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荒漠化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

2024-12-05 00:00:00王俊霞李玲玲
北方经济 2024年10期

摘 要:内蒙古是我国荒漠化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三北地区的重要生态防线。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时指出,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基于此背景,文章围绕内蒙古地区荒漠化治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探讨,为我国打造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实操性建议。

关键词:荒漠化治理 内蒙古

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内蒙古是我国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具有面积大、分布广、程度深和原因复杂等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内蒙古考察,对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北方的荒漠化治理作出许多重要提升,为内蒙古荒漠化治理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内蒙古荒漠化治理的现实需要

内蒙古全面推进荒漠化治理,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步,也是全面建设美丽中国和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现实需要。

(一)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绿色”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由此可见,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土地荒漠化仍是我国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严重危害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在荒漠化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内蒙古推进荒漠化治理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现实需要

国务院于2010年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对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系统性阐述,并提出建设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十四五”期间,内蒙古根据自治区实际情况提出构建“一区两带多廊多点”的全域生态修复格局,此项举措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实践依据。在此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于2023年7月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条例》,为内蒙古加强生态安全保护修复工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遵循。内蒙古是我国荒漠化与沙化最集中、最严重的省区之一,也是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肩负着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因此,推进内蒙古荒漠化治理,是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现实需要。

二、内蒙古荒漠化治理的现实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内蒙古荒漠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内蒙古荒漠化问题的复杂性,当下仍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影响着内蒙古荒漠化治理的前进步伐。

(一)荒漠化治理难度大、投资大、成效慢

内蒙古荒漠化治理难度大、投资大、成效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蒙古荒漠化面积占比大。内蒙古有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其沙漠等五大沙漠,以及浑善达克、科尔沁与毛乌素等五大沙地,占据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20%,治理土地面积大,治理任务重。二是内蒙古地广人稀。东西跨度约2400公里,南北约1700公里,沙漠与沙漠间距离较远,分布不集中,且人口密度低,交通、人工等成本高。三是选取治沙植物难。由于蒿草具有耐旱、生长周期短、成活率高且成本低等特点,在荒漠化治理过程中,内蒙古大面积种植了蒿草。近年来,由于蒿草花粉的致敏性极高,引起的过敏性鼻炎患者逐年增加。目前,蒿草作为内蒙古的治沙“功臣”还没找到它的替代草种,甚至为了巩固治沙成果,还需要继续种植,出现了“这边种、那边拔”的两难境地。

(二)荒漠化治理缺乏科技与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内蒙古荒漠化治理中,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专业人员少,设备相对落后。在大部分治沙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少,科研实力低。绝大部分员工都是由周边农牧民组成,文化水平低,其中,在企业中位居重要管理岗位和技术研发岗位的人员大多是初高中学历。此外,内蒙古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发展缓慢。观念落后,很多治沙产业往往忽视对于科研人才的培养和重视,未能很好地借助科学技术治理荒漠化,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产生更大效益。

(三)荒漠化治理政策法规与监督服务不到位

内蒙古在荒漠化治理中,虽然已制定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内蒙古各盟市、旗县情况不一,笼统的法律法规并不能够对特定地区具有针对性。一是部分工作人员的管理方式和思想认识具有滞后性,不利于自身以及其他主体积极投身于荒漠化治理中。例如,某些政府部门对当地治沙企业缺乏技术支持、政策引导、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指导。二是部分机构设置不合理,存在办理程序复杂、办事效率低等问题。例如,沙柳刨花板企业要接受林业、商业、税务、科技、生态等多部门共同的管理和监督。

三、内蒙古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建议

内蒙古在当前荒漠化治理难题上,必须要因地制宜、目标清晰,从科学技术、治理路径、法律法规等各个层次综合发力,构建可操作性路径。

(一)科技赋能,高效率推进荒漠化治理

一是培养和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可以通过设立科研项目招标、召开荒漠化治理学术会议等方式,吸引国内外的技术专家和科研团队加入其中。优化提高人才引进政策,解决高端人才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荒漠化治理事业中。二是设置荒漠化治理研发基地。各盟市可以集中各类资源,联合当地高校建立荒漠化治理基地,设立专门的研发基地和创新中心,打造一批重点实验室和科研所等研发平台。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优势,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学习,也可以邀请国内外专家前来参观交流,鼓励相关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国外访学、国际学术会议等活动。

(二)路径开拓,提供荒漠化治理新思路

一是打造生态文化的内蒙古品牌。鄂尔多斯市借助“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打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蒙古文化名片,发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蒙古声音,展示了我国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达到了生态文化与荒漠化治理的同频共振。二是运用新媒体助力荒漠化治理。可以通过资金捐助、案例推广等手段进行治理。例如,支付宝推出的“蚂蚁森林”项目、微信推出的“微信运动”步数捐赠项目,都是通过借助大众普遍认可的网络平台来进行宣传,既实现了网络科技公司的社会责任,又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力量。治沙企业也可以参考和推广这类做法,为开辟治理方式寻找新的契机。三是利用人工智能推动荒漠化治理。内蒙古在荒漠化治理过程中,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根据新型技术定位、计算,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保证荒漠化治理稳步推进。例如,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运用风向大数据模型进行精准规划,指导工人进行精准定位种植,促使风吹、树挡、沙降的自然力与人力相互作用;用具有GPS或GNSS卫星定位导航功能的无人机,携带特殊处理的植物种子,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高频度、精准计算株行距后,采用弹射方式,将种子从低空弹射进入飞播造林特定立地区域,从而实现飞播造林种草。

(三)政策引导,提供政策与法律制度支持

一是完善监管与执法政策。相关部门应该定期对荒漠化治理项目进行环境评估和检测,加强对项目建设、运营和退出的全过程监管。建立健全执法机制,对破坏环境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并依法进行处罚和纠正。二是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法治保障。健全执法体制,组建盟市、旗县相关部门的专业行政执法队伍,定期开展系统性荒漠化治理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等培训,增加投入,提升执法装备配置水平,增强执法能力。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完善配套法规,同时加快地方特色配套法规的制定。三是完善政策法规与服务体系。要根据各盟市、旗县荒漠化治理的具体情况,“量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荒漠化治理全过程的监管。此外,需要建立健全执法机制,对随意开垦、过度放牧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整治,并依法采取相关整治措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2]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 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N].人民日报,2023-6-7(1).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王铁军,王素彦,周正等.河北防沙治沙砥砺前行[J].国土绿化.2023(9):40-45.

[5]董佳宇.内蒙古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现实基础、制约因素与机制构建[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4,45(2):206-212.

[6]郝树坤.鄂尔多斯市沙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25-127+130.

[7] 戴福兴.关于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环境教育,2013(10):74-75.

[8]吴佳珅.荒漠化治理需多元主体参与[EB/OL].人民网.2017-07-28.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