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术的历史源远流长,艺术的形式丰富多样。引导学生了解中外美术的发展脉络及其多样性,使他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美术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法符合美术教育先审美再立美的全新理念。故宫和卢浮宫作为蜚声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汇聚了众多艺术瑰宝。本文以人美版美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的起始课“故宫遇上卢浮宫”为例,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结合多种欣赏方式与教学评价方式,让学生在时空穿梭中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美学风采。同时,学生将在先感受美再创造关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 中外美术 核心素养 欣赏方法 学业质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艺术课堂发生了新的变化。《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艺术课程的设计要聚焦核心素养,重视艺术体验,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美术教学以“欣赏·评述”的艺术实践作为起点,体现了学科综合理念下美术学习先审美再立美的变化趋势。
“故宫遇上卢浮宫”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教材八年级上册的开篇之课,体现了新时代美术教育理念的变化与发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指导意见,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比和融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引导学生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相互影响,让学生在中外思想文化的碰撞中感受艺术之美,并在欣赏的过程中深化对艺术之美的理解。
一、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从知识传授走向价值引领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明确艺术课程的学习方向,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一个好的情境能够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其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迁移与应用。新课标在第四学段(8-9年级)中一期介绍了故宫和卢浮宫的缘分教学提示中指出,教师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围绕学习任务,发现与学生生活相关或其感兴趣的素材。故宫和卢浮宫是广为人知的文化遗产,教师可在课程伊始通过视频、图片等展示方式引入(图1),为学生营造沉浸式的学习氛围。
(二)互动交流,提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如同课堂中的导航系统,为学生指引学习的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课程只有设定了清晰的学习目标,并且确保这一目标能够被学生们理解并接受,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因此,当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体验艺术之美时,应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目标(表1)。
(三)问题驱动,明确学习任务
在美术教学中,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是落实素养导向学习目标的重要实践。学习目标需通过具体的单元学习活动来实现,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复杂的任务进行拆解,设计出富有挑战性、探究性和表现性的学习任务,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表2)。
二、运用多种欣赏方法,从艺术感知走向审美体验
艺术欣赏是通过借助感知、经验、知识和技能储备,对艺术作品或现象进行观察、体验、联想与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在义务教育阶段,最常见的艺术欣赏方法是比较式欣赏。然而,由于本课涉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深入探讨,涵盖建筑、绘画、工艺、雕塑、设计等多个门类,因此,仅仅运用比较式欣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欣赏方法,如社会学式欣赏、形式欣赏、感悟式欣赏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主题与风格、内容与形式、技法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一)方法一:社会学式欣赏
社会学式欣赏是一种通过了解作品的内容、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以及创作意图等方面,来深入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方法,适用于再现性、故事性或情节性较强的作品。在学习任务一“了解故宫与卢浮宫的历史地位和文化贡献”中,教师可运用社会学式欣赏法,引导学生在观赏故宫和卢浮宫建筑形态的同时,了解它们的建造历史,馆藏来源等,从而深刻理解这两座艺术殿堂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历史地位和文化贡献(图2、图3)。
(二)方法二:形式欣赏
形式欣赏侧重于对作品艺术形式的感知和体验,适用于形式感强、非故事性且艺术语言风格突出的作品。例如,藏于故宫的青铜器常雕刻有饕餮纹、夔龙纹、鸟纹、凤纹、波纹等纹样(图4),这类作品的形式鲜明,易于识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欣赏此类作品时,教师可以采用形式欣赏法,引导学生将作品的赏析要点和个人理解以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表3)。
(三)方法三:比较式欣赏
运用比较法分析中外传统美术在材料技法、语言风格和创作观念上的不同,能够帮助学生辨析美术作品中的文化、品味和格调差异,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通过比较式欣赏,学生能够拓宽审美视野,从不同的艺术流派、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中获得新的感悟。以本课为例,通过对比故宫和卢浮宫所藏的相似艺术品,如和田白玉错金嵌宝石碗和土耳其镶宝石缠枝花纹玉杯等(图5、图6),学生能够发现它们在材质、造型等方面的相似与不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共性与差异产生的文化根源。
(四)方法四:感悟式欣赏
感悟式欣赏是一种通过体会和感受作品整体形象,注重个体感受,将思维与情感深刻融入作品的感性欣赏方式。艺术品是创作者思想与情感的表达载体。中国画作为传统绘画形式,有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山水画追求意境美,花鸟画蕴含抒情美,人物画注重神韵美,这些独特的审美追求在世界美术领域自成体系。因此,学生在赏析时可运用感悟式欣赏来加深理解。例如,在赏析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图7)时,通过了解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和青绿山水技法,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品恢宏壮丽的气象。
三、发挥教学评价功能,从注重结果走向过程获得
教学评价是提升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新课标强调,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评价不只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说明,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就理论层面而言,教学评价具有指明方向、检验效果、诊断问题、监督调控、激励促进等多种功能。因此,教师应围绕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单元和课时学习目标,依据课程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描述,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一)倡导美术多主体评价
故宫和卢浮宫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化古迹。在考查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时,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的作用,进行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主体评价,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和动力。
在进行多主体评价时,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同时,为激发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的热情,教师可以设计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如“故宫和卢浮宫的哪件艺术品最吸引我,为什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对此你有哪些了解?”等。这些问题能够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家长的评价则能拓宽学生的思考角度,激发更多有价值的讨论。
(二)对标美术学业质量描述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美术学科学业质量既是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对标美术学业质量描述,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本学段的教学所要达到的程度,并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清晰的把握。因此,在设计单元学习目标和评价依据时,要结合单元自评要点,同时对标美术学业质量描述,使美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可评、可测,从而实现“教—学C0Y8VlBklku5AVQUrSoqNR3K6Q1UfB6FzroKrPtqHvg=—评”一致性(表4)。
在明确了以上要点后,教师即可按照单元来设计每一课时的作业内容。在设计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对“教学情境类型”“课时作业设计”“测评点”“核心素养”“题目类型”以及“难度分析”等要素进行整体考量。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单元中每一课时的作业之间要有知识和技能的梯度(表5)。
(三)重视美术表现性评价
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强调,要重视表现性评价,围绕学生艺术学习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点,注重观察、记录学生艺术学习、实践、创造等活动中的典型行为和态度特征,运用作品展示、技艺表演等形式,对学生艺术学习情况进行质性分析,同时兼顾其他评价方式的应用。教师应将表现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等方面。
表现性评价与美术课堂教学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具有表现性特点的学习任务。例如,本课的任务三“查阅故宫和卢浮宫的艺术品,开展归类学习”属于艺术实践,观察学生完成该任务时的态度及完成状况,可以为表现性评价提供重要依据(表6)。
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提问、交流和记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行为表现,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审美水平,以及是否具备创造性思维等。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注重评价的即时性、生成性和针对性,以正面激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艺术潜能,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
如今,故宫和卢浮宫都建立了自己的“数字博物馆”。请你依托数字平台,分别从它们的藏品中选择自己认为典型的作品,进行归类学习。
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2022年度教育科研一般规划课题“基于艺术课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课题编号:202200221201B)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