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对内是指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统一战线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经验、提炼出的理论规律及其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对外是指在充满多样性的时代为构建国际社会秩序、探索更好社会制度和治理方式、引导人类走向团结提供新方案的思维方式和政治智慧。本文以2020年以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论文为主要样本,分析我国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图谱。研究发现,学界主要从国家建构和治理维度、制度安排维度、文化文明维度、技术前景维度、思维方式维度绘制了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的轮廓图。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形成了以“两个大局”为背景,注重现实问题导向;基于“多学科交叉”,观照中国实践;坚持“两个结合”,深化理论视野;使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范式等典型特征。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立场和学术研究的主体性,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基于狭义理解的统战研究多,基于广义理解的统战研究少;统战研究对单一学科依赖多,交叉学科运用少;对具体问题研究多,对整体性问题研究少;国内传播路径多,国外发声平台少。克服这些问题,需要从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研究视野、学科范式、融通整合、对话交流等方面协同发力。
关键词: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两个大局”;“两个结合”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24)06-0194-17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解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时代之题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1]]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2]]与此同时,我们在国际上面临着美西方的学术霸权。美西方将其人文社科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西方文明、西方价值观相绑定,以学术霸权宣扬“西方中心主义”和所谓“制度、文明优越性”。这使得部分国家和地区在输入美西方知识体系时,夹带接受了美西方对制度、文明的强势解释权。美西方也利用学术霸权和话语霸权,对我国统一战线领域开展长期污名。国外学者对中国统一战线的研究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扭曲统一战线价值,将多党合作制度诬称为“党国体制”“威权体制”,声称统一战线的目的是加强对“少数民族和宗教的控制”;另一种是轻视统一战线,“认为不是现代政治发展的主流”[[3]]。随着美西方经济呈现衰落趋势、政治上各类极化和民粹现象层出不穷、社会撕裂愈演愈烈,长期占据国际话语权强势地位的美西方知识体系日益出现解释力问题。应对美西方学术界对中国统一战线的误读和曲解,祛魅美西方知识体系和学术霸权,亟需建构中国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具有内外两方面意涵。对内,它是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统一战线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经验、提炼出的理论规律及其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对外,它是在充满多样性的时代为构建国际社会秩序、探索更好社会制度和治理方式、引导人类走向团结提供新方案的思维方式和政治智慧。1945年,毛泽东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讲话,强调:“统一战线是一门专门科学,我们党内有很多人还没有学会,很多人不善于同党外人士合作,我们要学会这一门科学。”[[4]]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统战工作是一门科学。同年,山东大学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合作共建的统一战线学学科迎来首届研究生入学,这是统一战线学首次作为独立学科被纳入我国国民教育招生系列[[5]]。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将统战作为学科方向,自主培养统战学方向的硕士和博士[[6]]。2017年,全国首本统一战线专业学术期刊《统一战线学研究》创刊,由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主管、重庆社会主义学院主办。2023年,《统一战线学研究》成为全国首本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的统战专业期刊。2024年6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调整组建统一战线教研部。统一战线逐渐成为一门显学,越来越多学者加入统一战线学研究领域。
然而,关于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研究存在不均衡现象。截至2024年10月10日,笔者在知网尚未检索到直接专门研究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文献。既有成果主要是对统一战线学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展开研究。其一,在学科体系方面,有关统一战线学学科体系建设的研究可追溯到1999年,学者明确提出统一战线学学科体系概念[[7]]。到2010年左右,学者们开始探索统一战线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含义、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基本框架等[[8]],认为统一战线学在中国已经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9]],统一战线学是政治学的分支。此后10年间,学者们研究了统一战线学学科建构过程,较多使用“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框架,从外在建制[[10]]、学科力量、知识形态强化等角度探讨学科发展,认为统一战线学与政治学有交集但不等同[[11]]。其二,在话语体系方面,有学者将统一战线理论研究范式从“利益分析”“组织分析”传统视角拓展至“话语分析”新视角,对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话语和叙事体系构建问题开展整体性研究[[12]]。有学者研究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统战话语体系[[13]],阐述抗日战争时期[[14]]、解放战争时期[[15]]统一战线话语构建的实践经验。也有学者对统一战线不同领域话语体系展开研究,如提出一体构建系统完整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16]],分析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话语体系建构情况[[17]],等等。还有学者将统一战线话语体系放在不同背景下研究,例如运用全过程人民民主[[18]]、新媒体[[19]]、美西方对华污名化框架[[20]]等视域。在学术体系方面,目前鲜见相关研究。
