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双带头人”在推动新时代高等院校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日益关键的角色,在语言类学科建设中,其培育尤为重要,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问题。本文通过对语言类学科培育“双带头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从思想引领、队伍建设、深化教改、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角度,提出加强培育高校语言类学科“双带头人”的实现路径与策略。
关键词:高校 语言类学科 双带头人
一、背景意义
“双带头人”即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双带头人”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推崇,这对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同步,同时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有重要意义,更是新时代高等院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建设的必然要求。
对高校的语言类学科来说,“双带头人”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从国际交流方面看,语言类学科具有天然的跨文化交流特性,党建和学术“双带头人”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提升国际话语权尤为重要,在国际交流中,双带头人能够确保语言类学科的发展既符合国际标准,又能够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增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影响力。从学科性质方面看,语言类学科不仅履行知识传授,更是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载体,党建和学术“双带头人”能够确保学科建设在传授语言技能的同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语言人才。从意识形态方面看,语言类学科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党建带头人的作用在于确保学科发展方向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保持一致,通过学术带头人的专业引领,可以有效将意识形态工作与学术研究相结合,防止西方错误思潮的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二、语言类学科培育“双带头人”存在的问题
高校语言类学科在培育“双带头人”过程中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一是高校语言类学科教师队伍年轻化程度较高,所以在培育“双带头人”过程中,年轻教师普遍缺乏深厚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党建工作经验,在担任党建带头人时,可能难以准确把握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导向,从而影响党建工作的深入和有效性。同时年轻教师在学术领域的积淀相对较浅,在学术影响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尚未达到带头人的标准,限制了其在学术引领和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此外,年轻教师同时兼顾教学、科研和党建工作,多重角色可能导致时间和精力分配上的困难。
二是高校语言类学科建设与党建结合难度较大,因为语言类学科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国际性,教师和学生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语言技能提升和跨文化交际上,而党建工作则侧重于政治理论学习和当地社会实践,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迥异,导致融合难度增加。同时语言类学科具有国际交流频繁的特征,教师国际化视野导致其对国内政治生活的理解和参与程度不如本土化程度较高的学科,这使得党支部在引导学科发展方向和价值观塑造上面临挑战。此外,党支部活动的传统模式可能与语言类学科的创新性和灵活性不匹配,导致党建活动难以吸引语言学科师生的积极参与,进而影响了学科建设与党建的有效结合。
三是语言类学科的教师队伍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面临较大难度,因为语言类学科的教师普遍具有较频繁的西方文化接触机会,在教学和研究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这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增加了复杂性。此外,语言类学科的学术氛围强调开放性和创新性,这也使得教师在思想上更加独立和批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内容和方法可能持有更多见解。
三、高校语言类学科“双带头人”培育路径
(一)加强思想引领,筑牢政治根基
一是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引导语言类学科党支部的党员和青年教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定期组织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创新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果。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师德修养,引领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恪守学术诚信,公正无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三是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积极倡导和参与教学改革,鼓励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引导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通过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教学观摩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教学水平。四是深化科研工作,提升学术水平。鼓励并支持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科研工作坊等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提升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二)加强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
一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语言类学科“双带头人”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设立党员示范岗,激励党员教师立足岗位、创先争优。二是加强教师培训与发展。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三是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语言类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语言类学科教师队伍,为学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语言类课程教学质量
一是推进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挖掘语言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制定课程思想政治教学大纲,编写课程思想政治教材,开展课程思想政治教学比赛,提高课程思想政治教学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其对所学语言的背景文化、历史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二是加强课程思政的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思想政治相关的培训和研讨,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课程思想政治的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激励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开展教学研究,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四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语言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
(四)强化科研创新,提升语言类学科水平
一是营造良好科研氛围。语言类学科“双带头人”要带头开展科学研究,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组织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注重团队建设,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定期组织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关注教师个人发展,为其提供专业培训和进修机会,加快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二是组建科研团队。根据语言类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教师的研究兴趣,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团队合作研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提高科研水平。通过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工作坊,促进教师之间的知识分享和经验交流。鼓励教师参与国际会议和学术活动,拓宽视野,吸收前沿的学术成果。积极引进国外优秀教育资源,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为师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建立语言类学科的科研激励机制,对取得显著成果的教师给予奖励,激发科研热情和创新精神。三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和社会服务中,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为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支持与保障。定期举办科研成果展示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提高科研成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五)拓展社会服务,增强语言类学科影响力
一是开展语言服务。发挥语言类学科专业优势,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积极提供语言培训等服务,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国家和地方的对外交往提供语言支持。二是参与文化传播。利用语言学科平台,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大力开展文化讲座、文化体验等活动,提高学生和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推动中外艺术家、学者和文化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创作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文学作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三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展应用型语言研究,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语言人才。通过与地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紧密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语言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语言教学与地方产业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实际工作环境,提高其就业竞争力。鼓励语言类学科教师参与地方企业的实际项目,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秦恒,骆婉婷.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系统性建设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4):36-38.
[2]陈森青,魏雪婷.“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生成理路、现实困境与思路创新[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6):13-18.
[3]高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视角下基层党建工作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88-91.
(作者单位:1.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2.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