视频语言,提高生动性

短视频之所以受欢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简洁生动、风趣幽默的表达方式。新闻工作者可以从中汲取灵感,通过熟练运用剪辑技巧、精选配乐以及设计字幕等为新闻作品增添新的活力[5]。具体来说,在报道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时,新闻工作者可采用延时摄影的手法拍摄堵车路段的壮观场景,再通过巧妙的剪辑和配乐,将这一现象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呈现。同时,新闻工作者可利用滚动播报的文字和旁白解说进一步提升信息的传递效果,使受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交通拥堵的严峻程度。除了报道内容的生动性,新闻工作者还可以尝试将民生政策等较为枯燥的内容以短视频的形式进行呈现,通过精选政策亮点、制作趣味动画或采用轻松幽默的旁白解说等手段,将民生政策以更加接地气、易于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年轻受众。这样的创新呈现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民生政策的传播效果,还能够增强年轻受众对传统电视民生新闻的关注和喜爱。

2.注重立体化再现,展现事件全貌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呈现高度碎片化特征,这导致受众注意力的分散,单一且孤立的新闻报道难以有效吸引其关注。因此,新闻工作者在采编过程中应更加重视事件的多元化与立体化展现,运用连续报道、多维度解析等策略全面且深入地揭示事件的前因后果,力求还原事件的真实面貌,进而拓展民生新闻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提升民生新闻作品的思想深度与权威性,引导受众形成正确的认知,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以犯罪案件报道为例,新闻工作者在制作新闻内容时不应仅局限于犯罪事实的披露,而应深入探究问题根源,分析引发犯罪的多元因素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通过访谈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对犯罪现象进行深度剖析,持续关注并报道后续的治理举措及社会反响,展现政府部门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为与成效。立体化的报道方式不仅有助于受众全面、客观地理解事件,还能激发受众对问题本质展开深入思考。实现事件的立体化呈现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专业要求,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与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够在海量信息中甄别筛选有价值的内容,以及通过周密的策划与编排系统梳理事件的历史背景、当前状况及发展趋势,并以全景化、立体式的视角展现给受众。

三、结语

文章通过对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坚守责任与道德、保证专业性与权威性、积极拥抱新时代创新等发展原则,并给出了具体的发展建议。未来,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机构应充分融合新媒体技术,创新传播方式,以提升内容质量,拓宽传播渠道,吸引年轻受众,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大林,锁静.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主持人的表达策略与责任担当[J].视听界,2024(04):90-92.

[2]陈燕清.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创新发展探析:以《新闻110》栏目为例[J].东南传播,2024(07):45-47.

[3]张琼月.新媒体形势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以《小莉帮忙》为例[J].新闻世界,2024(07):75-77.

[4]左丽慧.新媒体时代市级报纸媒体如何做好民生新闻栏目[J].新闻文化建设,2024(06):88-90.

[5]高岩霞.文化共鸣:电视民生新闻的新传播途径探索[J].新闻文化建设,2024(04):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