既有成果对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的概念、架构、特征、重点与不足、在上位学科中的角色定位等缺乏深入的研究阐释,对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关系未有明确界定。这与当下学界对统一战线日益深入的研究进展不相匹配。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业已形成阐释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实践的理论、方法、范式,初步建构了中国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学术论文是中国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是前沿理论的最新展示,能够提供观察窗口。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是我国权威的学术文摘之一,所选文献广泛覆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25个一级学科、107个二级学科,清晰反映有关学科研究的主题、重点与趋势。本文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论文为研究基础,为跟踪最新研究情况,以2020年1月1日至2024年10月9日期间的转载论文为重点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梳理中国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维度、特征与前景。
二、转载文章数据
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笔者以“统战”“统一战线”等关键词搜索2020年以来研究统战的全部转载论文,汇总后进行数据整理、筛除无关文章,最后得到论文173篇。本文借助Excel、FineBI等分析软件,使用定量分析方法,重点对原文出处、转载期刊、作者等情况进行统计;使用文本分析方法,重点对文章内容结构、所涉领域进行分析。
(一)定量分析
分析原文出处发现,173篇论文呈漏斗状分布,68.21%的论文集中出自3本期刊,其余论文分布于45种期刊。30.06%的转载论文出自《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它定位为具有统战特色的政治理论刊物,以“国际视野、中国立场、理性思辨、服务决策”为办刊宗旨[[21]]。27.75%的转载论文出自《统一战线学研究》,它的办刊理念为“以专业视角研究统一战线,以统一战线视角研究中国、探析世界”,着力推动构建统一战线话语体系。10.40%的转载论文出自《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三本期刊的共同点是主办单位均为社会主义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22]],成为建构中国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主体之一。
剩余31.79%的转载论文出自《科学社会主义》《苏区研究》《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新闻春秋》《文学评论》《黑龙江民族丛刊》《世界宗教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它们或是政治学、新闻学、历史学、民族学、文学等学科的专业期刊,或是各高校综合性社科期刊。这凸显了统一战线学研究的交叉学科属性。从具体转载论文与期刊的契合度来看,论文选题突出统一战线与刊物定位的结合。例如,《苏区研究》关注革命历史中的统一战线,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联合”概念的起源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关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统一战线,如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最大政治”功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关注涉台前沿动向,如一个中国原则对国际社会涉台用语的规制;《黑龙江民族丛刊》关注民族工作与民族理论,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创新发展;《史学集刊》关注特定历史人物的统战故事,如龙云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演变;等等。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将这173篇转载论文分别纳入23种复印期刊(见表1)。排名前五的转载期刊是《中国政治》《台、港、澳研究》《民族问题研究》《政治学》《中国现代史》,分别占39.88%、11.56%、9.83%、6.94%、6.36%。在同一统计口径内,《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宗教》《中国外交》《文化研究》《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也转载了3篇及以上统战相关文章。可见,统一战线研究成果归入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相关转载期刊较多,但同时也与文化、历史、外交、经济、思想政治教育、新闻、社会学等学科有着广泛联系。
在统计范围内,转载文章的作者(统计第一作者)共有134位,张建、张献生、何虎生、戴洁、王彩玲、杨爱珍、肖存良等7名专家学者均有超过3篇统战相关文章被转载。陈明明、汪仕凯、余源培、黄天柱、商红日、林华山、徐理响等21名学者均有超过2篇统战相关文章被转载(见表2)。作者单位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两地,其余作者分布在武汉、兰州、南京、杭州等地。作者大多兼任统战理论研究基地研究人员或为社会主义学院教研人员。
(二)文本分析
173篇转载文章中,35.84%的文章主题为统一战线基础理论研究,认为党百余年的统战历史实践形成了宝贵经验,具有完整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在中国百余年的现代国家建设历程中,统一战线呈现策略、战略与治道三重面相[[23]],中国基于统一战线形成的政治整合是典型的合作型政治[[24]]。15.61%的文章主题为党的统战工作研究,认为统战工作面临新环境、新挑战,需要处理好统战领域的各种关系。新时代统战工作要遵循规律[[25]],把握好“固守圆心与扩大共识”“潜绩和显绩”“原则性和灵活性”“团结和斗争”等四对关系。13.29%的文章重点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围绕党中央最新决策部署,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研究。在新征程上,统一战线具有了全新的历史方位与多维团结的发展形态[[26]]。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战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观点,谱写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新篇章[[27]]。13.29%的文章关注统一战线领域风险防范与应对,认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统一战线领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集中表现为美西方的污名化和干涉。例如,有文章揭示外部反华势力的“香港牌”与对华干涉、梳理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的法治与政策动态。还有文章揭示外部反华势力的“台湾牌”、台湾民进党当局的“台独”动向以及双方的合流趋势等。12.14%的文章从历史视角研究统一战线,或以某段历史为研究区间,或以某位历史人物为研究对象,考察其中的统一战线实践与经验、特征与启示。6.36%的文章以统一战线视角观察国际社会热点事件,研究美西方的政党政治、身份政治议题,研究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困境与教训,等等。
