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国家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美育实现艺术传承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基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教学理念,梳理儿童水墨写生教学价值,并探索将“新水墨”融入儿童美术课堂具有深远意义。笔者尝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根植于传统文化沃土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现代艺术的丰富营养,从而创作出既能体现天真与质朴,又不乏时代气息的水墨作品。
关键词 新水墨 校园写生 多元化教学方式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少年儿童置身于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的环境中,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习、传承和创新传统艺术,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水墨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审美。然而,目前许多水墨画教学过于注重临摹和技法训练,缺乏趣味性与创新性。“新水墨”源自传统水墨画,但在笔墨运用、技法、构图和精神内涵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更加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及情感表达。将“新水墨”融入传统的水墨写生教学中,这种方式更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和审美倾向,能够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有助于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基于此,笔者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开发了更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创作能力的“新水墨”系列课程以及教学方法,以期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构建“新水墨”课程,培养具有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的艺术人才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学应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围绕“美育浸润行动”的实践研究,笔者通过开发、整合校园和本地区的美育资源,开展儿童水墨画探究式学习,以此构建了主题生活化、形式多样化的系列课程,以及以“四位一体”为实践形式的美育活动。这些课程与活动具有可复制性、可操作性和可实践性,能够让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一)整合资源,构建多样的课程系列
在“新水墨”教学课程中,我们立足课堂,强化教材中关于水墨画的内容,同时融入地域文化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元素,设计了三大水墨教学课程——结合美术教材水墨系列、地域文化水墨系列、链接生活水墨系列。通过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1.结合美术教材,“探”水墨图片写生
结合美术教材水墨系列课程是“新水墨”画基础课程系列之一,其对美术教材中与水墨画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提炼和整合。例如,岭南版美术教材中的“可爱的水墨昆虫”“美丽的荷塘”“快乐的黑天鹅”“千姿百态的树”等课程可以结合“新水墨”的创新理念,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图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与思考,鼓励他们运用已掌握的水墨语言进行形象塑造,并且不以准确度作为评判标准,以期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借助地域文化,“启”传承与创新
麒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瑞兽之一,象征着善良、正义、智慧和吉祥。在客家文化中,麒麟的象征意义深远而丰富,是本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之一。为此,笔者打造了地域文化水墨系列课程,带领学生走进麒麟博物馆,欣赏客家文化背景下的麒麟造型,探寻麒麟舞的起源与发展。学生还参观了学校的麒麟舞社团,体验舞麒麟的招式,深刻感受麒麟舞的魅力与传承麒麟文化的意义。在深入了解麒麟文化之后,学生不仅用水墨画表现麒麟的形象,还以麒麟为主题进行水墨创作(图2)。
这个系列的课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品位,激发了他们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与热爱,还培养了他们创造优秀艺术作品的能力。
3.链接生活情境,“写”水墨情怀
艺术源于生活,链接生活水墨系列课程是将新水墨画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引导学生“以心为主,以技为辅”,通过观察、阅读、创作、展示等多种形式,鼓励他们大胆运用美术语言,以水墨画的方式表达情感(图3)。
现代水墨创作在“笔墨当随时代”的呼声中不断创新,作品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表达形式,而是尝试将现代审美融入作品。水墨画的创作过程同时也是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表达。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和创造力,将生活情景融入作品中,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敢于创作、敢于表达。
(二)打造“四位一体”实践形式的美育活动
2023年10月,以“高峰逢百年,美育遇古墟”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观澜古墟举行。此次活动为我校学生提供了展示作品的平台。美术馆设有作品展示区和艺术体验区,展出了学生的近三百件艺术作品。活动还围绕主题,开展了系列教学课程,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研学,并在现场进行实践活动。整个活动通过“展览+研学+课堂+实践”四位一体的形式呈现,丰富了学生的艺术体验(图4)。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构建丰富多元的教学模式
“新水墨”系列课程选取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或能够表现地域文化的主题展开学习。课程以室内静物写生和室外校园写生为主,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实践性。在引导学生进行“新水墨”写生教学时,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由简入繁”的递进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快速形成独特的水墨绘画风格。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了解、热爱水墨画的同时,运用水墨语言创作作品,表达情感。
