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讨了尤努斯教授创立的小额信贷GB模式在中国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GB模式通过无抵押、小额度的贷款方式,解决了底层农户贷款难、政府贴息贷款效益低及扶贫组织不可持续等问题。中国成功引入并创新该模式,通过中和农信、海南农信社等案例积累了丰富经验。未来,需加强政策支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风险管理、促进合作与联动并加强人才培养,以推动小额信贷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孟加拉国 小额信贷 GB模式 乡村振兴
一、小额信贷相关研究
小额信贷GB模式,由孟加拉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于1976年创立,通过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简称GB)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成为解决贫困问题的一种创新方式。格莱珉银行被称为“穷人的银行”,消灭贫困是其目标,其基本的服务对象是穷人。GB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信用为基础的整贷零还,联保责任小组,周期性中心会议。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面向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方式,近年来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均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小额信贷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缓解贫困和焦虑、提高农户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朱乾宇、尤婧(2022)发现农户面对风险冲击时,正规小额信贷可得性能够缓解个体焦虑、压力和负面情绪。周金衢、刘金林、杨宇(2023)认为,扶贫小额信贷能缓解贫困人口资金匮乏的困境,激发他们的内生发展动力。崔巧琳、王晨翔(2023)指出,小额信贷能降低贫困发生率,提高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促进城市创业。
然而,小额信贷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王婧(2022)认为部分小额信贷业务管理不规范,加剧了金融体系风险,扰乱了社会秩序。李立平、伍思健、周勇(2023)指出,以扶贫为宗旨的小额信贷在实际开展中依然存在目标偏移的问题,目标偏移将导致小额信贷资源脱离最需要帮扶的贫困群体,不利于普惠金融战略的实施。由于农户的信用状况参差不齐,小额信贷机构在贷款发放和回收过程中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如何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成为小额信贷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小额信贷GB模式在中国扶贫攻坚过程中的作用
(一)解决了底层农户贷不到款的问题
该模式自20世纪90年8fb0375b778d429cb6861205565ecf7a代引入中国以来,在扶贫攻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GB以其独特的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信贷方式,为底层农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金融支持,有效解决了底层农户贷不到款的问题。这一模式基于农户信用,通过小组联保的方式降低贷款风险,以确保贷款资金能够真正流向需要的农户手中。不仅有效解决了底层农户的贷款难问题,还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在中国,多个地区借鉴GB模式,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性地开展了小额信贷扶贫工作。这些项目不仅为底层农户提供了急需的资金支持,还通过技术培训、市场对接等方式,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技能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二)解决了政府贴息贷款效益、效率低下的问题
政府贴息贷款是中国政府为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管难度大等原因,政府贴息贷款往往存在效益、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一模式强调贷款对象的精准识别,能够保障贷款资金真正用于支持贫困农户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注重贷后管理和跟踪服务,提高了资金利用率和扶贫效益。
(三)解决了各类扶贫组织不可持续的问题
在扶贫工作中,很多扶贫组织和机构面临着不可持续的问题,因为资金的来源不稳定,管理的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扶贫工作的成效,还挫伤了扶贫组织的创造力和积极性。GB模式强调组织运作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自主的管理体系及运营机制,从而确保了组织发展的可持续性。GB模式注重与各方的联动与合作,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引入社会资本拓宽了资金的渠道来源。
三、我国引入小额信贷GB模式的经验做法
(一)中和农信农村发展项目越做越大
中和农信是中国最早引入GB模式并成功开展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机构。该项目自启动以来,一直坚持“服务三农、助力小微”的宗旨,致力于为农村地区提供便捷、高效的小额信贷。中和农信的成功经验在于,坚持GB模式的核心理念和操作方法的同时,能够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该项目注重贷款对象的精准识别和风险防控,通过组建五人小组和中心会议的形式,建立起有效的信用机制和监督机制。同时,该项目还注重贷后管理和跟踪服务,确保贷款资金得到有效利用和及时回收。此外,中和农信还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先进技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二)海南农信社“一小通”小额信贷“琼中模式”
海南农信社“一小通”小额信贷“琼中模式”是中国国有金融机构从事小额信贷扶贫的典范。“琼中模式”注重贷款对象的精准识别和信用评估,通过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和风险防控机制,降低了贷款风险。同时,该项目还注重与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互动,通过争取政府支持和引入社会资本,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此外,“琼中模式”还注重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服务质量的提升,通过推出适合贫困农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三)“格莱珉中国”云南大理的实践