除学术论文外,专著、理论研究基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也是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载体。其一,统战研究专著。2024年10月2日,笔者在国家图书馆网站、孔夫子旧书网分别以“统一战线”为检索字段,经过人工识别并删除重复项,得到有关专著共计60种。其中,统战基础理论类有41种,统战历史类有13种,统战工作类有6种。其二,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这些基地有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及其在全国各地设立的研究基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研究基地等,以及国家有关部委、各省市区建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研究基地等。其三,统战研究相关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截至本文数据统计时,有37个统战研究相关项目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获得立项,主要涉及党史党建学、政治学、中国文学、新闻学与传播学、中国历史、马列·科社等学科。
上述数据勾勒出了我国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基本图景。下文将聚焦研究议题、研究方法、研究视角,梳理我国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情况。
三、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维度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现在,统一战线面临的时和势、肩负的使命和任务发生了某些重大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统一战线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的作用更加重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战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统一战线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学界围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三个更加重要”的历史方位,不断建构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明晰统一战线学的内涵与外延,主要从国家建构和治理维度、制度安排维度、文化文明维度、技术前景维度、思维方式维度绘制了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的轮廓图。
(一)国家建构和治理维度的统一战线
将统一战线放在国家建构和治理维度中加以观察和阐释,是我国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主要做法,也是其显著特征。该维度指涉国家建构和政治运行中的统一战线。
其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国家建构与国家治理实践中蕴含着统一战线智慧。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统一战线组织、动员群众,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在这个“塑造人民”的进程中,统一战线至关重要,人民形成的过程也是发展统一战线的过程[[28]]。坚持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宝贵经验[[29]]。百余年来,统一战线形成从“联盟之术”上升为“强国之道”的pF24L8pYVs33aTChG148jg==发展逻辑,即以服务党建国家的政治逻辑、增进人民团结的社会逻辑、致力民族复兴的目标逻辑、追求命运与共的价值逻辑,不断融入国家建设、人民团结、民族复兴、人类大同等实践进程[[30]]。
其二,进入新时代,统一战线实践与理论迎来新发展,学界对统一战线理论创新做了集中研究。学界阐述了统一战线所处的历史方位: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分析了统一战线所处的政治场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界不断对新时代统一战线实践进行学理化阐释。一方面,有关知识生产关注中国的民主实践与理论,尤其是对嵌入统一战线基因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展开实践提炼与理论发展[[31tcjMaBEZKlyIvD8RUBFgfA==]]。另一方面,在统筹“两个大局”背景下,统一战线领域风险的防范与治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统一战线服务国家安全建设,是国家政治共同体安全的存在形态[[32]]。
(二)制度安排维度的统一战线
制度安排维度是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中观研究层次。该维度指涉国家制度中的统一战线。
其一,围绕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政治逻辑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与新型政党制度研究一起成为阐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领域。一方面,人民政协是科学、有效、管用的制度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政协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显著政治优势[[33]]。另一方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彰显了合作的优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为世界政党政治理论注入新活力,引导世界政党政治研究更加关注制度效能与治理绩效。
