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视域下传统文化叙事设计的创新路径

2024-12-06 00:00:00吴欣沄
艺术大观 2024年33期
关键词:跨媒介文化创意传统文化

摘要:为探讨跨媒介视域下传统文化叙事设计的创新路径,以适应数字时代的语境并挖掘传统文化的创意设计潜质,进而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应用策略。本文分析了跨媒介叙事下传统文化叙事设计的演变,并以此提出“精练符号新意、演绎沉浸文脉、融合多元叙事”的应用方法,旨在为跨媒介视域下传统文化创意设计提供新方法,通过设计赋能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传播,增强大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参与感。

关键词:跨媒介;传统文化;叙事设计;文化创意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357(2024)33-0-03

在数字智能时代快速发展和文化创新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下,跨媒介研究已成为人文艺术领域的重要前沿,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更是未来文化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通过人文艺术的跨媒介发展,数字文化构建起一种“文化艺术与数字科技双向会通”的创作新领域,不仅是对设计及呈现方式的革新,更是为传统文化的演绎和创新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和表达方式,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一、跨媒介性与叙事设计的概念

(一)跨媒介性

“跨媒介性”是当前人文社科和艺术研究领域的热门术语,但早在1966年,美国艺术家希金斯的一篇文章中就出现“跨媒介”的概念,而“跨媒介性”的概念则是由德国学者汉森-洛夫于1983年提出的[1]。从广义上讲,两者仍属同一概念范畴。从狭义上讲,跨媒介指特定内容或故事在多种媒介之间的扩展和延伸,各媒介的叙事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跨媒介性更侧重于不同媒介共享的表达形式、叙事结构或符号系统,不局限于某一具体的作品或叙事。总之,跨媒介研究的出现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术研究的范式转换。

在当代文化数字化背景下,艺术与科技的交叉融合也为艺术设计带来了多元化的思路和多样化的形式。交往、融合、间性作为艺术作品跨媒介性的三个重要范畴,能够使文化创意作品突破单一媒介的限制,通过多元叙事与交互设计实现更为丰富的表达[2]。交往作为第一个范畴,强调的是媒介与观者或其他媒介之间发生的动态互动,其本质就是互动性。艺术作品通过触摸屏、传感器、体感设备等技术,让观众通过走动和触摸影响数字影像的变化,使他们在互动过程中参与作品的延伸或二次创作。第二个范畴是融合,指不同媒介在作品中的结合和创新,创造出新的美学形式与叙事结构,产生“耦合”效果。艺术设计通过科技赋能,实现新的艺术形式,如将绘画、雕塑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科技结合,打破传统艺术单一孤立的感受形式,让观众从多维度感知作品。跨媒介性的第三个重要范畴是间性,间性使设计作品在新媒介中获得新的语境和含义,增强了其适应性和现代性,作品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也得以在新的场景中延续。在数字文化的大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交往、融合、间性的跨媒介实践,不仅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还能以更加生动、多元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同时,跨媒介性也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多样化的表现途径和传播渠道,为发展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扩大文化影响力注入了持续动力。

(二)叙事设计

所谓“叙事”,字面含义就是描述和讲述事件或故事的过程。这一概念历史悠久,早在曹魏时期,文献中就有类似“叙事”的表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书创作被评价为“善叙事”。20世纪60年代,“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被确立,并从文学结构分析拓展到符号系统、文化现象等更为宏观的范畴中,基于叙事学理论的叙事设计逐渐得到发展。建筑设计领域最早出现叙事设计的雏形,通过空间、形态、材质和符号等设计元素传达故事或意义,激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和文化体验,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至产品、游戏、品牌、动画等设计领域。当前,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智媒技术不断推动着设计领域以跨媒介的方式,从功能性设计向叙事性设计转变,叙事设计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二、跨媒介视域下叙事设计的发展演化