(一)“赏”水墨,培养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水墨画是传承了千年的艺术瑰宝,只有深刻理解它的内涵与价值,才能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和弘扬。笔者带领学生欣赏齐白石、吴冠中、周京新等名家的水墨作品,追溯水墨画的发展轨迹,探讨新水墨画的艺术特点,分析画家的笔墨运用以及构图的艺术魅力。这些赏析的过程,能够提升学生对水墨画的鉴赏能力,培养其对传统艺术的认同与文化自信,增强他们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戏”水墨,激发学习兴趣
1.玩转笔墨
让学生了解并喜爱水墨画是本次教学中的一大突破。笔者本着“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将“水墨混合游戏”融入教学,带领学生探索点、线、面元素以及黑、白、灰色彩的不同表现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儿童潜移默化地掌握了中锋、侧锋等运笔技巧,并能够灵活运用干、湿、浓、淡等墨色变化表现作品。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美术构图语言,如对比、重复、疏密、虚实、对称、均衡、节奏与韵律等,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构图能力与艺术表现力。
2.探究肌理
为了激发学生对水墨技法的学习兴趣,笔者开发了创意教学形式,指导学生将墨与少量洗洁精调和作画,并结合破墨法、积墨法等技法进行探索。随着水墨比例的变化,墨色呈现的深浅效果往往出人意料。最后,学生通过毛笔洒水的方式,在画面上创作出大小不一的灰白色墨点,增添意境(图5、图6)。这种对水墨肌理的探究式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还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水墨画的热情。
3.“没骨法”塑形
“没骨法”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技法,不用墨线勾勒轮廓,而是直接用墨或颜色进行渲染。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运用水墨渲染与留白的形式来塑造物体形象,并且不以“形”的准确度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图7)。“没骨法”中“笔墨留痕”的特性对学生极具吸引力,他们通过改变墨色的深浅以及点线面的形态,让画面元素愈发丰富。为后续深入学习水墨画技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学”大师,深探水墨魅力
前期的水墨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借此机会,教师应快速提升学生的水墨画技巧,使学生对水墨画由感兴趣转为真正地热爱。例如,通过临摹当代水墨画大师的作品,学生可以从艺术家的笔墨运用和造型表现中汲取营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尊重他们的造型风格,激发儿童内在的艺术灵性与创造力。
(四)校园“写生”,提升观察力与感受力
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题材大多源于日常生活。在设计本教学环节时,可以尝试将水墨写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校园景观入手,以室内写生和室外写生两种方式为主,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运用水墨语言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充分发挥创造力来彰显个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以及创新能力。
1.贴近生活,校园室内写生
为迎接学校的百年校庆活动,笔者设计了以“我们的校园”为主题的水墨课程。首先,教师通过播放短视频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接着,通过课件带领学生观察、辨别校园中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和建筑物。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照实物,运用水墨语言进行塑形。此外,学生还可以收集老师和同学的照片,进行校园人物主题水墨写生(图8)。
2.走近自然,校园景物写生
有效的水墨写生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他们的创作自信。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校园的美,笔者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细致观察校园中的景物和人物,然后进行水墨写生(图9)。相比于室内写生,户外写生的难度有所增加,因此教师除了进行简单的示范,还需指导学生对眼前的景物进行取舍,以及从虚实、前后关系等方面进行构图。户外写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写生之前,掌握一定的水墨技巧和美术语言是至关重要的。
(五)延“展”水墨,提升学生素养
根据美术课堂作业的评价标准,笔者完善了学生作品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及时有效的作业反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能够获得更为全面的反馈意见。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艺术比赛(图10)。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水墨画文化内涵的理解,促进了学科之间的知识迁移,还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提升了其艺术表达能力。
三、总结与展望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校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水墨画系列课程。课程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同时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感受水墨画独有的文化特质的同时,能够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进而增强文化自信以及传承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责任感。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校将进一步聚焦“以美育人”“面向全体”的教学理念,深入理解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内涵,力求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美育的育人价值,为更多学生提供机会,帮助其在美的熏陶中成长。
中国中小学美术202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