其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重要的理论创新领域,学界以此为视角阐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谋划部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在中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后,知识生产由一开始对其提法的梳理、重要性和定位阐述,逐渐演变为系统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逻辑、发展动态与实践路径,再发展到如今重点关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具体走深走实。此外,面对国外反华势力对我国民族政策的污名化,知识生产从团结和斗争两个面向,一方面对反华势力的谬论和谎言展开旗帜鲜明的批驳;另一方面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五个认同”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来展现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果。
其三,在其他统战领域的制度安排方面,学界也展开了充分研究。在宗教工作方面,学者认为“要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34]]。围绕新的社会阶层的知识生产包括阶级阶层的百年演进、新阶层的产生发展及特点。新技术如何在个体和群体层面影响新的社会阶层,成为新近研究热点。对港澳台侨有关制度的理论研究呈现强烈的时效性,形成显著的中心议题。其知识生产围绕外部势力的操弄手段及内外联动的特征展开,同时阐释了我国中央政府反干涉、反制裁等应对举措。
(三)文化文明维度的统一战线
文化文明维度的统一战线知识生产,主要指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等层面的统一战线。
其一,学界以“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为研究重点,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团结基因和大一统传统,这对中华民族“向内凝聚”产生了深刻影响。“两个结合”为统一战线学研究拓展了视野,形成近年统一战线理论建构的显著增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断滋养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了大团结大联合的最坚实最稳定的精神基础。
其二,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视域,学界关注中国现代文明中的统一战线元素及统一战线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层价值嵌入。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35]]中华文明中的大一统传统,经由统一战线这门中国共产党的文明学[[36]]发展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政治成果[[37]],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独特基因,对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政治文明本体进步具有重大作用[[38]]。
其三,统一战线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在过去数十年中,西方固守狭隘的“中心主义”,试图将西方制度和文明塑造成所谓“普世性”的模式。西方有关国家和人士还鼓吹所谓“文明冲突论”,在世界各地兜售西方现代化的“配方”,引发许多国家尤其是后发国家制度选择的水土不服。事实证明,西方知识体系难以解答当前诸多国家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当今世界呼唤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以团结为核心,包含物质、制度、思想、行为等层面的文化形态,是人类的文化成果、文明结晶[[39]]。这有利于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新的解题思路,助力走出世界变局、塑造未来世界文明。
(四)技术前景维度的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是面向未来的,同样观照新技术对人的影响以及给统一战线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Sora、chatGPT、元宇宙等新的数字应用或数字生态包含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新变革,使统一战线面临新场景。Sora、chatGPT作为视频和文字领域的人工智能生成模型,成为数字“意识形态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用户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改变,以“镜像认知”“幻象认知”不断强化用户的固有认知与认同。这可能会因认知极化造成社会撕裂,消解现有的社会团结和共识[[40]]。另一方面,数字时代带来的人的认知和交往的变化,引发个体的量子化和群体的离散化趋势[[41]]。从个体来看,个体在多种身份、多个平台、多种圈层横跳,呈现类似量子的叠加态,导致传统的统战方式难以捕捉和识别具体的个体。个体通过数字平台表达自己,数字平台则以数据绘制用户画像,并以露出与否、露出频次控制用户的数字存在状态,个体的存在状态越来越与数字平台密切相关。从群体来看,离散化体现为非整体性和非独立性,个体与个体联结的边界变得模糊和跳跃。
对于数字技术带来的变化,做好网络统战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做好网络统战工作,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学界重点围绕网络统战工作的开展进行知识生产。网络统战工作是“不断建立连接的过程”,需要创新数字化治理联盟机制[[42]],进而更好地发展政治联盟。
(五)思维方式维度的统一战线
在知识生产中,统一战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观察视角。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的背景下,非西方世界迎来“群体性崛起”[[43]],这些国家都不是照搬照抄西方现代化路径而发展起来的。世界亟需原创、自主的非西方话语,用以客观、科学地解读各国发展实践。统一战线相关知识生产以团结学、力量论的角度看待国内外的政治实践。团结、共识、协商、底线、共赢等思维构成了统战思维的基本内涵,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团结与斗争、原则性与灵活性、固守圆心与凝聚共识的关系,则是统战思维的内在要求和实践运用[[44]]。
国外虽不直接使用“统一战线”这个词汇来表述有关政策和实践,但统一战线的思维和实践方式在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存在。政党政治走势是评价一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绩效的重要窗口。中西之间合作型与竞争型的政党政治分野,直接影响国家治理效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合作为导向,能够有效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将群众组织起来成为人民,实现国家治理的有序与有效。相比之下,西方竞争型政党制度带来了政治极化、社会撕裂、治理绩效不足等问题。有关知识生产坚持问题导向、跟踪最新动向,以统一战线视野和思维来分析西方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党政治走向和政治生态演变,深刻总结国外政党政治的教训。
