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批逆鳞 功成计合:读李斯《谏逐客书》

2024-12-05 00:00:00张晓政
月读 2024年12期

中国历史上以文成名、一鸣惊人的例子不少。例如作为重度文学爱好者的汉武帝,读《子虚赋》而召司马相如、对主父偃上书“朝奏,暮召入见”,将公孙弘策问由下等改判第一;左思作《三都赋》,洛阳为之纸贵;唐太宗读马周条陈而遣使四次“即召之”;至于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更是名烁古今、妇孺尽知。但若说到不只对个人命运,而且影响改变历史进程的,恐怕头一个当属李斯《谏逐客书》了!

秦王嬴政十年(前237),由于韩国“欲疲秦人、使无东伐”的计谋泄露(即派水工郑国说服秦国修筑后世所称郑国渠,借以耗费秦国国力),秦国宗室大臣趁机请求嬴政驱逐六国在秦来仕者,时为秦国客卿的楚国上蔡人李斯亦在其中。李斯向嬴政写下了这一篇《谏逐客书》。《易经》中说“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孔子感叹“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用在《谏逐客书》上,可谓名副其实,特别是其中对于写作技巧的精妙运用,更堪当公文写作的杰出典范。

《谏逐客书》全文七百余字,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臣闻吏议逐客”到“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开篇第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是全文领起主旨的一句话,开门见山,直奔题意,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于逐客令的反对,但从结构上看又是附着于第一部分的一句话。因为李斯在写完这一句话后,并没有对为何“窃以为过矣”进行说理或阐释,而是紧接着另讲起了从秦穆公到秦昭王四位国君求贤纳客的故事。显然,第一句话跟后面的论述之间没有任何联接与过渡,也正是这个看似突兀的转折,预告了这篇谏书不平常的神奇力量。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李斯匆匆写下“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十一个字,那种焦急、焦虑、迷乱、慌乱的心情涌上眉间、跃于纸上,然而他马上清醒了过来,他意识到,属于他的时间不多了,这可能将是他最后的机会,现在不是情绪激动的时刻,这篇谏书也不是为了宣泄而是为了说服,不是为了卖弄才学而是为了能够让他得以继续留在秦国。我们可以联想到电影《盗梦空间》中,几位造梦师精心设计了一场光怪陆离的多重梦境,在梦中将意识植入到对手脑中。此时的李斯正是如此,他必须得小心翼翼地编织出一场同样五光备举的语境,让那位喜怒无常、阴晴不定的秦王心甘情愿落入他的语境,心悦诚服被他说动、打动。于是他缓缓地深吸了一口气,让思绪平静下来,他决定先从遥远与不遥远的故事讲起。

这些故事即使对于今天的我们也并不陌生,包括:四百年前的秦穆公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得到了蹇叔,从晋国得到了邳豹、公孙支;一百多年前秦孝公重用商鞅(卫人)之法;秦孝公之子秦惠王采用张仪(魏人)之计;秦王嬴政的祖父秦昭王亦得范雎(魏人)襄助。最后总结,这四位国君,都是因为求贤纳客才得以成就功业,所谓客者,“何负于秦哉!”进而,假如当初不是因为有了他们,秦国又焉能取得今天如此成就?这一部分文辞流贯,一气呵成,如排波逐浪,是典型的战国纵横家风格。特别是三言、四言及杂言错落使用,比如说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连用七个四言排比;说秦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连用四个三言排比,读起来抑扬顿挫、恣肆淋漓,想来嬴政看到这里,心中豪气油然而生,真是想不被感染也难!

第二部分从“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到“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里笔锋一转,从历史切换到了另一个场景,可以称之为想象的现实。李斯表示,秦王如今拥有昆仑山的美玉、随国的明珠、楚国的和氏璧,拥有太阿宝剑、纤离名马、翠凤之旗、灵鼍之鼓,而这些都非秦国所有。如果非得是出产于秦国才能用之,那么所有那些夜光之璧、犀象之器、郑卫之女以及骏马良驹、江南金锡、蜀国丹青,还有那些穿扮琳琅满目的赵地美女也不会出现在眼前,演奏着郑卫、韶虞之乐。这部分文字同样呈现出战国纵横家的另一个风格:千回百转,铺张夸饰。李斯在这里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搜天括地,恨不能把天上人间所有奇珍异宝悉数呈列在嬴政面前,隐然孕育了后来汉赋铺采摛文的特点,特别是其中对于骈句的大量使用,在先秦文章中亦是少见。而与汉赋过于追求华美辞藻与奇文异字不同,战国纵横家文章更侧重于“说(服)”,即首先必须让被说者看得清、听得明,因此文辞文字断不可陷于标新立异,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年代比之汉赋更早,但我们今天读起来却仿佛更加丝滑,没有阻滞生涩之感。汉武帝读司马相如《大人赋》,“飘飘有凌云之志”,想来嬴政看到这里,心中意气慨然而生,想不被打动也难!行文至此,正当我们循着李斯设喻的思路,自作主张地认为接下来应当说六国之客也如天下瑰宝,亦当兼收并采,李斯却另开境界,指出如今取人“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重物而轻人,人不如物,这样的心胸,岂是“跨海内、制诸侯之术”呢!仿佛平地一声惊雷,想来这时的秦王已隐隐有些悚然了。

