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英译是否恰当关系着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本文以文化翻译理论为基础,对展示中国文化精髓的重要作品《中国范儿》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分类以及英译策略。通过对比原文和英译,笔者发现《中国范儿》中文化负载词主要以物质文化负载词和社会文化负载词为主,其使用的翻译策略十分多样化,总体来说是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希望本文能为未来的跨文化交流和翻译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1 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
苏珊·巴斯内特(以下简称巴斯内特)作为享誉国际的诗人与翻译理论界的领军人物,开创性地构建了文化翻译的理论框架,引领了翻译研究从单纯的语言层面跨越至跨学科的文化视角。巴斯内特在1990年的《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中提出的“文化转向”一词,标志着翻译学界的重大变革,从此翻译研究重心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脱,转向了对语境、历史及文化传统的深度探索。她强调,翻译的本质不是语言的简单转换,它是一场涉及过程、功能及超越语言的文化因素的深刻移植。
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主张,翻译的基本单位不应局限于文本片段,而应扩展至整个文化层面。她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相互交融、适应的创造性过程,构建了一种新的文化表达。她进一步指出,翻译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目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是否与源语读者阅读原文时的体验相契合。因此,细致观察并研究读者的阅读过程及其反应,成为翻译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巴斯内特还倡导,翻译研究应超越“科学与艺术”的传统二元对立,正视并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推动翻译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的成熟与发展。
针对翻译中意义缺失的难题,巴斯内特认为这主要源于不同语言体系间的差异,而解决之道则在于精准把握并妥善处理这些差异。在追求翻译精确性的同时,不应忽视翻译过程中意义的增值与创造,这是长期以来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方面。
2《中国范儿》中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及英译策略
《中国范儿》是中国网精心打造的一档微视频栏目,该栏目以英文配音、中英双语字幕的形式呈现,每期时长3至5分钟,节目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如剪纸、京绣、针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现代技术成就,如C919飞机、墨子号量子通信等,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科技实力。它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展示,让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本文选取《中国范儿》中100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微视频作为研究对象,提取其中的文化负载词,并结合视频字幕中的实际语境和文化翻译理论来研究其英译策略。
2.1 《中国范儿》中文化负载词的分类
《中国范儿》中的文化负载词根据尤金·奈达对于文化的分类可被分为五类,分别是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语言文化负载词、生态文化负载词和宗教文化负载词。数据显示,《中国范儿》中100个视频出现的193个文化负载词中物质文化负载词共计80个,占比41.40%,社会文化负载词共计47个,占比24.30%,语言文化负载词共计38个,占比19.60%,生态文化负载词共计22个,占比11.30%,宗教文化负载词共计6个,占比3.10%。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范儿》100个微视频在呈现中国文化时,各类文化负载词的分布相对均衡,物质文化负载词的高占比凸显了中国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这些物质文化元素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体现了中国的独特魅力和创造力。在视频中展示这些元素,能够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广度。社会文化负载词占比24.30%。社会文化元素是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窗口,通过视频展示中国的社会习俗、节日庆典、人际关系等,有助于增进观众对中国社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语言文化负载词占比19.60%。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通过视频展示中国的成语、俗语、诗词歌赋等语言文化元素,不仅能够展示中文的魅力和独特性,还能帮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生态文化负载词占比11.30%,虽然相对较低,但也展示了中国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宗教文化负载词占比3%,虽然较少,但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共存的国家,尊重并展示各种宗教文化元素,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综上所述,《中国范儿》100个微视频在呈现中国文化时,各类文化负载词的分布相对均衡,这体现了制作者在选取和呈现文化元素时的用心和考虑。
2.2 《中国范儿》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
在《中国范儿》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其翻译策略比较多样化,包括直译、意译、释义、增译、音译、音译加注、替换、概括化、省略等。在《中国范儿》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中,直译、意译和释义的占比较大,因为这些策略能在不同程度上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确保观众在理解字幕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直译加省略的策略使用最少,仅占总体比例的0.5%。这主要是由于省略的局限性较大。虽然省略能够简化翻译,但省略部分信息可能导致观众无法准确理解原文意义,甚至造成误解。此外,省略还可能破坏原文的语言结构和风格,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本文对五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分别进行研究并归纳,总结如下。