百年变局之下,全球休戚相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统战思维,在统筹把握“一致性与多样性”有机统一中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正是在多样化社会制度中追求一致的和平与发展,在各国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关切[[45]]。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转化,是中国为化解国际社会价值冲突、实现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延续,为解答世界难题、破解时代之困提供了新范式”[[46]]。
四、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特征
在对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中,学者们通过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面的知识生产,积累了丰硕的理论资源。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形成了以“两个大局”为背景,注重现实问题导向;基于“多学科交叉”,观照中国实践;坚持“两个结合”,深化理论视野;使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范式等鲜明特征。
(一)统筹“两个大局”明确研究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中国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是基于对“两个大局”的深刻认知,具有鲜明的现实问题导向。统一战线学的中国情景和本土特征,决定了围绕统一战线的新问题也亟需学界发现、筛选、研究和解决[[47]]。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着眼“两个大局”,不断探索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提出的统战新课题。
一方面,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一战线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国际形势深刻变革,我国统一战线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具复杂性、艰巨性、挑战性。统一战线有关知识生产关注外部环境发展变化对中国产生何种作用力,给统一战线带来哪些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并提出应对路径。其中,统一战线与国家安全的辩证关系是研究重点:在人民安全方面,共同体中人民联合的稳固性面临风险因素;在政治安全方面,以中国共产党为圆心的政治同心圆面临外部干扰;在经济安全方面,基本经济制度安全运行面临新风险;在文化安全方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巩固面临新风险;在社会安全方面,社会结构平衡和社会团结面临新风险;在外部安全方面,外部干涉成为最大的增量风险[33]。在外部形势叠加技术手段后,外界对我国尤其是统一战线领域的认知攻击也有加剧趋势。美西方国家在人权民主议题对我国实施污名,打造攻击中国的枢纽话语;在涉疆议题实施污名,干扰中国西部边疆安全稳定;在涉台议题实施污名,妄图阻挠中国完全统一;在涉港议题实施污名,企图破坏“一国两制”实践;在国际关系议题实施污名,丑化中国整体形象[20]。
另一方面,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之下,统一战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关知识生产契合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新征程上,统一战线不断发挥向内凝聚的作用,成为党的强大法宝。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统一战线实践凝聚着党的政治智慧,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学。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一战线蕴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密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机制,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基于“多学科交叉”观照中国实践
统一战线学研究具有典型的跨学科特征,是一门以统一战线为研究对象的新兴交叉学科。围绕统一战线学的知识生产体现大统战视野,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以《统一战线学研究》为例,所刊载文章鲜明地体现了统一战线学的交叉学科研究范式,该刊已经形成统一战线基础理论、统一战线历史、统一战线工作、统一战线比较研究等架构,并以专题栏目引导多学科力量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研究统战议题。
“统一战线基础理论”的有关研究,从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角度来阐释党的百余年统战实践,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学。“统一战线话语和叙事体系构建”的有关研究,将统一战线的研究范式从价值研究、组织研究拓宽到话语研究,从美西方的对华话语攻击、如何理解和应用新技术、如何构建统战话语叙事体系等角度展开研究,涉及新闻传播学、人工智能等专业。“统一战线领域风险治理”的有关研究,聚焦“两个大局”背景下统一战线领域风险及应对,主要涉及台港疆藏、反分裂反干预反制裁等议题,涵盖国际政治、区域国别和国际法等研究。“国际热点事件的统战观察”等有关研究,运用统一战线视角关注其他国家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语言规划等治理情况,涉及政治学、民族学、宗教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学科。
(三)坚持“两个结合”深化理论视野
统一战线知识生产以“两个结合”拓展视野,关注中国实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寻找统战基因、统战实践、统战经验,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这使得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具有显著的自主性和原创性。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深刻阐释其中的内在机理、历史渊源、发展趋势、内外作用等。
有关知识生产从历史连续性来认识统一战线。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体现出文化的认同功能,是实现大团结大联合的重要力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统战基因,尤其是大一统传统和突出的团结理念及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3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相融相通[[48]]。