第三部分从“臣闻地广者粟多”到结尾“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从历史、从想象的现实,这里转到了真实的现实,也是到了李斯通过前面两轮铺垫要亮明观点的时候了。李斯指出,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在于“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而这些都源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然而如今秦国下逐客之令,无异于将仰慕秦国的人才驱赶出去,逼使他们转投他国,这是“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如此而来,想要“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这里李斯写下“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贡献了在今天仍屡屡被引用的名句。想来嬴政看到这里,心中震动陡然而生,想不被说服也难!至此,李斯完成了三重“梦境”(语境)的设计,借助历史的佐证、物与人的隐喻、现实的追问,将错与对、轻与重、逐与留的答案植入嬴政心中,一步步引导嬴政“自己”做出了选择。而结果自然众所皆知,嬴政读完《谏逐客书》后,立即下令李斯官复原职,并废除了逐客之令。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全文收录了《谏逐客书》,对于这样一篇名文,亦不足为奇。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录完此文后,司马迁接着写道:“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二十余年竟并天下的是秦王嬴政,然而这句话却放在李斯传中,显然,在司马迁看来,李斯同样与“并天下”密不可分,或者说功不可没。如此再来看《谏逐客书》,说这篇文章影响和改变了历史进程,确实不为过也。

《谏逐客书》之所以能够打动“少恩而虎狼心”的秦王嬴政,除了有我们前面分析的文本自身逻辑上的严谨、语辞上的渲染外,与李斯于文本之上的苦心积虑更是分不开的,这对于我们今天写类似的情况报告、建议请示等也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是对事不对人。《谏逐客书》针对逐客一事,逐客之令又为嬴政所颁,然而李斯在谏书中没有一字涉嫌批评秦王。特别是开头第一句“臣闻吏议逐客”,“吏”而非“王”,一字之差深刻展示了李斯用心之苦、用笔之精。李斯当然清楚,秦王看了书信后,可能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恼羞成怒,反而下令加大惩处;一种是收回成命,然而又可能因为感觉没面子而犹豫不决。将逐客的责任转移到“吏”身上,既能防止更坏的结果,又能使嬴政处于超脱的位置,避免了更改主意带来的尴尬。

二是对秦国事不对他国事。李斯在第一部分所举的例子看起来有点眼熟,没错,《孟子·告子下》中也几乎以同样的句式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人的例子,当然他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但换个角度同样也是不拘一格访贤求贤的动人故事。李斯曾求学于荀子,一定也看过这些,但他在这里除了百里奚的例子外,其他人都没有选用,而是执着于秦国国君的往事。他心里清楚,秦国从一个西陲小国成长为逐鹿中原的战国七雄之一,秦国人自然为此骄傲自豪,而作为秦王的嬴政,自然更是意气风发,渴望干出超越祖先的事迹,因此,用秦国事而不是他国事才能真真切切打动嬴政。