“格莱珉中国”在云南大理的试点是中国正规金融机构实施小额信贷的样本。这一项目在借鉴GB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正规金融机构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小额信贷扶贫模式。“格莱珉”模式要点为:专注社会边缘化极贫人群,无需抵押品贷款助力极贫人群创业创收脱贫,小额信贷+频繁还款,逐步增加受扶者存款资产,建立小组+中心伙伴组织体系,注重受扶者广泛发展。
四、小额信贷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政府应加大对小额信贷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降低小额信贷机构的运营成本和提高其盈利能力,通过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和信用担保体系等方式降低贷款风险。政府还应加强对小额信贷工作的监管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和项目的顺利实施。政府应充分发挥基层力量的作用,做好小额信贷的宣传工作,培育农户的信用意识。
(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小额信贷机构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户特点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可以开发针对农村特色产业和农户需求的特色贷款产品,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还款方式和贷款期限,提供包括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在内的增值服务帮助农户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加强对农户的金融知识普及和宣传,提高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性;积极整合农业农村、金融机构、国土资源等多个部门的涉农信息,采用人脸识别、电子签名等新技术,大力发展线上扶贫小额信贷授信业务;创新符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化农业产业的小额信贷模式,实现小额信贷与城乡振兴战略无缝对接。
(三)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小额信贷机构依然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将一部分受到正规信贷配给的农户纳入到正规金融体系中来;实施网格化管理和动态监测,利用数字技术和当地信息优势,加强信贷管理。这些措施不仅可以保障小额信贷机构的稳健运营,还可以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
(四)加强合作与联动
小额信贷机构应加强与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等各方的合作与共赢。一方面通过与政府合作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另一方面通过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共同推动扶贫工作的发展;同时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政府协调产业链主体合作,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和农业产业链的数据共享。
(五)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小额信贷机构应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以提高机构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一方面加强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和建立激励机制等方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强团队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提高机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地方政府以及金融机构应因地制宜,根据农户特点分类制定可行的农户金融素养提升方案。
参考文献:
[1]程士强.公益性小额信贷的关系成本与合约效果——信贷合约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评论,2024,12(2):131-152.
[2]万方,陶晓红.小额信贷的公共性问题:孟加拉的经验与中观化解构[J].国际经贸探索,2013,29(7):102-112.
[3]朱乾宇,尤婧.风险冲击对农户经济决策的影响与正规小额信贷的作用[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2,42(12):94-110.
[4]周金衢,刘金林,杨宇.民族地区“多层级协同治理”的结构特征与内在逻辑——以广西壮族自治区L县扶贫小额信贷实施为例[J].民族学刊,2023,14(3):41-51+146.
[5]崔巧琳,王晨翔.县域小额信贷发展的共同富裕效应研究[J].技术经济,2023,42(7):141-151.
[6]王婧.普惠金融数字化对小额信贷的影响——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研究[J].武汉金融,2022,(9):24-30+49.
[7]李立平,伍思健,周勇.小额信贷客户地域差异与目标偏移[J].中国管理科学,2023,31(6):122-130.
[8]闫杰,强国令,刘清娟.普惠金融、脱贫人口增收与乡村振兴——来自扶贫小额信贷的证据[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11):245-254.
[9]苏雪,张莉琴.中国信贷扶贫政策演变评述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改进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23(4):48-56.
[10]张宜,刘芸.扶贫小额信贷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维度与对策[J].财会通讯,2023(4):129-137.
[11]谢玲红,吕开宇,张崇尚.中国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J].兰州学刊,2022(2):124-134.
[12]许玉韫,杨军.小额信贷机构市场进入的挤出效应研究——基于6省农户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24(8):35-51.
[13]罗玲,吴本健,牛林漪.新时期小额信贷与相对贫困治理:理论逻辑与案例证据[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41-55+205.
[14]胡芳,何逍遥,曹传碧,等.“农业保险+信贷”模式与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西南金融,2022(8):84-96.
[15]李胜连,张丽颖.可行金融能力视域下我国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效应评价[J].武汉金融,2022(12):71-78.
(作者单位 :1.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特克特互联网产业学院;2.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