(一)跨媒介理论与叙事的结合

随着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愈演愈烈,诸多学者围绕亨利·詹金斯的研究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跨媒介叙事的研究边界不断拓展到其他相关领域,如影视娱乐、艺术设计、文化宣传等,但其研究核心依然是多元化媒介协同互补与鼓励受众参与共创[3]。多元媒介协同扩展简单来说,就是依托不同媒介各自优势承载其特定的叙事方式,如电影传递视觉冲击、小说描绘情感深度、游戏带来互动体验等,形成有机叙事整体,塑造更具感染力的叙事内容,构建协调统一的叙事世界。而跨媒介叙事的重中之重在于受众参与共创。跨媒介性的交往范畴在一定程度上为叙事主体泛化创造了条件,将处于接受地位的受众推向创作地位,使之成为叙事主体的一部分,受众共创内容也完善了叙事设计的最终呈现。叙事手法作为现代设计自诞生之初就一直沿用的实践方式,同时也被认为是跨媒介研究建立逻辑联系的核心模式,这两者的创新结合恰恰突破了传统设计方式的单一性和封闭性,推动了设计与科技、文化的深度融合,为现代设计开辟了新的发展领域。

(二)跨媒介语境下叙事设计的演变

不同时期的叙事依托于不同的媒介进行传播,随着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不同媒介迭代演进,叙事类型也随之革新。早期的叙事以口头和文本为主,这两种叙事方式都强调线性结构和逻辑性,注重按照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推进故事。无论是口语叙述还是书面叙述,叙事过程都是由叙述者主导,受众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这些共同特征使得这一时期的叙事在传播过程中能保持稳定性和普遍性,巩固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认同和文化延续。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叙事设计进入信息时代,其表达强调视听结合,通过图像、声音、影像等多模态手段呈现叙事表达,以增强故事的情感表达和沉浸感。这个时期的叙事表达强调受众的情感共鸣和精神参与,广播和影视通过感染力引导受众进入故事,而数字媒介则进一步增加了互动性,让用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叙事设计的发展进程。后期随着人工智能和5G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媒介应运而生。比起信息时代前期,这一阶段的叙事设计更具沉浸式体验和虚实融合的特征,依托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技术可以将数字元素叠加到现实环境中,创造深度沉浸和实时互动的叙事体验,让用户从单纯的受众转变为共创者,实现了叙事设计的新突破。

此外,叙事性结构也随着社会更迭由线性叙事向非线性叙事发展,更多地采用跳跃式的叙事方式打造更加立体的叙事体验。与线性叙事的顺序推进不同,非线性叙事打破了时间顺序的限制,通过闪回、闪前、平行蒙太奇等方式展开故事,片段化地揭示信息,表现出紊乱的故事线。但非线性叙事并非完全摒弃情节,而是从角色的情感和心理出发,重塑发展逻辑,给观众呈现出一个更具主观性和感染性的独特视角。跨媒介语境下的叙事设计更多地是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融合影像纪录、音乐舞蹈、诗歌绘画等形式进行叙事,以丰富设计的内容。例如,在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通过舞蹈、配乐、全息投影的跨媒介叙事设计,舞者的肢体语言完美诠释出作者的创作历程和青绿山水的美学意境,《千里江山图》的恢宏气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只此青绿》的叙事是采用一种当下与过去交替表现的非线性叙事,在传统美学意境和现代数字技术的交织中,观众找到了自己与古老文物之间的血脉渊源,完成了从感知、体验到共鸣的情感闭环[4]。通过跨媒介叙事,《只此青绿》打破了传统文化的静态边界,让文化传承在情感共鸣和时代创新的交融下生生不息。

三、跨媒介叙事下传统文化创意设计的应用方法

(一)精练符号新意

在跨媒介叙事的背景下,如何抓住大众眼球,简明扼要地提炼符号新意是设计师的关注重点。精练符号新意中的“新”并非一味地追赶潮流,将其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简易的堆叠,而是在“旧”与“新”的价值理念中找到共生。首先,文化重构与创新。设计师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深度挖掘与重组,创造出与现代审美、价值观念相契合的新符号。这种创新不仅仅在于外观的变化,更是对文化内涵的再思考和再表达,使传统文化在新的语境下焕发活力。其次,现代化表达。设计师利用现代设计手法和数字媒体技术,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符合当代人视觉和审美需求的形式,如采用动态视觉效果、互动元素和多感官体验,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沉浸感,从而使得传统文化符号更加生动有趣[5]。文化符号作为传播媒介,不仅在国内的交流中受到重视,更是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引领跨文化交流进入新阶段。设计师应通过跨媒介技术对文化符号进行现代化改造,更好地迎合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使得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能够被更广泛的群体理解和认可,为扩大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注入新动能。

