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故事的中国式悲剧

2024-12-08 00:00丁蔚雯陈梦婷
海外文摘·学术 2024年11期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祝故事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梁祝爱情故事既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为了追求爱情自由的抗争精神和觉醒意识,也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梁祝爱情故事具有中国式悲剧特有的内涵。

0 引言

《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称为梁祝)作为我国经典民间故事,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流传,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情节结构,成为中国经典的悲剧故事,传播已久,家喻户晓。梁祝故事不仅在国内广泛传播,在海外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作为文化出口的焦点,在各国不同人民的心中形成了对中国式悲剧特有的内涵的初步认识,即为追求平等、自由而抗争到底,甚至舍弃生命的悲剧意蕴。梁祝爱情故事既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为了追求爱情自由的抗争精神和觉醒意识,也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与莎士比亚经典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梁祝故事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对梁祝故事的中国式特色悲剧研究有利于了解梁祝悲剧的文化内涵以及梁祝背后所代表的文明体系[1]。本文拟运用对比和调查两种研究方式,通过对梁祝及《罗密欧与朱丽叶》二者悲剧产生的原因、人物形象分析和文化社会的体现进行研究,促进作为江南地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梁祝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1 封建社会中祝英台身上凝聚的斗争精神

在梁祝故事中,祝英台作为故事的主人公,不仅具有引导故事走向、表现故事内容的作用,还承担着传递作者理想,表达故事主旨的功能。她为争取婚恋自由进行了勇敢的抗争,迸发出可贵的斗争精神。对于梁祝故事中祝英台身上凝聚的斗争精神,可以从社会和性格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1.1 封建婚姻制度的禁锢衬托出祝英台的斗争性

在古代封建社会,封建伦理纲常会对人的言行举止和思想进行驯化,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维护上层阶级的封建统治。而封建伦理纲常和封建婚姻体系又是互为表里的。以祝英台和马文才的婚约为例。二人并没有感情基础,仅仅因为门当户对,祝英台便被安排嫁给马文才。当祝英台表示反对时,家人采取了包括游说、强迫等手段,威逼利诱、软磨硬泡,让她嫁给马文才。祝英台全然没有自己做主的空间,只因为“子为父纲”,所以她必须听命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然而,尽管祝英台的父母强迫她受封建阶级奴役,但祝英台并没有被封建思想洗脑,而是迸发出了可贵的斗争精神。她吟咏诗书,一心想要求学,机智地想出女扮男装的方法,离家求学。人的出身是难以改变的,但是祝英台没有屈从于封建制度的枷锁,敢于从吃人的高墙大院、封建围城中凿出一丝缝隙,她身上所体现的斗争精神,使得梁祝故事体现出反封建、反阶级、反专制的色彩。

1.2 中庸的个性缓和了祝英台的斗争性

女扮男装、离家求学、追求婚恋自由都是祝英台斗争精神的体现,但尽管祝英台相较于封建社会中的其他人相比已经显得极具反叛色彩,但是她的斗争与反叛依旧具有委婉性。和朱丽叶敢于抛头露面在舞会上与罗密欧定情的举动相比,祝英台从自己姐妹切入,暗示表明自己的女子身份,向梁山伯诉说自己的心意是有着大家闺秀的矜持在的。她试图通过身边的很多事物对梁山伯进行暗示,期望梁山伯能够理解自己的心意并等待着梁山伯的回应。祝英台没有选择直接表明心意,而是采用委婉的手段,在婚恋关系中将自己放在被动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她还是受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规训,还因为中国古代中庸思想的影响。祝英台的反叛虽然大胆却不极端,斗争却不尖锐,相对中正平和,避免喜怒哀乐太过[2]。这样的设计也让祝英台的形象更易于被大众接受,且符合封建社会背景下的人性情理,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规律。

2 历史发展中悲剧必然形成的艺术性再现

2.1 从人物地位来看,梁祝的悲剧具有软弱性

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情感保障弱。从人物身份来看,祝英台的家世相对优渥,但是祝英台本人仍是被压迫、被统治的阶级,受到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法禁锢。祝英台所要抗争的对象是根深蒂固的大家长制度。祝英台处境之形单影只,力量之渺小脆弱,要想打破强大的封建礼法的束缚,无疑是蚍蜉撼树。她的爱情悲剧也是必然的。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二人具有比较激进的情绪和较为外放的表达,不同于梁祝被压迫的身份,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社会地位上也处于贵族阶层里的较高阶级,他们都是自己所属阶级的叛逆者,也因此罗密欧与朱丽叶没有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所展现出的反封建性,仅仅表现了个人的诉求。

