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文化创新人才培养

2024-12-08 00:00赵晶晶
海外文摘·学术 2024年11期

科技创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能培养出具备全球视野与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又能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推进文化产业的革新发展,更多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以科技创新为背景,重点围绕高质量文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展开研究,简要分析了科技创新对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结合当前高质量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从几个方面出发提出关于以科技创新推进高质量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1 科技创新对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1.1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创新能力的人才

在科技创新的背景下,培养高质量的文化创新人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他们不仅关注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具备较强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与合作,努力营造出鼓励创新的良好文化环境,激发文化创新人才的创造力。通过融合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让文化创新人才在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先进的科技理念与技术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在这样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下,能够有效拓宽他们的思维边界,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1]。通过在线文化交流平台等展示自己的才华与作品,让文化创新人才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与成长,共同解决创新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有效增强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1.2 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

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开展高质量的文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度挖掘并整体传统文化要素,然后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的文化传播,以更直观、便捷的方式让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另外,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培养高质量文化创新人才,能够持续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他们具备的创新思维与技术应用能力,在强大的跨学科知识背景下,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产品,这样既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又能满足社会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步推动文化产业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1.3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培养出具备良好创新思维的文化创新人才,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力量。他们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设计并创作出更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充分展现在国际中,以此来扩大国家的文化覆盖面,强化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好感,进而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国际影响力[2]。不仅如此,文化创新人才在科技创新驱动下开展文化创造与实践活动,有助于国家文化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更好传播,全面强化社会群众的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进而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可靠的精神支撑。

2 高质量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提高了对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各地高校和企业组织要尽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与时俱进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在科技创新驱动下强化文化创新人才培养,这为新时期的人才培育工作指明了方向[3]。正因如此,各地高校逐步将高质量文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点任务来抓,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在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开展期间难免会面临相应的挑战。例如,创新教育体系不完善,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及其他学科的融合程度不高,没有在新兴技术的辅助应用下,新增学科融合课程,不利于集文化创新能力、科技思维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模式层面来看,部分高校更多沿用传统思路,过度依赖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创新实践,未能主动与当地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让学生深入实际直观理解文化创新概念,且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充分,缺乏应有的创新性和新颖性,不能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人才的有效培养,不利于预期目标的顺利达成。

3 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

3.1 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在科技创新背景下,高校需要不断完善文化创新教育体系,合理设置文化创新课程,并优化教学内容设计,为培养优秀文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其文化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提升。首先,应重视跨学科课程的开设。高校应聚焦于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共同点,开设丰富的跨学科融合教育课程,如数字文化创新、智能媒体艺术、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跨界融合能力,最终培养出既具备深厚文化素养又精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加强文化课程的设置。高校应适当开设具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文化课程,如地方文化史、民俗学等,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有效攻克传统模式下的学科壁垒,实现融合创新与知识的多元碰撞,共同解决文化创新中的多种复杂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4]。最后,融入新兴科技丰富教学内容。高校应在文化创新课程内容中融入新兴技术,如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文化内容及前沿科技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掌握,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接下来的文化创新与发展打好扎实基础。

3.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质量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较为繁杂的任务,高校应在科技创新引导下,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优化,结合新时期的文化创新人才需求,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及具体实施计划,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融合发展。第一,建立产业研用合作机制。高校要主动与文化企业、科研机构、事业单位等社会主体进行互动交流,携手实施产学研合作,通过打造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研发中心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化产业一线,为其提供更多参与文化创新项目、接触前沿科技的机会,通过实践操作夯实自身专业基础,准确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与市场需求,不断提升其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第二,推行“双师型”教学模式。考虑到文化产业对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需要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高管等进入学校内部,与校内教师共同授课,确保所传授知识的全面性,在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能够让各级学生对行业咨询及未来目标有更具体的了解,不断提升其专业基础与创新实践能力,满足新时期的文化创新发展需要[5]。第三,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高校要结合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引导学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项目,如国际设计大赛、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通过实践训练与国际相关人士展开交流与合作,这样既能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又能提升文化创新人才的国际影响力,取得理想的人才培养效果。

3.3 营造创新氛围与文化环境

文化创新人才培育内容烦琐,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高校应结合人才培养需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校园环境,通过校园活动、学术研究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更多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相关知识,满足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首先,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定期举办各种文化类校园活动,如学术讲座、文化沙龙、创新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文化社团创办、文化展览组织等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其次,营造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高校要以文化创新人才为核心,在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中引导学生敢于创新、勇敢质疑,通过学术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为其文化创新思维与能力提升奠定良好基础[6]。最后,创新成果宣传。高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等途径,面向校内全体师生报道学校的创新教育成果及相关典型人物,树立榜样和标杆,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文化素养培育提供有效引导。

3.4 利用信息技术助力文化创新人才培育

在科技创新背景下,各地高校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进程,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拓展人才培养路径,引导学生掌握更多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相关知识,满足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近年来,随着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新时期的文化创新人才培育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不但有效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同时为科技社会变革与全面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因此,高校应正确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文化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坚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做好文化创新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与学科专业调整,积极构建现场人才教育平台,全面推进学科专业交叉,促进文化信息高效传递,为文化创新人才培养助力。依托信息技术整合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资源,通过电子图片、影像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产生更具体的了解,以此来打破传统教育资源获取中的时空限制,真正做到跨区域的资源共享,为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料。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图书馆或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空间中体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真实情况,进而对文化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与感受,必要时可以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模拟实验、实训等场景中,有效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另外,高校要发挥信息技术在人才培养变革中的积极作用,持续丰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与手段,提高对人才成长链的重视程度,不断激发其文化创新活力,突出科技创新价值拓展文化创新人才培育路径。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质量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体系,其目的是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文化创新人才,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创新,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高校应高度重视高质量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出发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建立健全的创新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拓展人才培育路径,从多角度出发推进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序落实,进而达到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引用

[1] 李桂锋,庄坚泉,王志学.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1):30-33+38.

[2] 罗志增,席旭刚,姜周曙.校企育人文化融合培养研究生IT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2):199-202+265.

[3] 王琦.新时代大学生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香港新世纪文化出版社.2023年第三届高校教育发展与信息技术创新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河南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23:2.

[4] 张灵芝,管哲,钱伟钧.高校课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工作评价指标研究——基于“挑战杯”“互联网+”系列“双创”类竞赛项目[J].教师,2023(34):93-95.

[5] 汤溥泓,黄乐乐.新时代科普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思考——以江西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成果为例[J].科技视界,2022(17):33-35.

[6] 张学艳,周小虎.从文化创新视角看高校科研人才培养[J].财会月刊,2020(9):104-108.

本文为2024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基本科研费项目“构建河南省高质量科技人才发展生态的创新路径”(24E05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晶晶(1990—),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就职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