2.2.1 物质文化负载词与直译法
《中国范儿》中物质文化负载词多采用直译法。物质文化负载词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直译法能够直接展现这些文化特色,使观众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原文的文化氛围。例如,将“酱肉”译为 “sauced meat”,采用了直译的手法。从文化背景的角度,视频中的“酱”与“sauce”是否为一个概念,还值得剖析,从两者的制作过程与原料来看,两者之间其实存在一些差异。在具体的使用上,中餐的酱需要与食材同时在锅中加热,并且成熟后一起装盘。而西餐的酱汁则是与主菜分别制作,装盘的时候才将酱汁淋在主料上。但总的来说,不论是中国的“酱”还是 “sauce” 都是用来给主料增添风味的,此处使用直译并不会给译入语读者造成太多误解。
2.2.2 社会文化负载词与意译法
《中国范儿》中社会文化负载词主要还是采取了直译法,但意译法的占比仅次于直译法。例如,将“乞巧节”译为 “pray for dexterity”,“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其核心在于女性祈求针织女红技艺的提升。如果直接按照字面翻译为“beg for skill”或类似表达,可能会让外国读者难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而“dexterity”一词,特指手的灵巧性或技能的熟练度,与“乞巧”中女性祈求的技艺提升高度契合,从而精准地传达了节日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pray for”这一表达不仅传达了祈求的动作,还隐含了一种虔诚和期望的情感色彩。与“乞巧”中的“乞”字相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女性虔诚祈求技艺提升的场景。这种情感色彩的保留,使得译文更加生动。
2.2.3 语言文化负载词与释义法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化负载词中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许多词语、成语、典故都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因此在英译的过程中解释其含义,能够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例如,将“歹”翻译为 “super amazing”,在新疆方言中,“歹”常被用作表示“好”的意思,这与普通话中的“歹”表示“不好、邪恶”等负面意义形成鲜明对比。例如,新疆人可能会说“太歹了”或“歹得很”,来表达某物或某事非常好、非常出色的意思。这种用法在新疆方言中非常普遍,是一种地方性的语言习惯。该文化负载词出自2023年6月2日发布的《来!一起进“烤”场!》微视频中描述新疆烤肉的部分。此处采用释义法可以帮助目标语观众更好地理解中国方言的真正含义。这体现了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碰撞和交流的过程。
2.2.4 生态文化负载词与音译加注法
《中国范儿》中的生态文化负载词中主要是关于节气和天气的词语,音译加注法通过附加解释性注释来弥补音译可能带来的信息缺失。这种注释可以是对原文含义的进一步阐述,也可以是对原文中特定文化元素的详细解释。这种方式在保留源语特色的同时,翻译者也可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避免产生误解或歧义。例如,将“三伏”翻译为 “Sanfu, refer to a period which includes the hottest days of the year”,“三伏”在中国传统中指的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翻译中“the hottest days of the year”准确地传达了这一点,让读者能够明白“三伏”所代表的时间段特征。翻译简洁明了,没有冗余的词汇,既保留了文化特色,又提供了清晰的解释。
2.2.5 宗教文化负载词与概括化法
由于宗教文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理解宗教文化负载词通常需要大量文化背景作为支撑。根据翻译的目的需要,有时在翻译宗教文化负载词时,可以适当概括解释,避免出现翻译时冗长、复杂的情况。例如,将“耕耤礼”翻译为 “ritual ”。“耕耤礼”是中国古代皇帝亲自耕地的典礼,象征着皇帝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倡导。这个典礼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体现。但在《中国范儿》2021年9月22日发布的《京西稻:从“皇帝特供”到都市体验 稻花再香话丰年》视频中,主要介绍的是中国的稻作文明。在视频语境中,“耕耤礼”是为了配合介绍水稻而出现的,所以使用概括化法,可以使观众的观感更加轻松,避免内容复杂化,实现其字幕翻译的目的。
3 结语
在《中国范儿》中,对于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既注重归化,又适当采用异化,以实现中西文化的有效交流和传播。这种翻译策略既照顾到了西方观众的理解能力,又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在推广中国文化时,需要考虑到广泛的受众和多元的文化背景。在翻译字幕中的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应深刻把握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和使用场景,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创新传播形式,有效讲述中国故事。
从文化翻译的角度来看,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对文化负载词英译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其范围,涵盖更广泛的文化负载词和翻译实践。其次,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的研究可以利用更先进的工具和方法来分析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最后,未来的研究还可以关注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社会影响和文化传播效果。通过调查和分析目标受众的反馈和接受度,可以更容易地了解这些翻译的实际效果和影响,从而为文化翻译实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作者简介:杨可欣(2002—),女,贵州凯里人,本科,就读于贵州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何梅(1991—),女,贵州毕节人,博士研究生,就职于贵州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