2.2 从环境原因来看,梁祝悲剧具有社会性

二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和阶级条件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暗示了梁祝的结局。二人的相爱无疑是打破常理的,或者说是为普罗大众所反对的。他们不得不与整个世俗对抗。他们的爱情不符合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观念,违抗父母的行为也不符合“子为父纲”的伦理道德,因此梁祝的爱情只能以悲剧收尾。但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节,双方家长不同意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一起是因为两个家族之间有着世仇。但是两方家族的矛盾与个人与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相比,对抗性并没有那么突出,事实上,故事最后,两个家族也真的握手言和了。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梁祝的爱情悲剧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2.3 从剧情来看,梁祝悲剧具有必然性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假死导致真死是为人所遗憾的剧情,然而也是一种“无巧不成书”或者说“机械降神”。所谓“机械降神”,这一说法来自希腊古典戏剧,指意料外的、突然的、牵强的解围角色、手段或事件。在古希腊戏剧中,当剧情陷入胶着,困境难以解决时,将利用起重机或起升机的机关,将扮演神的演员载送至舞台上,而突然出现拥有强大力量的神会将难题解决,令故事得以继续。这种表演手法是人为的,制造出意料之外的剧情大逆转。这种手法通常被评论家认为是不高明的说书技巧,因为它破坏了故事的内在逻辑。梁祝中也存在类似的假死导致真死,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较为戏剧化的情节,如梁山伯病故等。但是区别在于,梁山伯即使不病故,二人依旧会走向悲剧,这是由于二人所处的阶级差导致的。正如白娘子和许仙人妖殊途一样,其悲剧有必然性。但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却很可能在解除误会后,获得皆大欢喜的结局。

梁祝爱情的悲剧体现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内,代表历史进步力量的反抗会因为当时尚且不具备能够确定最终胜利的客观条件而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并且付出一定的代价。表面上,悲剧就是以主人公的生命或其他珍贵的东西被毁灭为结局,但这也体现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这种必然告诉人们,反抗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即给人以反思,使人受到鼓舞。悲剧艺术就是通过这种有价值的东西必然地被毁灭,给读者以震撼心灵的力量,以激起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勇气和激情,而这正是悲剧的力量之所在[3]。

3 文化语境中悲剧所蕴含的哲学观照

3.1 故事情节中万物有灵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明显是感动天地的,无论是两人殉情后化蝶双飞还是祝英台殉情,投入梁山伯墓中出现的大地开合现象,都体现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的情感是与天地相通的。这是梁祝故事在中式文化语境下所体现出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民间故事中常见的情节之一。例如元代关汉卿创作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窦娥被冤死后出现了六月飞雪的现象。梁祝故事背后映射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西方爱情故事的结局相比具有其独特性。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更可以明显感到悲剧被藏在梦境般的幸福之下,悲剧和喜剧都融合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整个故事充斥着梦境的狂欢,“让我们首先把它们设想为由梦与醉构成的两个分离的艺术世界。[4]”尼采以悲剧精神中所蕴含的“酒神精神”来说明悲剧所具有的直击人心的力量,它是令人迷醉的,也是给人力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无处不在的幸福场面和狂欢化的情节欲抑先扬,以乐写哀,与二人因为一个误会而造成死亡的悲剧形成一种自然的二元对立。但这个结局又不全然是悲剧的,其实是悲剧特色和喜剧特色的融合,其核心思想实质在表现同一的矛盾和前进的人文发展[5]。两人的结局虽然是死亡,但两个家族因此和解,从而走向更好的新生。更新与再生,这也是全剧的主旨所在。

3.2 人物身份和自然息息相关

无论是梁祝殉情化蝶还是《聊斋》故事里原形为花鸟走兽的妖怪,都不难看出“天人合一”观念对于我国的影响,传达出一种顺应天道,顺应自然发展,事情才得以推动的思想。人物身份与自然息息相关。神话是一个民族儿童时期的文学,给后世文学以基调和题材。而西方的故事,神最大的特点是拥有人的情感,表现出“人神统一”“人神同形”的特色。

《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中体现出极强的二元对立思想,“取之不尽的、日益增长的、丰富的物质生活源泉是他们存在的基础;含义是多层次的,同生活、死亡、复兴、更新的概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最后,他们通向美好未来的欢乐。在他们行进的路上,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在更新。[6]”这是西方悲剧最后却能走向和解的原因,正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亡带来了家族的和解。

4 结语

与喜剧相比,悲剧带给人的情感冲击更大,往往会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使读者在悲痛中反思,在悲痛中汲取力量,从悲剧中认识到真理。梁祝的爱情悲剧让读者产生了对封建礼教的憎恶和对祝英台反抗精神的共鸣。梁祝爱情故事的悲剧性结局既显著提升了梁祝爱情故事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梁祝爱情悲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又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梁祝的海外传播同时也推动着中华文化走向国际,走向更大的舞台。梁祝爱情故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二者作为东西方代表爱情故事,虽都被归类为悲剧,但二者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梁祝故事拥有着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包括斗争精神的凝聚,悲剧的不可抗性和对“天人合一”观念的传承。它们在人物的塑造、剧情的安排和悲剧的内核上反映着各自民族的精神内核,映照着彼此文学的特点,体现了文学文化的社会性。研究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有利于彼此互相学习、交流与进步。

引用

[1] 匡秋爽.从民间传说到艺术经典[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2] 朱薇.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3]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21.

[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 尼采.悲剧的诞生[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6]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四卷)[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丁蔚雯(2003—),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就读于江苏大学;陈梦婷(2003—),女,江苏淮安人,本科,就读于江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