(二)演绎沉浸文脉

在跨媒介叙事下,演绎“沉浸文脉”是一种通过数字技术深度还原传统文化精神底色的创新设计方法。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如何抓住大众的眼球从繁杂的信息中跳脱出来,是创意设计应深入研究的重点。面对碎片化时代的挑战,设计师可以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交互媒介,为受众打造多感官、超时空的沉浸式体验。相比于传统的平面视觉传播,沉浸式设计通过光影、声音、触觉等多模态感知,满足了用户对于感知体验的深度需求,让用户在虚拟场景中与文化内容进行实时互动,以获得更加真实的“沉浸感”。这种设计方法的核心在于将真实的传统文化内涵适配于虚拟环境,将“技”与“艺”相结合,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平衡[6]。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沉浸式体验不再停留于静态或浅层次的感官满足,而是通过动态互动激发用户的情感共鸣和精神感悟。最终,通过技术媒介将这些符号有机结合为连贯的叙事生态,吸引更多用户主动参与,并在虚拟与现实交融的过程中感知并认同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文脉”的重构与演绎,不仅是对传统故事的叙述,更是将其融入当代语境和现代科技,让用户在深度体验的过程中感悟文化的永恒价值。

(三)融合多元叙事

传统文化作为记录和解读人类文明的方式,蕴含丰富的故事性,而通过多角度、多时间维度的叙事设计,可以为其赋予新的表达形式。

融合多元叙事是跨媒介叙事下进行传统文化创意设计的重要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打破单一叙事的束缚,融合线性叙事、散点叙事、交错叙事等多元策略,将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在数字语境下重构。线性叙事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体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顺畅的时间逻辑和因果关系帮助受众快速理解故事、获得情感共鸣,并加深对主题的认识。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线性叙事则担负着历史与价值观的传承使命。

在多元叙事的应用中,散点叙事通过将故事的关键元素分散于不同的时间节点,并借助数字媒体技术重新排列组合,形成跨时空的叙事网络,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时间限制,使用户在解读和探索过程中获得更强的代入感;交错叙事则进一步丰富了设计的层次感,设计师可以将多个故事线相互交织,将不同文化元素嵌套于时间或空间的变化中,为受众带来更加立体的叙事体验。通过这些叙事手段,设计作品在叙事结构上突破时间、空间的界限,实现了多角度的文化表达,为受众在多维度的互动中创造更完整、更深刻的文化体验,为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新传承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四、结束语

传统文化的价值历久弥新,它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未来发展的宝贵资源。如何更好地依托跨媒介技术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意设计,是每一位设计师的重大课题,更是他们肩负的时代责任。在跨媒介视域下,多元叙事设计融合文化符号、民族精神和设计理念的思路,为未来设计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路径,最终建设更具文化认同、价值认知、情感共鸣的叙事生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助力中华文化的复兴传承。

参考文献:

[1]但汉松.跨媒介性[J].外国文学,2023,(06):96-110.

[2]鄢冬.当代的艺术跨媒介性与“诗意中心”[J].艺术传播研究,2024,(01):20-31.

[3]朱颜.跨媒介叙事视域下传统文化IP赋能策略研究与设计实践[D].中国美术学院,2021.

[4]楚小庆.以典型作品和典型形象反映时代风貌与美学特征——《千里江山图》与舞剧《只此青绿》美学特征及叙事风格分析比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3):110-127+148.

[5]孙守迁,闵歆,汤永川.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J].包装工程,2019,(12):65-74.

[6]李琳.文化创意产品的叙事设计研究与实践[D].南京理工大学,2018.

作者简介:吴欣沄(2000-),女,江苏常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跨媒介文化创意传统文化
基于互联网+的跨媒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现代交际(2017年6期)2017-05-16 10:14:32
以“哈利·波特”为例探析文化品牌建设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19:12
浅析传统工艺对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启示
基于熵权—TOPSIS法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25:27
巧借“文化创意”实现转型升级
中国民商(2016年10期)2016-10-14 13:49:18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