其二,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谱写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发展的新篇章。统一战线学是一门研究事物间关系与联系的学科,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特征。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承担了党建国家的重大使命,不断团结同胞、整合社会、塑造人民,成功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战思维贯穿党建国家的全过程。统一战线以化敌为友的方式发挥着改变政治力量结构的作用[[49]]。新中国成立后,大量统战成员进入国家政权,为我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主张“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50]],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要团结各党派和社会各界力量来共同进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建成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广泛团结各社会阶层的多元一体现代国家结构[53]。改革开放后,统一战线的团结范围进一步扩大,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起到引资引智等积极作用。进入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融入统战基因。统战成员资政建言的渠道不断拓宽,助推国家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使用“两种方法”拓宽研究范式
在对统战实践的观察与分析中,学者们提炼出具有中国主体性和原创性的学术概念、研究方法、探索方向,把实践规律提炼升华为理论知识。统一战线的知识生产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具有共同点,同样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
其一,统一战线知识生产注重运用规范研究方法,以逻辑推理和价值判断来构建内容框架、展开论证、得出结论。例如,在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时,学者对照“十二个必须”来分析阐释这一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使用“两个结合”的框架来阐释这一重要思想在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深刻学理;从“六个必须坚持”阐释这一重要思想中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7]。又如,在研究新时代对台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时,学者以习近平总书记涉台“五个共同”重要论述为分析框架,认为“五个共同”具有辩证统一的内在关系。再如,学者从政治学视角阐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的“源”与“道”,用历史政治学、政治文化、政治功能、政治传播、比较政治、政治发展作为基本分析框架[[51]]。
其二,统一战线知识生产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具体统战工作实践。例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方面,学者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3 088位大学生为调研样本,发现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与相关教育的参与投入度和经验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52]]。又如,针对美西方发起认知战、大力诋毁污蔑我国统战领域,有学者基于2018—2022年13家海外媒体报道,剖析美西方涉疆“强迫劳动”谬论演变过程,揭露美西方炮制的“强迫劳动”谬论进入工具化和政治化时期[[53]]。再如,学者以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具体案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新时代新征程上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路径[[54]]。
五、不足和展望
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立场和学术研究的主体性,更加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同时具有开放性,与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实践应有互动和对话。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建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治理实践,主体框架包括统一战线-治理、统一战线-制度、统一战线-文化、统一战线-技术、统一战线-思维等。主体框架中的每个板块都是基于中国实践、从中国土壤中生长而来的,并形成围绕不同议题的具体理论知识。
然而,当前我国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还存在一些不足。其一,基于狭义理解的统战研究多,基于广义理解的统战研究少。狭义视野中的统一战线特指党的统一战线。该指向的统战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突出重要性。建构具有世界意义的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也呼唤我们从大历史观、大统战观来研究统战,即跳出统战论统战。其二,对单一学科依赖多,交叉学科运用少。统一战线学科性质、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学界对统一战线交叉学科性质、上位学科理论还未形成普遍共识,存在抽象探讨统一战线学科建设的现象。其三,对具体问题研究多,对整体议题研究少。有关知识生产存在碎片化、块状化的情况,缺乏系统性框架。学界对统战的研究多是基于不同议题展开垂直的深入研究,但对不同议题之间、统一战线与各议题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尚缺乏清晰明确的图谱式梳理,还未形成学理化、系统化、体系化的框架。有关知识生产对党的政策部署的研究阐释集中在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等层面,缺乏理论范畴概括。其四,国内传播路径多,国外发声平台少。当前,美西方利用其国际话语霸权对中国统一战线进行妖魔化、污名化,并利用其国际社交平台的传播优势选择性截断我们的声音。这也导致国内学者虽对统一战线有良好阐释,但国际社会难以广泛接收和全面了解这些信息。
