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对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德经》是道家文化的代表著作,据学者考证,早在17世纪末,比利时传教士卫方济就将《道德经》译为拉丁文,这也是《道德经》最早的西方文字译本。美国汉学家邰谧侠通过统计发现,截至2022年7月,《道德经》已经被翻译为97种语言,一共有多达2051种译文版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文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1]”可见道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重要地位。特别指出,20世纪初,在西方世界经历文化危机的时期,道家文化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为解救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西方学者将注意力转向东方,试图寻找解决办法,将道家思想运用到社会的各领域之中。例如,心理学家荣格受到道家“无为”的启发,提出了共时性原则,即事件在没有明显因果关系的前提下,内部或外部具有某种联系的现象,这一原则成为其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内容[2]。
道家思想形成于先秦时期,核心观念是“道”,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就对“道”做出了阐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揭示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质和规律。此外,《道德经》还提出了包括无为而治、否定式辩证等重要理念。道家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年而不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生态危机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我们便可从道家文化中得到启发,从中寻求解决方法。道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遗产之一,在西方世界广受欢迎,这对于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对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从道家文化的影响出发,通过研究道家思想的深入内涵,总结归纳道家文化对于西方世界生态危机的镜鉴,为学界研究道家文化海外影响提供补充。
1 道家文化在西方世界发展三阶段
道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包含丰富的自然哲学观,同时在西方近现代具有重要地位。在西方,道家文化最初不为学者所认可,后来由于基督教传播需要,逐渐发展。随着20世纪,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西方精神世界产生危机,道家文化最终取得了优势地位。下文梳理了道家文化在西方的各个发展阶段,探讨了其对生态危机的启示,为应对当今世界的生态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同时指出道家文化的智慧对于跨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信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1.1 第一阶段(17世纪-19世纪前):沉寂期
19世纪前,道教典籍在西方世界的传播较少,译本寥寥无几。新航路开辟后,大约在明朝末年,西方世界的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希望能够传播天主教,扩大天主教的影响。他们在传教的过程中认识到,要想在传统文化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国传播自己的宗教信仰,就要重视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们采取“合儒”的策略进行文化传播,促进了西学东渐风气的形成和东方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但在这一时期,道家文化受到了传教士的忽视,甚至是被曲解。例如,传教士钱德明认为,信奉道教者中包含卑劣的人,所以道家文化受到品德高尚者的鄙视,同时,他认为道是一种巫术、招魂术。在当时,西方世界的人们对于道家文化的认识只能依赖传教士和研究汉学的专家,所以这一对道家文化充满误解和偏见的观念也影响了西方世界的人民对道家文化的态度[3]。道家文化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在西方世界受到应有的重视,译介几乎接近空白。17世纪末,比利时传教士卫方济翻译的拉丁文译本《道德经》,是这一时期的遗珠。
1.2 第二阶段(19世纪):过渡期
19世纪,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世界对于儒家学说的态度发生转变,儒家学说在西方世界的地位日渐衰落。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期望进一步提高《圣经》在中国的传播程度。传教士通过研究发现,儒家文化具有封闭性,而道家文化具有普适性[4]。于是他们转向对《道德经》的研究,从《道德经》中寻找与《圣经》相匹配的内容。《道德经》逐渐被人们发现,道家文化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在这一时期,法国人最早对《道德经》进行翻译,汉学家雷慕沙翻译了《道德经》的部分章节,1842年,法国学者儒莲成功译出并发表了《道德经》的完整法文译本,使这部道家经典得以在法国乃至更广泛的欧洲世界传播。在英国,1868年,湛约翰牧师完成了《道德经》的完整译本[5]。据学者王剑凡考证,从1868年到1905年,在英语世界中,《老子》共被翻译为14种译本,平均不到三年就会出现一种译本,翻译频率较高。
除《道德经》外,庄子的《南华真经》也颇受欢迎。巴尔福于1881年完成首个英文全译,翟理斯1889年的译作深化了人们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和接受,影响深远。19世纪的道家典籍的译介为20世纪道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1.3 第三阶段(20世纪至今):发展期
20世纪初,西方经历了严重的文明危机。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世界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其精神世界却没有相应正向发展,个人主义膨胀、私欲横流。西方诸多学者对于西方文明失望至极,他们在中国文化中寻找到了克服文化危机的方法。道家崇尚和谐,反对战争,崇尚寻求内心的宁静,反对焦躁和杂念。这与20世纪初西方学者的想法相契合,他们认识到道家文化具有抚平人们的心灵创伤、缓和社会矛盾的强大力量,道家文化得到空前的重视与关注。1911年,《道德经》被卫礼贤翻译并发表。1922年,卫礼贤又著书《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并在1925年出版了《老子与道家》,进一步阐释了道家哲学。20世纪,道家思想受到西方哲学界、文学界等泰斗级学者的尊崇。斯宾格勒的著作《西方的没落》一书中包含着道家文化中“道”的深刻内涵,强调阴阳之道的具体应用,即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具有两面性,处在发展变化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德国著名作家黑塞的创作思想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他将对立统一的思想运用到写作中。在其小说中,通常会有代表事物两极的人物,他们最终能够相互学习,互为一体[6] 。
