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人美版美术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是生活小达人”为例,探讨如何在义务教育第一学段美术教学中有效融入“欣赏·评述”实践活动,通过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及能力的趣味审美感知活动,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关的感受与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和评价各种艺术作品,不仅能够“学会观察、学会感知、学会描述”,还能进一步“学会分析、学会评价”,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表达的转变,从而全面落实核心素养。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美术 欣赏·评述 审美感知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课程”。结合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教学内容需要特别强调综合性和实践性。同时,小学美术教育要注重学生审美感知与表达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欣赏,评述”类型的美术实践活动尤为重要。然而,根据儿童的审美认知发展,在第一学段开展“欣赏,评述”实践活动存在一定难度。
本课题组以人美版美术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是生活小达人”为例,经过专题研究与实践,将较为抽象、形式单一、耗时较长的“欣赏,评述”活动进行拆分,将其转化为趣味性和互动性更强的小型实践活动,并融入“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等更具操作性的艺术实践,有效实现了第一学段美术大单元教学中“欣赏,评述”的教学目标。
一、细读课标:明晰第一学段大单元设计的框架与原则
(一)每个学段均以“欣赏,评述”为起点
新课标指出,每一学段均以注重发展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欣赏,评述”为起点,到以强调发展学生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的“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再到加强课程内容、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之间联系的“综合,探索”。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材里,“欣赏,评述”的内容一般位于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一学段也符合这一原则。
(二)明确第一学段“欣赏·评述”实践活动为发现身边的美
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学业质量要求为“能从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等方面欣赏、评述周边环境中各种自然物与人造物,学会发现、感受、欣赏其中的美。能用自己的语言与同学分享、交流初步形成发现、感知、欣赏美的意识”。
因此,在第一学段的美术教学中,“欣赏·评述”活动应立足于学生的真实生活。
(三)明确第一学段“设计,应用”实践活动为改进生活用品
新课标明确指出“设计·应用”的学习任务是“能根据生活用品的外形和使用功能提出改进意见,进行装饰和美化,并与同学分享和交流”。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设计·应用”艺术实践领域,创作素材均选自学生身边的常见物品,如矿泉水瓶等。
(四)明确第一学段的艺术实践具有活动化、生活化、融合性的特点
依据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特点,新课标明确指出,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新教材的编写原则符合这一理念,在一、二年级不设置专项拓展内容,也不设置单独的综合实践或跨学科主题学习,而是将各种艺术门类直接融入活动之中。这种活动化、生活化、融合性的课程内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将想象、思考、创造融为一体,从而增强学生对美术学科的深层体验,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二、分析教材:“欣赏·评述”在教材中的有效融入
根据新课标对课程内容设计的要求,新教材在编写时融入了大量的“欣赏·评述”内容,并将其全面融入不同类型的艺术实践活动。
第一,将“欣赏·评述”活动融入“单元情境”和“学习情境”(图1),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设计·应用”课程强调“生活即艺术”的理念。即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美,鼓励他们发现身边的艺术元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艺术作品,并确保这些作品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关联。“单元情境”和每一课的“学习情境”多以欣赏活动为起点,用生活之美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第二,将“欣赏·评述”融入“艺术欣赏”,带领学生初识艺术的深度与广度(图2)。
第三,将“欣赏,评述”融入“感知体验”,培养学Rbb2H3Rjm7j/2mEceqHo8A==生多角度的感知能力(图3)。
第四,将“欣赏,评述”融入“创想实践”,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究,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的艺术核心素养(图4)。
第五,将“欣赏·评述”融入“活动拓展”,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在创意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发散思维,完成拓展性学习任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图5)。
第六,将“欣赏,评述”融入“奇思妙想”,帮助学生借得他山之石(图6)。
第七,将“欣赏·评述”融入单元评价,使教学评一体化(图7、图8)。
三、教学探究:将“欣赏·评述”融入本单元教学中的方法与路径
(一)融入单元目标
在本单元的概述和目标设定中,课题组将新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标准转化为可操作、可检测的教学目标,并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层层深入的教学设计。具体而言,紧紧围绕小学第一学段“设计,应用”艺术实践中的学习任务之一“改进生活用品”的课标要求,即“能针对1至2件生活用品的设计提出改进的想法,并能进行装饰和美化”,有意识地将“欣赏·评述”实践活动分解、转化为简明、可操作、可测评的多种实践活动,嵌入单元目标中。这种设计便于课堂教学的实施与评价,同时,也为教材编写和美术测评提供了参考。
(二)转换并融入每一课的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艺术实践以环保理念为导向,创意实践为核心,围绕一、二年级学生的兴趣及日常生活经验,开展了瓶子塑造、瓶子彩绘、瓶盖创意等与“改进生活用品”相关的活动。课题组依据“设计,应用”的教学目标,采用任务驱动法,融入了一系列适合第一学段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欣赏,评述”艺术实践活动。这些活动集趣味性、体验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于一体,帮助学生从材料、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等多方面欣赏与评述日常生活用品。同时,活动还引导学生通过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提升审美能力,促使其主动与同学分享、交流,为他们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转换并融入“情境导入”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瓶子入手,将“欣赏,评述”学习任务拆解、转化为学生“愿感知、乐探究”的系列小问题,并将其融入“情境导入”环节。例如,第一课“我给瓶子穿‘新衣’”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瓶子的线、色、形等审美特征;第二课“瓶子大变身”带领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不同瓶子的特点并探索改造方法;第三课“我用瓶盖来拼摆”通过趣味十足的“瓶盖蜘蛛”和大气的“瓶盖壁画”设计,帮助学生快速融入学习情境(图9)。
(四)转换并融入“艺术欣赏”
在“艺术欣赏”中,“欣赏·评述”内容相对集中,教师应结合低年级的学情特点,将“欣赏·评述”的内容进行适当转换。
首先,降低难度。可将内容转换为低年级学生能够感知、发现并理解的美育实践活动,如识别线条的曲直、颜色的深浅、形状的大小等,并用他们已掌握的词汇进行描述。
其次,拓宽广度。可将内容转换为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开放型问题,例如:“新石器时期彩陶罐上的花纹分别像什么?”“猜猜古代先民想表达什么意思?”
