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开发背景及意义
在开展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微场景建筑艺术课程来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课程以创设问题情境为起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微场景建筑艺术的实践,引导学生深入解析传统民居的建筑营造技术。教学过程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情境导入
教师: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位备受尊敬的朋友,他是谁呢?让我们通过视频来揭晓答案。传说中,在他的精心治理下,黄河变得温顺,曾经被洪水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成就了广袤的沃野。人们得以建造家园,安居乐业,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是的,他就是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大禹不仅驯服了曾经肆虐的黄河,还统一了沿岸的诸多部落,为我们华夏民族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画,能告诉我你们都发现了什么吗?
学生:我看到大禹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没有进去,他的房子看起来很破旧,墙上有裂缝,屋顶上还长了杂草。
教师:如果你们有能力帮助他,你们想为大禹做点什么呢?
学生:我想帮他修一座新房子,让他的家人能有个安稳的家,这样大禹就不用担心家里的事情了。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神话中大禹所治理的黄河流域,去了解那里的民居建筑。我们将通过微场景建筑艺术,搭建起一座座充满温暖的房屋,为大禹和他的家人带去幸福,实现大家善良的愿望。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用大禹治水的古老神话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能够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体会黄河文明的深厚魅力。
三、欣赏黄河流域特色民居
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不仅是生命的源泉,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和精神的象征。在这里,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交织,不同民族的文化融会贯通,思想和文化在这里碰撞,共同编织出华夏文明的壮丽篇章。大禹的新家将建在黄河流域的哪个区域?我们将为他建一座怎样的住所?围绕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情境中进行思考。学生从沿黄九省(区)——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省(区),选择相同省(区)的学生分为一组,共分九组。各小组学生通过VR技术观看介绍当地民居的纪录片,直观体验各地的地域特色和民间文化。学生利用学习单,自主探索黄河流域的特色民居,并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发现。随后,每个小组将推荐部分同学在班级内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学生在欣赏与交流中学习到蒙古包、地坑院、窑洞等沿黄九省(区)的民居建筑特色,以及它们的地理环境、造型和布局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探究环节中,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通过读书、网络搜索、观看纪录片以及相互交流等形式,获取有关黄河流域民居特色的知识。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学生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还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深入探究
建筑艺术的魅力在微缩模型中得以凝结,宛如凝固了时代的琥珀、封存了时空的胶囊,将厚重的历史、多彩的民俗和温情的乡土文化融为一体。在为大禹建造新居之前,学生需要先了解如何运用各种材料,学习微场景制作的步骤和技艺。以下是探究过程。
(一)探究材料
教师引导学生以尊重历史和细节为原则,从家中的日常用品中精心挑选适宜的材料,如吸管、笔帽、塑料片、废旧的雨伞骨架等,并探索这些日常用品的新用途。学生用收集到的各种材料,创建一个“材料超市”,根据需要在这个“超市”中自行选择材料。
[设计意图]实施微场景建筑艺术课程时,教师可以从材料选择这一环节入手,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可用的材料,尤其是挖掘废弃物品的价值,在艺术创作中融入绿色环保的理念。
(二)探究技艺
在探究微场景建筑的制作技艺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明确创作方向,并根据详细的制作步骤,整理和归纳讨论成果。
1.确定模型的比例和屋内的主要元素,并计算出相应的尺寸。
2.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分别负责制作房屋框架、家具、动植物等。
3.讨论如何上色和做旧,比如使用丙烯颜料进行平刷,用局部打磨和上色稀释的方式来实现做旧效果。
4.探索如何将身边的材料,通过创意改装变成所需的物品,这一改造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无限创意。
5.教师以制作扫帚为例,为学生演示制作方法。学生主动思考,学会举一反三,尝试制作其他模型部件。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比例换算,运用语言进行准确描述,借助美术技能完成创意实践。这种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艺术实践
九个小组成员将利用平板电脑中的资料,依据所选区域的文化特色和民居风格,为大禹设计一座院落。设计工作将从功能定位、环境考量、样式选择、材料挑选、色彩搭配、尺寸换算、制作拼装等各个环节着手,进行综合性的艺术实践。这不仅是一项跨学科的挑战,也是一次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全面锻炼。
当九个小组的作品全部完成后,学生将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每件作品的展示台都精心添加了代表当地特色的老物件作为点缀,中部设计为镂空,连在一起模拟出黄河蜿蜒流转的“几”字形,象征着母亲河的壮阔和文化的深远。这样的课程延伸旨在培养学生的联想迁移和文化理解能力。
[设计意图]课程以黄河流域丰富的文化为背景,结合大禹的故事,将传统建筑与黄河文化的历史脉络相融合。学生在玩中学、学中做,培养了自立和自强的精神,提升了综合素养。
六、展示评述
教师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作品的展示和评价。
1.请你们小组向大禹介绍你们的设计作品。
2.你认为大禹可能会选择哪一座居所作为他的新家?
学生们互相交流想法,并在班级内分享自己的见解,从作品的造型、结构、地理位置等多个角度分析并推荐自己的作品,同时对其他小组的作品进行赏析。
课程的评价将从三个方向进行,分别是对作品的评价、组内合作互评以及活动成绩评价。
学生:九件立体作品连接起黄河流域的九个省(区),其中蕴含独具特色的细节,如四川的织布梭、陕北的花馍馍模具、内蒙古的勒勒车……整件作品是时间与空间的交融,是历史的轮回,也是时代的发展。
教师:从古至今,艺术家对黄河的描绘从未停止。同学们这次的作品运用了微场景建筑艺术和空间装置艺术相结合的方式,形式新颖,不仅表达了自己对黄河的情感和思考,还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设计意图]为展示评价环节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更有代入感,帮助他们深入思考、理性分析,更加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七、拓展延伸
教师:历史的长河历经了千年的变迁。同学们将才华融于泥浆之中,将文化视野嵌入瓦檐之间,将艺术修养绘入黄河的宏伟气魄里。你们每个人都是黄河故事的叙述者,都是黄河精神的继承者。
黄河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今天我们用艺术唤起社会对黄河文明的关注、保护和传承,这是我们对母亲河的温情回馈。
[设计意图]通过本课程,学生用作品呼吁社会关注黄河文明,保护并传承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展现了其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热爱。
本文系淄博市“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证据导向的小学美术大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编号:2023ZJ201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中小学美术202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