克服上述问题,要从统战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研究视野、学科范式、融通整合、对话交流等方面协同发力。其一,以“大统战”思维厘清本质内涵。坚持大统战研究视野是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的必然要求。“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的重要举措。”[[55]]坚持大统战研究视野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统一战线,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厘清统一战线研究“事物之间联系”的“团结学”“力量论”内涵。这要求我们不断完善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平台载体,建设高水平统战专业学术期刊,不断增加期刊和理论研究基地的协同作用,形成良好的统战研究生态,共同推动大统战研究。
其二,以“大交叉”思维看待发展趋势。这需要我们从内外环境、政策条件、现实需要来思考统一战线学科发展。要加强学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智库、期刊、高校同向发力、协同合作的学术共同体。鼓励学术共同体组成多学科背景团队向外交流,以接地气的方式对外发声。学术期刊尤其要坚持用学术讲政治,在知识创新、社会动员、弘扬中国话语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平台驱动学术共同体的良性循环,以问题导向贯穿编辑出版全过程,带动交叉学科研究。要注重学科人才培养的供需关系,以大历史观、大统战观、系统观及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思路,促进高校统战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具有更宽阔的就业渠道。
其三,以“大整合”思维链接知识成果。统一战线知识整合的重点是定位,定位的重点是厘清三方面内容:一是统一战线的本体为何;二是统一战线的上位概念、下涉议题及彼此深层联系为何;三是统一战线有何相邻议题、内在联系为何。下一步,要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治理实践的顶层逻辑来看统一战线的本体、关联与前景,从生动的中国实践中提炼出学理范畴,完整、清晰建构起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的横纵网络。
其四,以“大融通”思维提升传播效力。要充分融通政策话语、学术话语和社会话语,融通使用国内外多元传播平台。一方面,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媒介、市场主体要对政策话语和理论话语进行改编后再传播,尤其是对外传播中需要对内容进行解构和重构。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国际社交平台和长短视频应用,将经过解构-重构的信息传播出去,争取更多知华友华人士。具体方法包括丰富话语载体,使用短视频、长视频、漫画、游戏等;拓宽发布渠道,针对Instagram、YouTube、Facebook、抖音、小红书、微信等不同平台特点,发布不同形式的内容;精准信息传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分析成果,对不同群体甚至个体发布不同内容,破解美西方对统战污名化、部分人“谈统战色变”的现状。面对这种情况,要将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置于中国国家话语权的总体大格局中来建构”[[56]]。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57]]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呼唤建构中国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呼唤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统一战线学。中国统一战线自主知识体系及其学科化形态——统一战线学,将在这一过程中深入发展,并为人类社会更好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增量性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王沪宁陪同考察[N].人民日报,2022-04-26(1).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J].求是,2022(21):4-35.
[[3]] 龚少情.试论革命后统一战线的治理价值及其实践形态[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20(5):109-116.
[[4]]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15.
[[5]] 为何设立这一学科?如何培养专业人才?探秘统一战线学[EB/OL].(2016-10-13)[2024-08-23].https:// www.rmzxb.com.cn/c/2016-10-13/1079764.shtml.
[[6]] “冷门”统战学:从科学到学科之后[EB/OL].(2024-07-31)[2024-08-23].https://new.qq.com/ rain/a/20240731A00JYZ00?suid=&media_id=.
[[7]] 李景源.关于搞好邓小平统战理论教学的两点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4):43.
[[8]] 罗振建.统一战线学科体系研究[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9-14.
[[9]] 罗振建.把统一战线学纳入国家学科的可行性研究[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5-11.
[[10]] 张有明,张凤玲.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创新[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4):30-34.
fe8946c28f92039ef050419a938f3d4a[[11]] 李小宁.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情况的整体思考[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6):4-10.
[[12]] 林华山,龚静阳.从统战话语到话语统战:统一战线话语和叙事体系的融通构建与图景展望[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6):126-144.
[[13]] 张超,曹文宏.中共统战话语体系的百年演进及其内在逻辑[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5-24.
[[14]] 曾荣,王毅昂.中国共产党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话语的历史考察[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5-12.
[[15]] 许彬.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话语权构建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3.
[[16]] 林华山.一体构建系统完整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J].团结,2024(2):51-56.
[[17]] 潘越.话语体系构建与顶层设计角度: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创新[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3):11-17.