20世纪后,全球环境恶化,生态危机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此背景下,西方提出道家生态学研究这一课题。1995年,“道家”词条出现在美国《生物伦理百科全书》中,从伦理角度去解释道家的生态观[7]。书中指出:“道家假定存在一种宇宙伦理,这种伦理不仅存在于人类而且还扩展到所有生命存在物这一更大的领域。这种世界观鼓励个人及群体去从事那些有利于促进个人、社会和自然和谐一致性的事业。”后来,《道家与生态学》出版,探讨世界宗教对于生态的贡献及两者关系问题。西方学者试图从道家文化中寻求解决生态危机的办法,将道家思想应用于解决生态危机成为西方道家文化研究学者所关注的重点。
2 道家思想对于生态危机的启发
早在19世纪,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西方就已经凸显出一些生态问题。时至今日,生态问题经历了由城市到乡村、工业发达国家到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体系到人类社会的非正义圈层性延展[8]。生态危机问题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常将污染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虽然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得到了发展,但也牺牲了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加剧污染。发展中国家亦因追求发展而忽视生态保护。到了21世纪,人们愈发重视生态环境,从国家到个人都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努力。从思想领域出发,老子的思想蕴含着大量对生态保护的看法和思考,或许可为解决世界生态危机问题提供借鉴。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事万物源于“道”,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优劣之分。道家思想强调人类要将自己视为自然中的一部分,更加注重精神世界。这与基督教宣传的人统治自然的思想有所不同,基督教突出人类的地位,认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随着生态问题的显现,西方世界逐渐意识到人们对于自然的态度存在问题,而道家思想则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西方学界开始重视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观,对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与译介。比如,墨西哥国立大学教授古德曼(R.Goodman)重点研究了老子思想中的“无为”等词的含义,他注重将这些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实践中。可以说,道家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给予了西方学者无限启发。
此外,道家还有诸多生态和谐观。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表明,人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此外,老子还将“道”与“德”融合,指出有道德的人要崇尚自然。
诚然,现代社会中存在很多有违自然规律的发展经济的手段,但人类只能利用自然,而不能驾驭自然。发展的同时首先要注重自然承受限度,注重生态的保护,否则,人类只会自食其果。发展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变化有所改变的,我们可以借助道家的“无为”思想来实现可持续发展。道家的“无为”指的是消除人类的“妄为”,自然而然达到“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人们对于自然无限制开发与主宰的欲望,具有借鉴意义。
3 结语
自17世纪起,道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经历了沉寂、过渡及发展三个阶段,其影响力通过《道德经》等典籍的翻译与传播不断扩大。20世纪后,面对生态危机,西方从道家文化中寻求智慧,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和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道家的核心理念,如“无为而治”“和谐共生”等,为现代社会生态治理问题提供了独特视角。道家生态观,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全球生态危机有深刻启示。尽管道家文化影响力与日俱增,但其与不同文化,尤其是与西方文化的结合,仍需深入探讨。道家文化中的智慧对跨文化传播、讲述中国故事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多角度研究。
引用
[1] 李书影,王宏俐. 《道德经》英译本的海外读者接受研究——基于Python数据分析技术[J]. 外语电化教学,2020 (2):35-41.
[2] 罗涛.论荣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接受[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3):129-136.
[3] 俞森林.中国道教经籍在十九世纪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J].社会科学研究,2012(3):148-153.
[4] 辛红娟,高圣兵.追寻老子的踪迹——《道德经》英语译本的历时描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8(1):79-84.
[5] 武志勇,刘子潇.《道德经》在西方世界传播的历史[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5):15-22.
[6] 邵志华. 20世纪初道家思想在西方的接受[J].江西社会科学,2011,31(4):50-54.
[7] 杨宏声.道家和平思想研究的当代视界[C]//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院,2008:5.
[8] 张成恩,岳天明.生态问题历史展演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创新[J].宁夏社会科学,2024(2):21-28.
作者简介:王文晗,女,山东新泰人,本科,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