三是始终围绕强秦国、制诸侯来展开。逐客令之前,李斯已在嬴政身边多时,深深了解秦王的志向与抱负,那就是“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因此,谏书三部分,谈往代国君求贤纳客,落脚在使秦国富利强大;谈用珠玉舍人才,落脚在“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谈逐宾客资敌国,落脚还在伤了自己害了国家。李斯在落笔时,一定想起了一年前,嬴政诛嫪毐,将与嫪毐有染的太后赵姬迁于咸阳外的阳宫,为此进谏者前后二十七人皆被他杀于宫门外,只有到了茅焦,才说服嬴政迎归太后,那么,茅焦又是怎么说的呢?他只是说陛下您如果坚持这样做的话,天下之人又怎么会“向秦”呢?一个“向秦”就足以打动秦王,他的心思还不明白吗?他一定也还想起了,尽管逐客令因郑国间谍案而起,本来郑国已将被处死,然而却因为一句“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同样得到了秦王的赦免,并让他继续主持修建。没错,就是这样!就是必须得紧紧围绕嬴政所念念不忘的富国强兵、一统六国来说!有一个细节,李斯在谈到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时,关注点在地广、国大、兵强,至于五帝三王真正却是以仁义留名,孟子亦曾说过“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些想来秦王都不爱听,不说也罢!同样出于这个原因,在第三部分直接谈逐客令危害时,他也是将资敌国与虚秦国相提并重,否则嬴政一时兴起,干脆将这些人杀了以绝后患,岂不是更加糟糕?可以这么说,《谏逐客书》表面上是对不应逐客的辩护进谏书,实质却是一篇如何才能使秦国强大的献策进言论,如此秦王如何能不动心动容?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评价《谏逐客书》:“烦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显然也是注意到了这篇谏书紧紧抓住嬴政心理,促使他心甘情愿改弦更张的特点。应当说,后世面对这样一篇名篇时,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当然承认这是不世之作,另一方面又因为李斯在历史上不是那么光明正大的形象而犹豫,如清代余诚就曾感叹此乃“千古有数之文,不可以人而废之也”。人们常说,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如果不是马后炮地说,李斯在这篇谏书中除了构思的精巧、文辞的精妙,其中所体现的对于人主心思的揣摩,以及依附于此的迂回婉转、细腻用笔,是不是也预示了日后受赵高蛊惑与钳制、受胡亥利诱与逼迫的悲剧?顺带说一下,由于《谏逐客书》的效果,李斯得以继续留秦,并在此后更为嬴政所信用,然而当后来嬴政喜得李斯的师弟韩非时,李斯却在强烈的嫉妒心下向嬴政进谗,所加诸韩非的罪名赫然便是“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并派人将韩非在狱中毒杀。再回过头来看《谏逐客书》,仿佛成了一个笑话,也成了上蔡黄犬之叹的最大讽刺。

原文摘选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a,有随、和之宝b,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c,乘纤离之马d,建翠凤之旗e,树灵鼍之鼓f。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g,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h,而骏良不实外厩i,江南金锡不为用,蜀之丹青不为采j。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k,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l,傅玑之珥m,阿缟之衣n,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o。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p,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q,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注释】

a 昆山:即昆仑山。

b 随、和之宝:指随国的明珠和楚国的和氏璧。

c 太阿(ē):名剑之一,楚国至宝。

d 纤离:古骏马名。

e 翠凤之旗:以翠羽制成的凤形旗饰。

f 鼍(tuó):扬子鳄,其皮可以制鼓。

g 说:同“悦”。

h 郑卫之女:泛指美女。时人以为郑、卫之地多美女。

i (jué tí):良马名。

j 采:彩饰。

k 下陈:古代殿堂下陈列礼品、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嫔妃、宫女。

l 宛珠:宛地之珠。

m 傅:通“附”。玑:不圆之珠。珥:耳饰。

n 阿缟:齐国东阿所产之缟。阿,即东阿,在今山东聊城境内。缟,细白的生绢。

o 随俗雅化:随着流行的式样打扮自己。冶:艳丽。窈窕:娴静、美好的样子。

p 瓮、缶(fǒu):皆瓦器,秦人以为乐器。筝:拨弦乐器,瑟类。搏:击。髀(bì):大腿。

q 《郑》《卫》:春秋末年流行于郑国、卫国的民间音乐,以悦耳著称。《桑间》:指桑间(地名,在今河南濮阳西南一带)的音乐,泛指靡靡之音。《韶》《虞》:舜乐名。《武》《象》:周乐名。

【译文】

现在,陛下收藏昆仑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这样的珍宝,悬挂月明珠、佩带太阿剑,乘坐纤离马,树立翠凤旗,制作鳄皮鼓。这几样宝物,秦地一样也不出产,可陛下喜欢它们,为了什么呢?假若只有秦国出产的物什才可以用,那么这夜光璧不会装饰朝廷,犀牛角、象牙制品不能成为玩赏的器物,郑、卫的美女不能出现在后宫,骏马良骑不能充实马厩,江南的金属不能使用,西蜀的颜料也做不得彩饰。凡用以装饰后宫、充实内苑、赏娱身心、取悦耳目的事物,若只有出产于秦地才可以,那么这宛地明珠装饰的簪子、装饰着珠玑的耳饰、东阿的丝绸衣料和锦绣服饰就不会奉献到您面前,而随着时尚打扮化妆的妖娆美艳的赵国美女也不会侍立在您身边。敲瓮击缶、弹筝拍大腿而呜呜作声的才是纯正的秦地音乐;《郑》《卫》《桑间》《韶》《虞》《武》《象》是异国的音乐。现在抛弃敲瓮击缶的音乐而取法《郑》《卫》的音乐,取消弹筝而采用《韶》《虞》,这是为了什么呢?不过是为了使当前快乐愉悦,适合于观赏罢了。可是对待人才却全然不是这样。不问是非,不管曲直,只要不是秦人就辞去,所有的客士都驱逐。这样做就是看重声色珠玉却忽视人才啊。这不是兼并天下、控制诸侯的法子呀。

(选自“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经史百家杂钞》,中华书局)