[[18]] 李白,肖光荣.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新时代统一战线话语体系构建研究[J].甘肃政协,2023(3):24-29+74.
[[19]] 颜苗苗.新媒体视域下基层统一战线话语体系建构研究[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1):19-29.
[[20]] 龚静阳.美西方对华污名化框架下统一战线话语和叙事体系构建:梳理与应对[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6):129-146.
[[21]]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选题方向[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1):205.
[[22]] 中共中央印发《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EB/OL].(2018-12-25)[2024-08-23].https://www.gov.cn/ zhengce/2018-12/25/content_5352099.htm.
[[23]] 陈明明.现代国家建设视域下统一战线的三重面相:策略、战略与治道[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9(6):5-14.
[[24]] 徐理响.合作型政治:统一战线与政治整合的中国逻辑[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0(4):7-14.
[[25]] 王彩玲.新时代统战工作要遵循规律把握好“四方面关系”[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2):87-100.
[[26]] 林华山,龚静阳,刘洢菡.多维团结:面向强国目标的统一战线历史方位与发展形态[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4):12-25.
[[27]] 侯勇,柯增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4(2):1-15.
[[28]] 汪仕凯.将人民带回中国政治研究[J].政治学研究,2023(2):129-139+172.
[[29]] 陈家刚,赵佳豪.坚持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2):1-13.
[[30]] 林华山,龚静阳.建党百年统一战线发展逻辑:从“联盟之术”到“强国之道”[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1):5-13.
[[31]] 景跃进.今天我们如何谈论民主:反思、批判与想象力[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6):40-53.
[[32]] 林华山,龚静阳.大安全与大统战:国家治理中统一战线领域风险防范与化解[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1(4):74-92.
[[3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4年9月20日)[N].人民日报,2024-09-21(2).
[[34]] 吕其俊.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的重要举措[J].中国宗教,2024(8):9-11.
[[35]]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年6月2日)[J].求是,2023(17):4-11.
[[36]] 俞佳奇.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文明学旨趣及生成进路:以大一统为中心的讨论[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4(4):22-35.
[[37]] 王新影,温林森.新型政党制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政治成果[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5):40-52.
[[38]] 刘志礼,魏梓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文明价值与世界意义[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4(1):26-37.
[[39]] 俞佳奇,秦宣.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内涵、价值及实现——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考[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6):38-52.
[[40]] 曹克亮.Sora的意识形态效应及其治理[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4(3):166-178.
[[41]] 谢静.新媒体时代的量子化生存与离散式联结——论政治联盟形态变化与统战工作创新[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0(3):17-23.
[[42]] 谢静.打造数字化治理联盟:新时代网络统战的理念重构与机制创新[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4):10-17.
[[43]] 刘德斌.大国兴衰、世界之变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J/OL].思想理论战线,2024(1):123-127[2024-10-07].http://gfagzcadd5f6184ce4461ho66qx5w6vwcv60o6.fzfy.oca.swupl.edu.cn/kcms/detail/31.2184.D.20240325.1749.015.html.
[[44]] 张献生.统战思维: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4(4):13-21.
[[45]] 李爱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本质、基本内涵与中国特色[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2):96-102.
[[46]] 杨威,李春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理路、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J/OL].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8[2024-10-12].https://doi.org/10.15886/j.cnki.hnus.202406.0148.
[[47]] 韩云波,陈思思.社科学术期刊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理论创新之问题议程的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4(4):5-13.
[[48]] 中共中央统战部.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 推动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J].求是,2024(2):23-28.
[[49]] 肖存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历程:地位与作用[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1(2):1-10.
[[50]]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9.
[[51]] 黄天柱.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的“源”与“道”——一个基于政治学的分析框架[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4(1):1-25.
[[52]] 李家新,刘甜甜,刘子云.何种教育参与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3088位大学生的实证分析[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4(2):95-109.
[[53]] 吐尔孙·艾拜.西方涉疆“强迫劳动”谬论演变与中国应对策略——基于2018—2022年13家海外媒体相关报道的文本分析[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5):78-90.
[[54]] 徐光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扎根理论的案例分析[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3):141-153.
[[55]] 石泰峰.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N].人民日报,2024-08-05(6).
[[56]] 韩云波.新征程上的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话语权——基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96-113.
[[57]]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N].人民日报,2016-05-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