再次,延伸深度。可将内容转换为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例如:“古代先民制作能装水的罐子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为什么他们还要在上面画很多不同的花纹?”许多学生的回答都非常精彩,例如,为了好看、为了区分陶罐的主人、为了记录事情或表达愿望等。
最后,提升高度。教师应选用古今中外,风格各异的经典艺术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让学生从造型、色彩、材质、工艺等多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
(五)转换并融入“感知体验”
在“感知体验”中,教师结合“设计·应用”的学习内容,将“欣赏·评述”活动转换为易于操作且游戏性强的实践活动。以第二课“瓶子大变身”为例,其“感知体验”设计了一个绘制陶罐纹样的活动。学生可以从众多陶罐中选取自己喜欢的花纹,并将其简单地绘制下来。同时,还可以将其与其他人的图案进行对比,找出异同。这类活动符合第一学段学生的能力水平,不仅操作简单,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在第二课“瓶子大变身”中,感知体验活动被分解成两个游戏。第一个游戏是让学生在一分钟内用彩泥片将瓶子包裹起来,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彩泥的色彩和包裹的方法,在既快乐又紧张的游戏氛围中实现了对瓶子的改造。第二个游戏是根据包裹方式对瓶子进行分类。学生将包好的瓶子按照不同的特点进行归类,并68e1f82cfe1d0ccb943d680705ea7a67c28ff9ce6171c8082b779ba3967dff9f总结出三种截然不同的包裹方法。
(六)转换并融入“创想实践”与“作业设计”
课题组通过设计与规划,将“欣赏,评述”的教学内容有效融入每一课的课前作业、课中作业和课后作业之中。通过对不同物品进行多维度的联想与实践活动,学生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下面以第三课“我用瓶盖来拼摆”为例,探讨如何进行转换与融入。
1.融入课前作业
教师可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参与过的课前任务,如瓶盖的来源、大小、色彩、材质、形状等,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彼此分享。
2.融入课中练习
教师根据展示的黄色瓶盖,提出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的问题。
教师:黄色瓶盖让你联想到什么?
学生1:我联想到月亮和香蕉。
教师:老师联想到了雏菊的花蕊。它的花瓣可以用什么制作呢?
学生2:可以用白色的黏土或揉皱的白纸来制作。
教师:老师用了什么方法呢?
学生3:老师用白色瓶盖做了雏菊的花瓣。
3.融入课后作业
教师将“欣赏,评述”活动转换为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利用废旧物品进行艺术改造,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实现在“用中学”。
(七)转换并融入“活动拓展”
在“创想实践”的基础上,教师从瓶盖的造型、材料、色彩、功能等方面提出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第三课“我用瓶盖来拼摆”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进行观察、想象与描述。其问题包括“老师做了小雪人和斑马(图10),你还可以用瓶盖做出哪些造型呢?”“除了小玩具,瓶盖还可以被制作成哪些装饰品?”等。教师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深入推进“活动拓展”的内容。
(八)转换并融入“奇思妙想”
第三课“我用瓶盖来拼摆”中的“奇思妙想”展示了大量有趣的学生作品和艺术家独特的环保作品。这些作品从小巧的瓶盖小白兔到由400万个瓶子制作而成的可居住环保“飘浮岛”,可谓形式多样。此外,这一环节还整合了历史、生物、数学等跨学科资源,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九)转换并融入“总结与评价”
教师可以直接利用新教材上的单元评价表,从“我知道”“我会做”“我理解”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可利用教学结果性评价表,从完成度、美观度和创新性三个维度,分3至4个等级进行评价;还可以根据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业成果这三个指标进行更为细致的评价;或者直接依据作业要求进行评价。
教师应将自评、互评、师评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总结与评价”中,教师可以将“欣赏,评述”的审美评价转换成问一问、讲一讲、议一议、评一评等互动性强的总结与评价活动。下面以第三课“我用瓶盖来拼摆”为例。
教师: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
学生1:我根据瓶盖的特点进行创意联想和改造,将瓶盖叠起来组合成毛毛虫,并用黏土做了大眼睛。
学生2:我把瓶盖平放做成小猫的头,竖着放做成它的身体。
学生3:我综合运用多种材料对其进行装饰和美化,用扭扭棒做耳朵和尾巴,用笔画出了眼睛、鼻子和胡须。
教师(总结):三位同学的作品充分利用了瓶盖的特点,充满想象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深入解读新课标,解析新教材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和实施了“欣赏,评述”活动,并将其有效地转换并融入其他类型的艺术实践中,从而实现了小学美术第一学段“欣赏·评述”的学习目标。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养,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实现以美育人的目标。
本文为成都市教育科研专项课题“融创视域下中小学美术创意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课题批准文号:CY2022ZM48)、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一般课题“馆校合作视域下中小学美术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批准文号:YB2023112)的研究成果。
中国中小学美术202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